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定产、定购、定销
1955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8月又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同年江苏进行粮食“三定”到户的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展开,省人民委员会颁发《关于执行〈农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对粮食实行“三定”。主要内容有:
❶粮食产量按常年平均产量确定;
❷按实际确定留粮标准;
❸对余粮地区统购余粮的85%~95%;
❹农场留粮按余粮户留粮标准增加30%,缺粮户留粮标准,灾区、产粮区口粮低于余粮户5%,经济作物区不低于余粮户;
❺粮食统购任务分季入库,全年统一结算;
❻超过定产的,余粮户增购不超过40%,缺粮户抵消不超过60%,实行以丰补歉;
❼以乡为单位,核定常年计划用量,达不到余粮标准的及市镇居民定销发证供应。定产,是按粮田自然条件,结合经营条件评议、核定,在正常年景下一定3年,新垦荒地自收获之年起3年不计产量;定购,是在农户按照一定的标准留下口粮、饲料和种子后,国家收购的粮食一般在余粮的85%~95%,若因灾减产要相应减少统购数量或增加统销数量;定销,是对市镇居民和农村缺粮户按照规定的用粮标准,凭证按月定量供应。1955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执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调整定量供应的标准。由于“三定”政策的落实,较好地解决了粮食统购统销后农村出现的问题,因而执行得比较顺利。1955年全省定产1 160.5万吨,定购334.25万吨,定销67.8万吨。1956年全省农村基本实现合作化,国务院颁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统购统销的规定》,江苏粮食的统购统销由以农户为主转向以农业合作社为主,据“三定”不变的原则,分别确定余粮社、自足社和缺粮社。在正常年景下余粮社的粮食增产不增购;国家在统购统销时,原则上以社为单位统一交售或购买;农业社内部粮食分配,须保证在完成国家核定的征购任务和不突破国家核定的供应标准,归社后共定产1 169万吨,定购334.7万吨,定销72.6万吨。自1956年起,江苏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粮食征购一定3年不变的原则,直到1971年,粮食征购一定3年才改为一定5年的政策。这对“合理调整农民粮食负担,达到藏粮于民的目的”,促进农业生产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