字词 | 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耒Lěi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永修、福建之浦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永修、浦城等县公安局提供。《姓氏词典》引《姓谱》亦收,未详其源。(按:耒,古代一种农具,当以物为氏。从耒而言,此姓之出,不会太晚,但姓氏书多未收,可能因族中人少且少著名者。) 耒lěi原始的翻土工具,形如木叉。邊韶《塞賦》序:“欲學無友,欲農無耒。” 耒读音l·ei(ˇ),为ei韵目,属i—ei—ui韵部。力轨切,上,旨韵。 上一条: 𡻭 下一条: 诔 ![]() ![]() ![]() 耒lěi❶古代翻土农具耜(sì)上的木把(bà) 耒❶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耒lěi古代耕作工具。 耒耜上之曲也。《禮記·月令》: “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 鄭玄注: “耒,耜上之曲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耒,力對反; 《字林》云: 耕曲木垂所作,力佳反,又力水反。”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農耕部 > 耒耜 > 耒2 耒2 lěi 耒耜之曲木柄。《周禮·考工記·車人》:“車人爲耒。”鄭玄注:“刺耒下前曲接耜。”賈公彦疏:“耒狀若今之曲杴柄也。”《後漢書·章帝紀》:“故古者急耕稼之業,致耒耜之勤。”李賢注:“耒耜,農器也。耒,其柄;耜,其刃。”參見本類“耒耜”。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農耕部 > 耒耜 > 耒1 耒1 lěi 翻土農具。形如木叉。氏族公社時期耜耕農業生產之主要工具。河南陝縣廟底溝和三里橋都發現雙齒耒形器遺留痕迹,可證木耒在龍山文化中已出現。參見本類“耒耜”。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農耕部 > 耒耜 > 犂 > 耒3 耒3 lěi 即犂。《莊子·胠篋》:“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耒,犂也。”《韓非子·五蠹》:“因釋其耒而守株。”《後漢書·列女傳·王霸妻》:“霸子時方耕於野,聞賓至,投耒而歸。” 耒 耒犁的别称。《易·系辞》卷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楺木为耒。” ☚ 香水行 𣚚 ☛ 犁【同义】总目录 犁耒 耒lěi❶ 古代一种农具,形似木叉。《周易·系辞下》:“斫木为耜,揉木为~。”《韩非子·五蠹》:“因释其~而守株,冀复得兔。” 耒*leiF1E7 犁 犁犁(犁杖;木~;耕~;银~) 耜鎝 ☚ 锄头 镰刀 ☛ 耒 耒刺土翻地的工具。主要使用于汉代以前。最初的耒是在尖头木棒上固定一个短小的脚踏横木,为单齿耒。后又在横木下增加一个耒尖, 形成双齿耒。随着铜工具的应用, 耒尖由木质变成铜质。参照民族学资料辨认地下出土物, 铜耒可能有以下各式(1 )全铜质双齿尖刃耒。即横木以下双叉耒尖全为铜质的, 出土物很少。上海博物馆展出一件, 通高16,肩宽6厘米。定为西周器。(2)双齿尖刃铜耒套。出土也不多。广东肇庆北岭松山战国墓出12件, 正面圆,背面平, 器身稍曲, 上宽, 下收成尖状刃, 长7.8厘米。銎口为半圆形,可能是原套在双齿耒的木叉上, 出土时木质部分腐烂, 只剩铜耒尖, 因而两件成对出土。(3)双齿扁刃铜耒套。在出土的大量空首长条形器中,除斧锛、钁外, 有一些窄长而薄的,应是双齿扁刃耒的刃套。后两类刃套也可套在单齿耒上使用。参见 “耜”。 ☚ 二、农业 耜 ☛ 耒lěi❶ (古代的一种农具) an ancient plough: ~ 耨 plough and rake; ~ 耜 ploughs and plowshares 耒古农具名。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易·系辞下》说神农氏“揉木为耒”,《世本》称黄帝时人倕“始作耒”。甲骨文中已有耒字。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或与耜并提。铁器出现之后,木耒亦在其齿端套上铁制的刃口。江陵纪南城曾出土战国时期的耒,从柄到齿皆为木制,柄略向后屈,双齿则略向前弯,齿端套有铁制的刃口。也有学者认为耒、耜为一物,耒是耒耜的柄。参见“耒耜”、“耜”。 耒(lěi)“ △耒lěi6画 耒部 〈书〉 耒 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