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原绿化
1.营造防风防沙林。河南平原面积广阔,占全省总面积的55.7%,拥有全省67%的人口和70%的耕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和泛滥,形成大面积的沙丘和风沙盐碱地,自然条件差,农林生产落后。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境内形成了106万公顷的沙碱荒地,其中流动沙丘面积20万公顷,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新中国建立伊始,河南省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开展治沙造林和平原绿化。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了《河南省防风防沙林保护暂行办法》,沙区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经过3年奋战,在黄河故道沙荒地区营造了5条大型骨干防护林带,全长520公里,宽1~2.5公里,总面积11万公顷,保护农田53万公顷。豫东防护林的出现,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风沙危害,保护了现有耕地,同时在昔日不毛之地出现了大型国营农场、园艺场。林带的组成有网状式林带、小型防护林带和单行林带3种,其中网状式林带占90%以上。在防止沙丘流动措施上,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总结出了“要叫沙丘不搬家,前面栽树挡,后面栽树拉”的前挡后拉(林带)固定沙丘方法。同时,还根据沙丘的大小、形状、移动速度和沙丘所处的位置等,采取生物沙障、四面围攻,堵风口和粘土压沙等方法固沙、防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大面积沙荒造林提供了新的经验。
1958年“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四旁”树木和防风固沙林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风沙再起。1962年,中共河南省委召开了商丘、安阳、新乡、许昌、郑州等沙区地市委书记、林业局长会议。会议要求林业生产必须以营造多种防护林为主,力争在5年内恢复豫东5条防护林带。沙区广大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连续奋战多年,到1965年终于使遭受破坏的防风固沙林得到恢复和发展。
2.“四旁”植树和农林间作。1965年中央制定了12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要求“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有可能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河南省及时提出了大搞平原“四旁”(即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平原地区广大群众迅速掀起了“四旁”植树高潮。1965—1966年,全省“四旁”植树已达2亿株,每户平均20株。鄢陵县3年内“四旁”植树1 600多万株,全县“四旁”树木达2 700多万株,每人平均70株。全县长达135公里的13条河道和1 050公里的道路两旁都栽上了树,还营造纯林4 000公顷,成为全国闻名的“四旁”植树先进单位。1969年10月农林部和商业部在鄢陵县召开了全国农村植树造林增柴节煤现场经验交流会。河南省还总结推广了兰考农桐间作和宁陵县农条间作的经验。1965年河南省林园学会泡桐学术会议在总结兰考县农桐间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发展农桐间作的几点意见”,肯定“农桐间作既能增产粮食又能增产木材,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因地制宜发展农桐间作是可行的”。农桐间作很快在民权、西华、扶沟、睢县、鄢陵等县得到大发展。在豫东平原初步形成了骨干防护林带、“四旁”植树和农林间作为骨架的平原绿化的雏形。
3.农田林网化建设。60年代中期,地处豫西南丘陵垄岗区的镇平县晃坡公社老张营大队把全部耕地进行了路、渠、田、林、电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营造了高标准农田林网。豫北修武县的旬干封公社小文案大队把全大队270多公顷耕地规划成27块方田,做到了路、林、排、灌、电五配套,创造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田成方、林成网、窄林带小网格的新型农田防护林网,把农田防护林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这种形式实行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风、沙、旱、涝、碱综合治理,具有占地少,效益高,群众乐于接受等优点。所以,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迅速推广,广大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化建设。1974年在许昌市召开的省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规划农田林网时尽量不要打乱土地所有制;尽可能结合路渠等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建林带,网格大小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要强求化一;树种要因地制宜,把农林网化建设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河南省平原大搞农田林网化的经验受到全国的重视。1977年9月农林部在许昌地区和商丘地区召开了华北、中原地区平原绿化现场会议(即第一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鄢陵县、民权县、睢县的“四旁”绿化、农田林网和农桐间作。会议明确提出到1980年基本实现“四旁”绿化和农田林网化。这次会议以后,一个以农田林网化为中心,包括农林间作、“四旁”植树的平原绿化建设在全省平原地区普遍展开,平原绿化规模开始向乡乡连片,县县连片乃至全地区连片的方向发展。1978年8月30日,国家农委在第三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上再次充分肯定了修武县小文案大队营造农田林网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小文案农田网化在全国推广面积约在110万公顷以上,促进了全国农田林网化和平原绿化的发展。
1983年,禹县春育苗,夏规划,秋冬栽植,当年育苗,当年出圃,当年栽植,奋战一年,植树800万株,营造农田林网和农桐间作77万公顷,扎扎实实完成了平原绿化植树任务,受到了林业部的表扬和省委、省政府的通令嘉奖。1984年,林业部根据全国平原绿化发展情况,制定出了全国分类达标标准。豫东平原上的商丘地区,田、林、路、渠统一规划,点、片、网、带综合发展,全区8县1市苦战一个冬春,全部完成了农田林网植树任务,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地区。使农田林网打破了一县一市的界限,实现了上千万亩连片绿化,并为平原绿化的发展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党政领导包植树面积,林业干部包技术指导”的“双包”责任制,在全省广泛推广;“春抓育苗、夏抓规划、秋冬突击植树造林,常年抓管护”已成为一套规范化的生产程序;群众集资,国家补助,苗木自筹,谁栽谁有的集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平原绿化的投入问题。商丘地区的经验在全省平原地区引起了巨大反响。
4.平原绿化达标活动。198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完善平原,主攻山区”的林业建设方针,提出了“奋战三年,实现全省平原绿化达标”的奋斗目标。省政府先后5次召开平原绿化未达标市(地)、县的市长(专员)、县长会议,逐县确定平原绿化达标期限及措施,每年派出大批工作组协助重点市(地)、县工作。未达标县普遍把绿化达标作为政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单独考核,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1991年,全省94个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县,全部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一举成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数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省份,被中绿委、林业部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省。全省实现平原绿化初级达标之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完善提高的新要求。1992年以来,全省各地广泛开展了高级达标活动,到1995年,商水、博爱、息县、原阳等4县达到了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在总结平原绿化4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河南省林业厅针对平原地区的不同特点,制订了操作性强的平原绿化标准,要求平原农区林网网格面积不大于20公顷,沙区不大于13.3公顷,岗丘地区沟、河、库、塘、堰、坝全部植上树。各县(市、区)重新修订了平原绿化完善提高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周口地区创造出了“五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调苗、统一栽植、统一检查验收)、“四步走”(广泛宣传发动、搞好科学规划、育好苗木、修好沟、渠、路)、“把三关”(把好挖穴关、良种壮苗关、科学栽植关)、“一狠抓”(狠抓林木管理)等经验,提出四个轮子一齐转,实现道路植树立体化,沙区农枣间作化,村镇果园化、河道植树多层次化,争创全国高级平原绿化第一区的奋斗目标。1995年,全区统一行动,大干一年,完成林业育苗6 000公顷,植树700万株,使全区平原绿化完善提高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完善提高平原绿化中,各地还创造了一些新的绿化模式,营造了不少林业精品基地。西华县的枣粮间作模式,树上一千元,树下千斤粮,很受农民欢迎。鹿邑县创造了沟、河、路、渠立体绿化模式,林、渔、禽综合开发模式和庭院经济模式,已在不少县推广应用。商水县的生态林业村、林业路、林业河、林业沟、林业堤模式,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生态林业堤建设成效十分明显。全省在农田林网、农桐间作、农果间作、农条间作、四旁植树及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等几种主要绿化方式上都形成成功的模式。历史上曾经从平原农区消失的森林,40年来,特别是近18年来,又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回到了中州平原。全省10多万公里的铁路、干线公路和骨干河道两旁绿树成行;豫东5条骨干防风林带经过完善和抚育,更加巍巍壮观;两条总长424公里、造林4万公顷的豫北黄河故道防护林带和全长725公里、造林9.7万公顷的青年黄河防护林,使古老的黄河披上了绿装。全省平原地区片林面积达到23.3万公顷,其中速生丰产林2.8万公顷;保存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400万公顷,四旁植树16.6亿株,林木覆盖率达11%。
5.平原绿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许多过去林木稀少、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方,绿化后出现了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经济繁荣的新景象。全省有70多万公顷沙荒变成了绿洲,100万公顷沙碱薄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据测定,在防护林体系的范围内,地表风速降低30%~40%,相对湿度提高10%~20%,蒸发量平均减少29%,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20%~30%,有效地控制了风、沙、旱、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威胁,粮食平均增产20%以上。1995年全区年粮食总产量达47.06亿公斤,农业总产值148亿元,分别比1980年的22.5亿公斤和16.7亿元增加109.2%和786.2%。西华、扶沟、鄢陵是有名的黄泛区,通过造林绿化,粮食产量稳步增长,1995年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0 875公斤、10 410公斤、10 950公斤,比1980年的2 070、2 175和2 340公斤增长425.4%、378.6%和367.9%。平原林业的兴起还调整了河南省的木材生产布局,在缺林少材的平原地区形成了一批产量可观的木材生产基地,减轻了山区森林资源压力,为提高河南省木材自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据1993年第三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平原地区活立木蓄积量已达5 129万立方米,比1980年增加51.3%,年生长量达到732万立方米,占全省林木生长量的77%;在人民生产、生活用材消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平原地区林木资源净增加2 590多万立方米。全省已有近50个平原县的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0万立方米,木材自足有余。全省年外销桐材30万~40万立方米,出口桐材4万~5万立方米。林业已成为一批平原绿化先进县的支柱产业。全省有近40个县林业年收入在千万元以上。鹿邑县林业年收入1.1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0%以上。兰考县1995年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达到2亿多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