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铁路
河南地方铁路是在中央两条腿走路方针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始建于1959年,到1995年,全省线路总延展长1 657.5公里,贯通全省15个市地50余个县(市)。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地方铁路,多以京广铁路为起点,向东西侧延伸,沟通东西货流,同时为国家铁路集散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方铁路建设也发生了变化。地方铁路始建时,轨距为762毫米的窄轨,在运营中,感到其运能、换装、车辆等问题很多,80年代,地方铁路也开始按准轨标准建设,逐步改造原有窄轨为准轨。
1.地方铁路建设。1959年2月,许昌地区发动近8万人参加修建漯河至舞阳县铁山“土”铁路,开了河南地方铁路建设的先河。之后开封、新乡、洛阳等地区的地方铁路建设也迅速发展。这些铁路的轨距是762毫米的窄轨,小机车和小车辆,当时国家钢铁缺乏,路轨的标准开始为9~11公斤/米的轻轨,采用生铁铸轨(后因脆断严重,很快更换),车速每小时10~15公里。截止1960年底河南建成32条总长300多公里线路。
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在调整中保留下来的漯河至舞阳、济源至克井、开封至柳园口、新乡至封丘等线路,于1963—1966年间进行旨在提高技术标准和运输能力的改造。把生铁铸轨和部分9~11公斤/米小型钢轨更换为18公斤/米钢轨;把规格不一的素木枕更换为钢筋混凝土轨枕,枕下增铺15~20厘米厚石碴;机车车辆也进行了更新改造,临时木桥逐一改建为永久性桥梁;架设了通信线路,安装了臂板信号机。1964年制定了《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站、段管理体系,加强了线路及机车车辆日常检修工作,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列车运行时速由原来的10~15公里提高到25~30公里。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远离国家铁路干线的南阳、周口地区和许昌、安阳、新乡地区东部各县,人民群众生活用煤和兴修农田水利建设材料运输,主要依靠架子车、汽马车,给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运输问题,在省和各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在黄河以南地区先后建成了禹县至郸城、南阳至舞阳、明港至条山、朝阳沟至尉氏窄轨铁路和漯河至周口准轨铁路。黄河以北先后修建了方庄至修武、封丘至长垣、台头至原阳、沁阳至温县、梨林至孟县、濮阳至清丰、苏村至滑县和辉县至吴村等线路。
1976年以后,建成了驻马店至汝南和商丘至芒山线路,禹郸铁路的淮阴至周口支线也建成通车。
到了80年代,河南地方铁路步入了配套完善阶段,主要对禹郸铁路的许昌至禹县段,朝尉铁路的新郑至朝阳沟段和漯河至周口准轨铁路进行改造。并将禹郸铁路延伸到神垕,朝尉铁路延伸到杞县和开封,漯河至周口准轨铁路延伸到河南与安徽省交界处,与安徽修建的界首至阜阳铁路接轨。为适应濮阳地区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又投资6 000万元将汤阴至濮阳窄轨铁路改建成为准轨铁路。
进入90年代,河南地方铁路建设步伐加快,这期间地方铁路建设投资最多,准轨铁路建设里程最长,建设标准最高。1993年10月开始,将漯河至舞阳窄轨铁路改建为准轨,使其东接漯阜、西接平舞,形成了平顶山到华东各省的直通运输,1994年底,全线贯通,平顶山煤炭直接运到华东已成为现实。汤濮铁路向东延伸与京九铁路接轨的第一期工程,濮阳至柳屯段19.5公里线路,是中原油田垫资与省地方铁路局共同修建的。从1995年3月10日开工,到当年6月26日全线贯通,仅用108天时间。禹郸、朝杞两条窄轨铁路的技术改造和联网也正在实施。
2.地方铁路运输。60年代初期,在中央、河南省委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树立了确保农业物资运输,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运营指导思想,把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放到了首位。汤阴至五陵和新乡至封丘铁路在救灾运输中更为突出,汤五铁路1963年9月铺轨通车后,从9月到年底4个月为内黄、清丰、南乐等县转运煤炭5万吨,粮食7 000吨。到1965年6月,为灾区运输救灾煤炭、粮食、化肥、农药、农业机具及食盐、木材等数万吨,同时还为灾区半价运输食品,免费运送灾民架子车等。新封铁路从1962年9月通车到封丘后,每天发送7对列车为支农救灾服务。1963年麦收后,东部几个县缺红薯秧苗,新封铁路处就组织列车运送大批农民到西部地区采购秧苗,并保证当天返回,及时栽种,不误农时,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新建和续建的铁路,主要是为解决远离国家铁路的边远地区的运输困难,铁路建成后,优先运输农民急需的煤炭。过去,每到冬天农民家家户户男性劳力拉架子车、带干粮到西部山区煤矿拉煤,餐风宿霜,往返一周,在东西向的公路上架子车首尾相接,不绝于道,使汽车都无法正常行驶,是运输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景象。豫东民用煤炭的解决,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河南东部辽阔平原是粮棉的集中产地,西部山区矿藏资源比较丰富,禹郸、朝尉、济沁、明毛、辉吴和驻汝等铁路运营后,不仅促进西部山区矿产资源的开发,而且为东部平原地区各县“五小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地方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年货运量逐年增加,从1966年的104.8万吨,上升到1976年340.2万吨,货物周转量从1966年的4 162万吨公里上升到19 732万吨公里。旅客运输也有较大的发展,从1965年开始,先后购进了齐齐哈尔新生机械厂制造的60位硬座客车,逐渐取代了简易客车。为了方便沿线农民旅客,各路都是采取客货混编列车,使沿线的农民赶集、赶会、进城、串亲所携带的猪、羊、马、牛等牲畜家禽,架子车、自行车以及小件商品、农具随人上车。
70年代后期,随着地方铁路的延伸和发展,客货运量也逐年增加。到了80年代后半期,煤炭市场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另有公路汽车运输的发展,地方铁路运输曾一度下降。到了90年代,地方铁路运输走向市场,在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的支持下,开通了漯阜铁路直通运输,开创了漯阜铁路“国地地国”运输模式,国地、路企联营,铁公、铁水联运也有重大突破,走出了地方铁路运输的新路子,货物运输不断提高。1991—1995年共完成货物发送量3 822.9万吨,货物周转量317 695万吨公里,其中,1995年完成货物发送量850.8万吨,货物周转量72 623万吨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