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塞下曲》 - 唐·高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塞下曲》 - 唐·高适

[唐]高适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本诗有人认为非高适诗,为贺兰进明所作,而《文苑英华》列于高适同题诗后。

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塞下曲》又是从汉乐府《出塞》、《入塞》发展而来的新乐府题。其内容一般都以描写战争及咏唱边地生活为主。诗人征战疆场,为保卫边防曾奏出“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这样激荡人心的雄壮乐章,但他并非是一个战争主义者,他要用战争换取一个“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的太平世界。他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尤其是,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更了解将士们的痛苦,寄予将士高度的同情。这首《塞下曲》正是从这个角度着笔,反映戍边将士的夫妇隔离之苦。

诗以景物起兴。前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出残春、初秋景象,概括了四季的悠悠岁月。春色撩人,勾起女子深切的思夫之情。“荡子行不归,空房难独守。”(《古诗十九首》)她多么希望丈夫归来,共享闺房之乐!然而“春花落尽”不见征人,女主人公对丈夫急切的盼望和思念,通过“落尽”二字流淌而出,春去秋来,“秋风始高”,诗又以同样的对仗句式将人物的感情流程置于时序转换中,进一步揭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这里运用比喻、双关和象征的手法,既写景,也写人;既写物,也写情。“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同时也衬托了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处境,并象征征人的远戍不归。蜂本应该恋花,燕子也是双栖双飞。历来诗人笔下的燕子是夫妇的象征。“海燕双栖玳瑁梁”,多么动人的相亲相爱的形象!然而这里的“燕不栖”为读者描绘的是一个丈夫不归、闺房空寂的凄凉景象,人物由苦盼而发展到失望的情绪也从景中随之流出。

以上写思妇常年的相思之苦。情景交融,意脉直贯而下,悲苦之气又为下边正面描写作烘托。

后四句正面抒写空闺独宿的孤独境况。

五、六句用一因果结构承上启下,以“荡子从军事征战”作出句,旨在强调战争是造成女主人公“守空闺”的原因,是造成年轻的戍边将士们夫妇痛苦的根源。同时在这里也点明了主题。“娥眉婵娟守空闺”一句作进一步描写。前面从漫长时日着笔,这里只抓住夜晚这一特定的时间环境来表现。“独宿自然堪下泪”,“自然”照应下句“况复”二字。漫漫长夜,空闺“独宿”,孤单凄凉,能使人为之下泪。行文至此,浓重的凄楚之情已动人心弦,然而诗人又用“况复”为转折,把凄楚悲哀的情绪推向高潮,“况复时闻乌夜啼”。张华《禽经注》:“乌之失雄雌,则夜啼。”鸟声与人心相应和。以“乌夜啼”来烘托人的孤宿失伴之悲。从结尾两句来看,上句“堪下泪”正是为下句的“乌夜啼”作铺垫,到此,女主人凄苦悲痛的情绪达到顶点,诗也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全诗从女主人公角度着笔,写景写情,并无华美词藻,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全以诗人饱满的感情扣动读者的心弦。同时,这首思妇诗的写景,也可以使人产生某种哲理联想:花落则蜂不窥,秋深则燕不栖,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失却了条件,事物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


《塞下曲》 - 唐·高适 - 可可诗词网

《塞下曲》 - 唐·高适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 翩翩出从戎,

且凭王子怒, 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 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 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 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 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 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 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 往往成老翁。

〔结束浮云骏〕结束,人马装束。浮云,骏马名。《西京杂记》载,汉文帝自代还京,有良马九匹,都是天下的骏马,其一名浮云。〔且凭王子怒〕《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说文王赫然与其群臣尽怒,于是整其军旅而出。〔月魄悬雕弓〕唐太宗《帝京篇》:“雕弓写明月。”这句说弓象月魄。魄,月未盛明的光。〔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太白〕星名。〔旄头〕星名。〔一经何足穷〕《汉书·艺文志》:“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这句说值不得守一经而穷究之。

天宝十二载(753)高适投笔从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是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麾下跟李光弼齐名的骁勇名将。这年,哥舒翰收复西河九曲,又立下赫赫战功。诗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气势豪壮的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赞歌。

诗人热情颂赞的对象就是哥舒翰这样能征善战、建功立业的唐军将领。他们身著嵌铜镶铁的战袍,乘坐浮云骏马,英俊潇洒,矫健轻疾地率军出征。他们凭借着唐天子的声威,依仗着老将军的雄风,向敌人发起了凌厉的攻势。从青海高原到黑山脚下,战鼓隆隆,声如雷霆震天动地;战旗猎猎,哗哗生风一片火红。千里疆场,战云密布暗天日,唐兵怒气冲霄汉。“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是运用典故代描绘。《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这里借此极写将士们酣战时的撼天动地的威猛。他们挥舞锋亮若霜的戈戟,太阳都为之驻足。他们手中的雕花劲弓被拉得弯如月魄。用此典故,作夸张性的描绘,突出将士们奋力杀敌、锐不可挡、威慑敌胆的力量。“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极写酣战时间之长。他们从启明星高照的凌晨一直厮杀到旄头星消失的夜晚。在这样紧张激烈的苦战中,将士们没空吃饭,无暇喝水,置生死于度外,抛疲劳于云霄。不惮出生入死,驰骋万里疆场,鏖战拚杀,终于击溃强敌,大获全胜。于是入朝参见君王,受赏明光宫,挂像麒麟阁。诗人用汉宣帝画霍光等十二功臣于麒麟阁上以表彰其功绩之典,高度赞扬将军们为国立下卓越功勋,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将军们建功于沙场,受封于朝廷,地位显赫,富贵荣华。他们大笑文人学士:伏案孜孜,皓首穷经,又有何用?多少古人不明这个道理,抱经穷究,辛辛苦苦,到头来,功不成,名不就,成了一介平头老翁,岂不可叹?诗的结尾,既表现了将军们志得意满的情态,也反映了当时尚武轻文的政治倾向,更表达了诗人的怀抱志趣。

高适的《塞下曲》,形为边塞诗,实为咏志诗。诗人将自己报国立功,成就功名的志向,溶和在对立功受赏的将军的赞颂之中,借歌唱他人之功而咏自己之志,构思可谓精巧。诗人在对哥舒翰这样的名将的赞颂中,明显地流露了他那艳羡之情。他“一生徒羡鱼”,执着地追求功名。二十岁入京谋仕,但一无所获。尽管他“四十犹聚萤”苦读经书,然四十九岁始得授封丘尉,谋得个“从九品”的卑微之职,过着“拜迎长官心欲碎”的辛酸日子。而四年之后,投奔哥舒翰开始军旅生涯,景况就大不相同了:入朝擢谏议大夫,出任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直至封侯。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不也是诗人饱尝辛酸、历经坎坷之后悟得的道理么?高适的报国之志夹杂着个人功名思想,因此,尽管这首诗写得调子高亢,气势雄豪,但其格调却是不太高的。但全诗意境开阔,场面宏大。写人写景,形象鲜明。而且巧用典故,以极省俭的笔墨,渲染出战争的紧张激烈的场面,突出了将军们的英勇威猛,显示出他的豪壮风格,闪射出艺术的光辉。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塞下曲》 - 唐·高适 - 可可诗词网

《塞下曲》 - 唐·高适

[唐]高适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本诗有人认为非高适诗,为贺兰进明所作,而《文苑英华》列于高适同题诗后。

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塞下曲》又是从汉乐府《出塞》、《入塞》发展而来的新乐府题。其内容一般都以描写战争及咏唱边地生活为主。诗人征战疆场,为保卫边防曾奏出“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这样激荡人心的雄壮乐章,但他并非是一个战争主义者,他要用战争换取一个“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的太平世界。他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尤其是,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更了解将士们的痛苦,寄予将士高度的同情。这首《塞下曲》正是从这个角度着笔,反映戍边将士的夫妇隔离之苦。

诗以景物起兴。前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出残春、初秋景象,概括了四季的悠悠岁月。春色撩人,勾起女子深切的思夫之情。“荡子行不归,空房难独守。”(《古诗十九首》)她多么希望丈夫归来,共享闺房之乐!然而“春花落尽”不见征人,女主人公对丈夫急切的盼望和思念,通过“落尽”二字流淌而出,春去秋来,“秋风始高”,诗又以同样的对仗句式将人物的感情流程置于时序转换中,进一步揭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这里运用比喻、双关和象征的手法,既写景,也写人;既写物,也写情。“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同时也衬托了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处境,并象征征人的远戍不归。蜂本应该恋花,燕子也是双栖双飞。历来诗人笔下的燕子是夫妇的象征。“海燕双栖玳瑁梁”,多么动人的相亲相爱的形象!然而这里的“燕不栖”为读者描绘的是一个丈夫不归、闺房空寂的凄凉景象,人物由苦盼而发展到失望的情绪也从景中随之流出。

以上写思妇常年的相思之苦。情景交融,意脉直贯而下,悲苦之气又为下边正面描写作烘托。

后四句正面抒写空闺独宿的孤独境况。

五、六句用一因果结构承上启下,以“荡子从军事征战”作出句,旨在强调战争是造成女主人公“守空闺”的原因,是造成年轻的戍边将士们夫妇痛苦的根源。同时在这里也点明了主题。“娥眉婵娟守空闺”一句作进一步描写。前面从漫长时日着笔,这里只抓住夜晚这一特定的时间环境来表现。“独宿自然堪下泪”,“自然”照应下句“况复”二字。漫漫长夜,空闺“独宿”,孤单凄凉,能使人为之下泪。行文至此,浓重的凄楚之情已动人心弦,然而诗人又用“况复”为转折,把凄楚悲哀的情绪推向高潮,“况复时闻乌夜啼”。张华《禽经注》:“乌之失雄雌,则夜啼。”鸟声与人心相应和。以“乌夜啼”来烘托人的孤宿失伴之悲。从结尾两句来看,上句“堪下泪”正是为下句的“乌夜啼”作铺垫,到此,女主人凄苦悲痛的情绪达到顶点,诗也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全诗从女主人公角度着笔,写景写情,并无华美词藻,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全以诗人饱满的感情扣动读者的心弦。同时,这首思妇诗的写景,也可以使人产生某种哲理联想:花落则蜂不窥,秋深则燕不栖,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失却了条件,事物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