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内容
1.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党团员和骨干。教育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求实效;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和政策问题,有的放矢;表彰在农村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组织先进人物报告团巡回演讲;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
2.创建文明村镇。自1984年以来,全省农村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创建文明村镇的内容是“六抓、六治、六变”:即抓生产发展,治穷变富;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文化科学,治愚变智;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服务质量,治差变优;抓环境建设,治脏变美。以后又增加了村级组织建设,把班子硬、作风正、能力强作为文明村达标的重要内容。1993年,全省重点抓了2 000个小康示范村建设,为全省文明村建设提供了样板。宣城地区1994年评选出1 907个文明村。合肥市1994年有250个行政村实现小康目标。阜阳地区1994年评选出42个文明集镇。
安徽在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时,还广泛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双文明户的活动。据淮南市、宣城地区统计,截止1994年止,共有642 554户农户被评为上述“三户”,占农户总数的33%。在开展评“三户”的基础上,有些地市还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其条件是勤劳致富,科学生产,热爱集体,遵纪守法,普及教育,移风易俗,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计划生育,讲究卫生。宿县地区有40%的农户参加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
3.建立精神文明活动阵地。全省各地把农村阵地建设纳入奔小康总体规划,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各乡镇均建有业余党校、农技学校,村建党员活动室,为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教育提供了基地。各乡镇均建有广播电视站,村建有广播室。全省广播覆盖率82.5%,电视覆盖率79%,各乡镇文化站、电影院、卡拉OK、文化活动中心、村办文化室、球场,为农民文体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4.移风易俗。多年来,每逢元旦、春节及农闲时,安徽农村各地都开展“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反对早婚早育、无计划生育;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主要做法:教育农村干部、党员讲文明、树新风,带头执行《乡规民约》的要求;大力宣传各地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的典型,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发挥“红白理事会”、“青年新风会”、“妇女禁赌协会”等群众自律组织的作用,让群众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树立社会新风尚;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