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内容和做法
1. “文明村镇”建设。四川省农村“文明村镇”建设是从1982年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始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活动仅限于一般性的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以后逐步把它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演化为优化基础细胞建设(即村镇、农户家庭的建设),并完善管理制度,树立先进典型,把文明村镇建设与生产劳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新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到1991年底全省已有县以上党委或政府正式命名的文明村镇1万多个。
2. “三带”、“三户”活动。1984年资阳县在全县掀起了“万名党员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竞赛活动,即农村党员带头发展商品经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带头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带”活动,把发展商品经济与党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于一起,收到较好的效果。1988年初,省委在资阳县召开了全省党员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党员“三带”活动的经验。自此,农村党员“二带”活动在全省广泛开展起来。接着,中宣部派人总结了资阳的经验,向全国作了介绍。在此项活动的推动下,全省农村又广泛开展了在农民群众中评选“三户”的活动(即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并和党员的“三带”活动一起开展。到1990年农村有70%左右的农户进入“三户”的行列;农村党员总户数中有73.7%被评为“三户”。1990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召开了全省农村“三带”、“三户”活动经验交流大会,肯定了农村“三带”、“三户”活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3.农村妇女“双学双赛”活动。1989年省里成立了农村妇女“双学双赛”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在全省农村妇女中普遍开展“双学双赛”活动。这一活动,以“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妇女素质为前提,以“赛贡献、赛新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为目标,组织农村妇女在种粮、植棉、植树、养蚕、养猪、编织、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竞赛,并把学文化、学技术和“三优一学”、“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和妇女“四自”(自尊、自信、白立、自强)活动、教育等融合在一起。由于始终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和妇女的责任感、荣誉感密切联系,以调动农村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广大妇女的积极响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到1991年,全省参加这一活动的妇女已达1 336万人,占农村女劳力的57.7%;参加扫盲学习的妇女有250多万人,其中已有183万多人脱盲,占73.2%;乡镇以上举办的农业新技术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达10 234期,培训妇女1 341万人次,受培训的妇女一般都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一半以上的妇女掌握了两门技术;上万名农村妇女成了中央和四川省农业广播学校的毕业生,1.1万多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双学双赛”活动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女“状元”、女能人、女标兵、女劳模、女企业家。
4.“场镇宣传”活动。各地利用农村集镇逢场大、节假日、交易会等,充分发挥其宣传阵地的作用,采取录相和广播宣传、办墙报图片橱窗、组织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举办政策技术宣传咨询、搞实物和图片展览、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农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利技、计划生育与卫生知识、社会公德、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活动,把宣传教育寓于农民的生活、交换、生产、娱乐之中,丰富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