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土壤类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土壤类型

(二)土壤类型

云南省土壤由7个土纲18个土类组成。土壤类型、面积及其分布情况详见表1-1-2、1-1-3。

表1-1-2 云南省土壤类型、面积

土 纲土 类面积 (公顷)所占比重 (%)
一、 硅铝土纲小 计
1.砖红壤
2.赤红壤
3.红壤
4.黄壤
19 487 029
669 474
5 153 037
11 369 632
2 294 886
55.32
1.90
14.63
32.28
6.51

(续)

土 纲土 类面积 (公顷)所占比重 (%)
二、 淋溶土纲小 计
5.黄棕壤
6.棕壤
7.暗棕壤
8.棕色针叶林土
6 790 308
2 960 964
2 536 335
655 160
637 849
19.27
8.40
7.20
1.86
1.81
三、 半淋溶土纲小 计
9.燥红土
10.褐土
502 522
388 461
114 061
1.43
1.10
0.33
四、初育土纲小 计
11.紫色土
12.石灰岩土
13.火山灰土
14.冲积土
6 400 383
4 959 850
1 086 901
9 902
343 730
18.17
14.08
3.09
0.03
0.97
五、 人为土纲15.水稻土1 365 0893.87
六、高山土纲小 计
16.高山寒漠土
17.亚高山草甸土
675 054
120 296
554 758
1.92
0.34
1.58
七、水成土纲18.沼泽土8 2800.02
合 计总合计
自然土合计
耕作土合计
35 228 665
30 579 525
4 649 140
100.00
86.80
13.20

表1-1-3 云南省各地州市土壤类型、面积及分布

单位:公顷

土 类分 布 地 区
昆明市东川市昭通地区曲靖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
砖红壤      191 86728 601
赤红壤   49 958 109 921394 601247 860
红 壤915 41872 269123 4591 711 151368 595714 2091 130 2611 619 158
黄 壤  760 29399 905  352 442145 371
黄棕壤
棕 壤
99 929
69 586
12 192
15 276
454 883
125 701
169 222
224 158
306 364
83 256
103 265
8 830
262 405
6 561
28 121
3 992
暗棕壤2 7992 4522 9979205 016  808
棕色针叶林土911       
燥红土6 74510 71416 7314 14943 55376 44154 505 
褐 土        
紫色土
石灰岩土
200 926
2 386
4 771
11 081
256 058
142 367
279 280
98 440
1 746 050
1 584
253 701
32 641
245 866
28 607
15 118
458 097
火山灰土      808 
冲积土6 0135 82013 14342 0892 597 11 040 
水稻土97 8813 56248 919138 763122 27681 384147 54793 645

(续)

土 类分 布 地 区
昆明市东川市昭通地区曲靖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
高山寒漠土  100     
亚高山草甸土44812 6131 40414 350 2 223  
沼泽土675 2333 473    
总合计
自然土合计
耕作土合计
1 403 717
1 180 654
223 063
150 750
129 450
21 300
1 946 288
1 381 400
564 888
2 835 859
2 209 541
626 318
2 679 291
2 454 336
224 955
1 382 616
1 216 113
166 503
2 826 510
2 422 105
404 405
2 640 771
2 330 443
310 328
土 类分 布 地 区
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地区德宏州丽江地区怒江州迪庆州临沧地区
砖红壤
赤红壤
91 609
2 124 375
299 219
1 180 573
 112 6974 318
452 014
   53 860
481 038
红 壤1 031 834164 003786 646594 525267 269448 444149 126127 6561 145 608
黄 壤 28 37611 752340 098138 157 20 67553 264344 552
黄棕壤325 0891 684307 059257 14819 035248 558195 11975 23595 656
棕 壤32 316 319 77998 5122 917791 705337 509416 237 
暗棕壤  78 2423 764 28 569286 154243 439 
棕色针叶林土  14 763  6 275235 680380 220 
燥红土  18 79296 131 31 60029 100  
褐 土       114 061 
紫色土
石灰岩土
438 657
39 397
145 563
4 996
901 393
51 376
79 182
51 004
17 023
4 872
208 935
81 573
32 270
15 674
37 578
315
97 480
62 491
火山灰土   9 094     
冲积土
水稻土
5 160
115 849
6 192
51 386
7 624
131 261
1 958
104 355
8 401
89 612
30 860
38 157
11 051200 594
4 544
2 239
84 897
高山寒漠土     7 317 112 879 
亚高山草甸土1 569 3 2258 82317059 010149 884299 5571 482
沼泽土  242 843 573   
总合计
自然土合计
耕作土合计
4 205 855
3 667 213
538 642
1 881 992
1 721 699
162 093
2 632 154
2 314 156
317 998
1 757 291
1 532 959
224 332
1 003 872
848 918
154 954
1 984 576
1 807 853
176 723
1 462 242
1 353 006
109 236
2 065 579
2 017 450
48 129
2 369 303
1 992 229
377 074

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砖红壤区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一般红土层深厚,土壤风化程度深,土壤质地较黏重,多为壤质黏土。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农作物可一年三熟,是云南土壤生产潜力最大的一块宝地。
2.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也称砖红壤性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北纬23°~24°之间,海拔800~1 500米的中山山地,丘陵河谷阶地。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成土母质以各种母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为主,土体深厚2米以上,土质偏黏,多为壤质土或轻黏土,底土多为黄棕或灰棕色黏土。赤红壤区,是双季稻、杂交稻、陆稻、玉米、甘蔗、大叶茶、紫胶寄主树、八角、薯类、花生、柑橘等的主要生产基地。
3.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北纬24°~26°之间,海拔1 500~2 500米的高原湖盆边缘及中低山地,是云南省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已垦为耕地的有123.75万公顷,占红壤的10.88%。该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成土母质主要是深厚的古红土和红色风化壳及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土体深厚,风化度高。表土暗红色,核粒或核块结构,心土棕红色,呈块状或棱柱状结构,通体质地比较黏重。红壤耕地表土有机质仅为1%~2%,一般缺有效氮、磷。红壤分布区是云南优质烟叶、玉米、杂粮、薯类、小麦等作物的主要产地。
4.黄壤。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苔藓常绿阔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分布于热量条件与红壤相当、但相对湿度达80%以上的地区,垂直带谱中位于红壤与黄棕壤之间。已垦为耕地的40.15万公顷,占黄壤面积的17.5%。全省11个地州均有分布,以滇东北面积较大,约占1/3。土层深厚,结构较好,表土多为黄棕色中壤至重壤,心土为棕黄色,质地较黏重。滇东北的黄壤垦殖后可种植玉米、杂豆、马铃薯、小麦、荞子、绿肥等,也适宜杜仲、天麻的生长。文山州、红河州、保山地区的黄壤盛产杉木、茶叶、油茶、油桐、草果、八角等。
5.黄棕壤。温带常绿阔叶林、苔藓林下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北纬27°以南、海拔1 800~2 700米的中山坡地上部,已垦为耕地的22.95万公顷,占黄壤面积的7.7%。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玄武岩、片麻岩、片岩及砂面岩等,一般土层厚1米以上,表土灰棕色,质地中壤土,粒状和块状结构,心土至底土为浅棕黄色,质地黏重,结构面上有暗棕色铁锰胶膜,分布在雾露多、湿度大、植被好、土壤自然肥力较高、气温偏低的地方,以发展林牧业为主,在平缓地可种植马铃薯、小黑麦、白芸豆、兰花籽等粮油作物。
6.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已垦为耕地的12.65万公顷,占棕壤面积的5%。分布在北纬25°以北海拔2 600~3 400米的山地,南部高中山地区也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紫色砂页岩、酸性及基性结晶岩、石灰岩为主,土层厚达1米以上。表土暗棕色,结构较好,心土底土黄棕色,重壤土。自然肥力较高,适于多种林木生长。
7.暗棕壤。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迪庆、怒江和大理州海拔3 000~3 700米的高山地区,原生植被以高山松、云杉、铁杉、落叶松、高山栎、桦、枫、野樱、山柳等乔木为主。土层厚80厘米左右,表土黑棕色,心土灰棕至棕色,为重壤土,结构面上有薄层铁猛胶膜淀积,底层有较多的半风化母岩。
8.棕色针叶林土。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北纬25°以北海拔3 400~4 000米的高山亚高山地区,多与暗棕壤交错分布,土厚50厘米左右。有较厚的凋落物和腐殖质层,主要特征是表土下有漂洗的灰化层。中下部为棕色,质地较黏,剖面常夹有岩石碎块。植被有冷杉、云杉、红杉等。
9.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滇西北海拔3 200~4 500米的高山、亚高山顶部,一年有3个月以上为冰雪覆盖。成土母质为碳酸盐岩类、酸性结晶岩类、泥质岩类等风化物。土层浅,多在50厘米左右,表土有明显植物根盘结层,下为发育不明显的过渡层,再下为半风化母岩碎块。本土区为虫草、贝母、雪莲、雪茶等野生药材产区,部分地区夏秋季可作牧场。
10.紫色土。由紫红色砂页岩风化形成的地域性土壤。以楚雄州面积最大,有174.40万公顷,占本类土壤35%,大理、曲靖、玉溪、思茅、临沧、丽江、西双版纳、文山、保山、昆明等地州市均有零星分布。紫色土多与红壤交错分布,滇中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米,滇南为海拔1 000~2 000米,植被为云南松、常绿阔叶林或灌丛草地。成土母质多为中生代的紫红色砂页岩。土壤酸碱适中,富含磷钾,胶体品质好,抗蚀力弱,土层薄,蓄水性差,适宜烤烟种植。
11.冲积土。河流沉积物,经耕作熟化形成的地域性土壤,又名新积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和盆地内。冲积土是多次沉积形成,层间粗细差异明显,大部分为下粗上细。冲积土由于分布在坝区,地面平整,土层较厚,质地适中,养分丰富,通透性好,能回潮,土质较肥沃,绝大部分已垦为耕地,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12.石灰岩土。碳酸盐类母质发育的岩性土壤。已垦为耕地的22.29万公顷, 垦殖率20.15%。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文山、昭通、曲靖、昆明、丽江、红河等地州市,其他地州也有零星分布。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为稀树多刺灌丛草被。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丰富,结构和耕性好,土层浅薄,抗旱能力差,分布零星,耕作不便。
13.燥红土。发育于干热河谷的一种地域性红色土。分布在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深切的干热河谷及封闭半封闭的干热坝子,如怒江坝、元谋坝、宾川坝等。成土母质多为新老冲积物,植被为热带北缘和南亚热带河谷稀树草原、灌乔木林。土壤矿物质风化淋溶作用弱。燥红土地区光热条件好,是云南发展冬早蔬菜、热带水果的“天然温室”,也是云南甘蔗的主产和高产区。
14.水稻土。通过人类水耕熟化过程形成的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坝区、半山区和水利条件较好的部分山区。因自然成土条件和利用特点的差异,又分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3个亚类。淹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灌溉条件较差,养分含量低,缺速效磷,多为中、低产田;潴育型水稻土多分布在坝区,水肥条件好,多属于高肥力稻田,包括鸡粪土田、油沙土田、沙泥土田等;潜育型水稻土多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坝区,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畅,包括青泥田、冷浸田等,属中、低产稻田。
☚ (一)土壤分布   (三)土壤评级 ☛

(二)土壤类型

(二)土壤类型

福建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在保持土壤高级分类单元与全国分类系统一致,基层分类单位基本反映福建土壤特征的原则下,将福建土壤划分为12个土类、23个亚类、87个土系、137个土种。
1.砖红壤性红壤。面积63.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5%。该土类是砖红壤之间的过渡性土壤类型,也是南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土壤。成土母岩主要是花岗岩及其他酸性岩。土层发育深厚,表层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有机质含量在1%—1.5%,质地粘重,呈酸性反应。
砖红壤性红壤可分为砖红壤性红壤和赤红壤性土两个亚类。
2.红壤。面积766.67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3.28%,是福建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类型。由于风化作用较强,母岩风化也较为彻底,形成了深厚的土层,可达20—30米,土壤富铝化作用明显,但程度不及砖红壤。质地粘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2%—3%,酸性强(pH4.5—6)。红壤是福建主要的林业土壤和农业土壤。
红壤主要分为红壤、红壤性土、黄红壤3个亚类。
3.黄壤。面积87.8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4%,是福建垂直带谱中出现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米(南部地区1 100米)以上的中山区,武夷山、戴云山、鹫峰山上部都有较大的面积分布。由于温度较低,雨量较多,相对湿度大,有机质矿化慢,生物积累明显,有机质含量一般大于5%,黄甸黄壤高达10%以上,自然肥力高。
黄壤分黄壤和黄壤性土两个亚类。
4.石质土。面积13.68万公顷,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3%。主要分布在沿海各县丘陵中上部,其它县份也有局部零星分布,多在山地丘陵的陡坡地段,基岩裸露,属薄层Ar土,A层浅薄,一般小于10厘米;质地轻多砂砾,有机质含量低,在农业生产方面尚无多大利用价值。
5.紫色土。面积14.6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0%,是福建非地带性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市),其它地区的低山丘陵也有零星分布。土壤抗蚀性弱,侵蚀严重,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只有地势较低的地方不断承接来自上部成土母质的堆积,形成的土层较为深厚,质地也相应较细。土壤中矿物质营养丰富,速效磷钾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自然肥力。
紫色土分酸性紫色土与中性紫色土两个亚类。
6.黑色石灰土。面积0.46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04%。福建只有棕色石灰土一个亚类,主要分布于龙岩、三明两个地(市)。呈带状分布,土层浅薄,质地粘重,pH6.5—8.5,矿质养分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大于80%。由于碳酸盐存在,有利于腐殖质累积,有机质含量大于3%。
7.新积土。面积0.4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3%,只有一个亚类,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的河漫滩地及超河漫滩地。
8.风砂土。面积4.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3%。福建只有固定风沙土一个亚类,分布于滨海迎风海岸带,系海沙土经风力搬运、分选、堆积而逐步发育的始成土。土壤质地轻,多砂土,pH4.5—6.5,生物积累微弱,有机质含量低,在有一定水源条件的地方,多已辟成耕地。
9.潮土。面积1.6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4%。福建只有灰潮土一个亚类,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和超河漫滩地,成土母质与现代冲积物沙壤相同,层理明显。地下水位0.5—1.5米,季节变化明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1%—2%,各种养分均较贫乏,肥力低,土壤质地砂土—砂壤。
10.山地草甸土。面积0.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5%,也是垂直带谱上的一个土类。分布在海拔1 000米(南部地区1 100米)以上的浑圆山顶及凹坡集水地段,自然植被以灌丛草甸为主。因气温低,雾日多,湿度大,矿物风化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含量达10%—30%。
11.滨海盐土。面积1.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分布在滨海低潮线以上的海滩地,分为滨海盐土、潮间盐土和酸性硫酸盐盐土3个亚类。
12.水稻土。面积1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2%,起源于各种自然土壤,是人类在长期水耕熟化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土壤,主要分布在平原谷地、缓坡低地和沿溪河两岸。土壤呈酸性反应,pH5—6,一般耕层有机质达2%—3%,磷、钾成分缺乏。根据水稻土的起源和发育的程度,分淹育性水稻土、渗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和漂洗型水稻土5个亚类。

☚ (一)地带性土壤   三、耕地资源 ☛

(二)土壤类型

(二)土壤类型

根据广东省1979年至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土壤类型共分16个土类36个亚类,131个土属,522个土种,全省土壤总面积为2. 67亿亩。农业生产可利用的土壤资源种类主要有:
1. 水稻土土壤。水稻土是在各种自然土壤、旱地土壤等起源土壤的基础上,经人工长期水耕熟化,改土培肥等活动过程发育而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是广东省耕地中面积较大的耕作土壤,也是粮食生产最主要的土壤资源。全省水稻土面积共有3264.3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4.77%,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的各种地貌类型的土地上。但分布较集中的主要是珠江、韩江、鉴江等各大江河出海的河口三角洲平原以及丘陵山地的宽谷盆地等冲积洪积平原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析统计,全省水稻土平均有机质为2.45%,全氮为0.132%,全磷为0.092%,全钾2.28%,铁锰含量丰富,铜、锌含量适中,有效微量元素中以硼、钼含量最为缺乏,土壤pH 4. 5—6. 5之间占较大面积,多属酸性。在水稻土中又分为潴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咸酸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等。其中以潴育型水稻土面积最大(1772万亩),此处地形位置适中,排灌条件好,土壤肥力高,居水稻土优良类型之首,也是广东最主要的高产水稻土。
2. 赤红壤。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代表性土壤,分布地区广,面积大,共9875.5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4.67%,尤以惠阳地区、肇庆市、江门市、广州市等面积最大,均在一千万亩以上。
该土壤剖面发育完整,土层深厚(一般在1米以上)表土层厚度多在15厘米以上,呈淡棕红色,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由于受侵蚀影响,土壤养分含量不高,据普查抽样分析统计结果: 有机质1.93%、全氮0. 086%、全磷0.048%、全钾1. 91%,土壤酸性强,pH5左右。
赤红壤分布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热同期,适宜发展的作物和水果种类繁多。由于开发利用较早,是本省粮(旱粮)、油、糖、果、林及药材等主要生产基地,且生产潜力较大。但目前土壤养分含量多属中下水平。耕地作物布局上应提倡与豆科作物轮作或间种,并利用茎秆回地,达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3. 红壤。红壤是中亚热带或南亚热带垂直带谱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地势较高,分布较广,面积4 859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20.99%。以韶关市面积最大(2048万亩),其次惠阳、梅县、肇庆、广州、茂名、江门等地面积均在一百万亩以上。
红壤土壤土层较深厚,一般在1米以上,有的可达数米,土壤发生层次明显。土质多为砂壤至粘壤。表土层厚薄不一,一般10—12厘米,呈灰棕或红棕色,底土间有红、黄、白相间的网纹层,土壤富铁铝化作用明显,土壤养分含量,属中上水平。据土壤普查抽样分析结果: 有机质3.09%、全氮0.118%,全磷0.074%、全钾1.89%,土壤呈酸性反应,pH4. 8—5. 8。
红壤分布地区光、热、水条件较好,自然植被种类繁多,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自然肥力一般较高,宜种性广,是本省林业用地的重要土壤资源,也是水果、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主要利用种植花生、甘蔗、黄烟、茶叶、油桐等经济作物及林果。由于所处地势较高,水土易流失,开垦旱耕后,土壤肥力容易下降。在利用上要注意保护好现有林木。坡地开垦必须筑埂种植梯级化,控制水土流失。
4. 砖红壤。砖红壤是本省热带地区地带性土壤,也是本省西部丘陵台地的主要土壤资源,面积979.1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4.43%,主要分布在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县、化州县、电白县等和雷州半岛全部。
该土壤土层深厚,一般厚约1—2米,土壤剖面发育完整,表土层呈棕色,表层以下颜色多为棕红色,质地较粘,有铁结核,铁盘新生体。侵蚀严重地区,心土层或底土层暴露地表,迅速风化结成“硬壳”或铁盘层出露。由于富铝化作用比赤红壤更强烈,土壤易高度风化和淋溶,土壤养分含量不高,磷低缺钾严重。据普查抽样分析,养分含量平均为有机质1. 78%,全氮0.086%、全磷0.08%、全钾0.44%、土壤酸碱度变幅大,pH4.1—5.7。
砖红壤地区原生植被为热带季雨林,植被种类繁多,是本省热带作物和热带林木的重要生产基地,虽然,热光资源丰富,但水热不够协调。目前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薯类和橡胶、剑麻、菠萝、茶叶、荔枝等。砖红壤地区需要改善利用条件,要加强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科技水平。
5. 黄壤。黄壤是本省中、南亚热带山地土壤,也是发展林、牧业重要土壤资源之一,面积1308. 8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5.29%。主要分布在本省地势较高的乳源、乐昌、始兴、南雄、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大埔、梅县、平远、丰顺、揭西、普宁、潮州、饶平、揭阳、惠来、和平、连平、河源、紫金、龙门、怀集、广宁、德庆、新会、高州等县(市)的中、低山地。
该土壤土体中等,多在1米以内。剖面发育较完整。风化过程中铁铝氧化富集作用比较明显。表土层之上常有腐殖质层厚达4—10厘米,呈灰黑色或黑褐色; 淀积层黄色或黄棕色,有铁锈斑或铁锰结核; 母质层为淡黄色。土壤养分含量一般较高,据抽查分析有机质为3.94%、全氮0.055%、全磷0.054%、全钾1.84%。土壤多呈酸性。
黄壤地区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在中亚热带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土壤所处海拔较高(600—700米以上),自然植被生长比较良好,立地条件好,土壤盐基淋溶大,土壤酸性强,磷、钾缺乏。目前多利用造林种茶及种植玉米、木薯和花生等经济作物。在利用上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好现有林木灌丛草被,发展种植业和牧业生产。
6. 紫色土土壤。紫色土是紫色岩上发育的一种岩成土。面积359. 6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1.43%。主要分布在韶关、肇庆、梅县、江门、佛山等市的白垩纪至第三纪红色构造盆地中的中低丘陵台地上。
该土壤土体上下呈均一的紫红色,发生层次分异不明显。土层厚度一般较薄。质地由砂土至轻粘土,以粉壤土为主。土壤pH值一般为5.0—9.0。土壤养分有机质及全氮含量一般均较低,但中性碱性紫色土磷、钾含量较丰富。
该土壤土质疏松,适种性广。目前利用种植烤烟、木薯、番薯、豌豆、花生、黄豆、绿豆、眉豆、黑豆等经济作物和龙眼、柑桔、果树。驰名国内外的南雄黄烟是紫色土特产。但因土层浅薄、易剥蚀,水土流失严重。在利用上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多种花生等经济作物,以提高土壤肥力。
7. 石灰土土壤。石灰(岩)土是石灰岩发育成的岩成土。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石灰岩山腰山脚处,在比较湿润炎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受到较强烈的风化作用,脱硅富铝化作用明显,即形成红色石灰上; 在海拔300米以上石灰岩上部较平缓的山坡或山顶、阴坡、岩隙处,气候较荫凉湿润,自然植被较好,灌丛草被生长茂盛,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弱,腐殖质的积累较多,土壤多形成黑色石灰土。总面积632.3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2.86%。石灰土主要分布在韶关市。在广州、肇庆、佛山、惠阳、江门等市面积小,零星分布在海拔6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或高峻山地的阴坡山顶和岩缝处。该土壤土层深浅不一,其自然肥力较高,并富含碳酸钙,宜发展喜钙作物及林木、果树、药材生产。目前利用种植玉米、花生、黄豆、甘薯等作物。由于质地偏粘、水源不足,作物产量较低。
8. 滨海盐土土壤。滨海盐土系指退潮后露出海面的海涂土壤。也是随河流及地表径流入海泥沙或由风浪掀起堆移的浅海沉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面积160. 7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0.73%。主要分布在湛江、珠海、江门、茂名、佛山、惠阳、深圳、汕头等市沿海港湾河口、三角洲前缘、泻湖或溺谷湾潮网带中部。标高大体在 -0.6—1.6米左右。
滨海盐土因受海水浸渍和海水生物的作用,而呈现出与陆地土壤不同的基本特性。剖面发生层次不明显,干时地表有结皮,多盐斑,底土层具大量贝壳。受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影响,土壤质地不一,为粘土—砂壤土,土壤含盐量高,全盐量多在0.25%—1.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土壤pH值在4.8—8.2之间。
滨海盐土是本省重要的不断再生的国土资源。不仅是围垦种植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9. 滨海砂土土壤。滨海沙土系指沿海岸沙质堆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是河流沿岸地表径流运积物输送至滨海地区,并由潮汐波浪和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沙丘、沙垄或风蚀凹地。随着时间的演进和生物的作用,便发育而成。其面积192. 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8%。主要分布在湛江、汕头、阳江、惠阳、茂名等市沿岸及其岛屿的滨海地区。多呈不连续的宽窄不一的带状分布,宽处超过十公里。
该土壤土层深厚,质地多属沙土或紧砂土,疏松多孔,渗透性强,漏水漏肥易旱。但所处地势平缓,气候条件优越,光热资源充足,宜以林为主,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开发旅游资源。
10. 潮土土类。潮土亦名冲积土。系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及谷底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面积232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72%。主要分布在佛山、惠阳、广州、韶关、江门、肇庆、汕头、梅县、深圳、湛江、茂名及珠海等市(地)的河流沿岸的河漫滩、河心洲或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或谷地上。
该土类主要是受河流冲积物影响,土层较厚,表土层或耕作层多呈暗灰色,疏松多孔,通透性良好; 耕层之下常出现厚10厘米的犁底层,多呈棕色,孔隙少,自然含水量较表层高,沿孔隙有锈斑; 底土层土色灰暗,有时结构面上有胶膜,并常夹有粗砾石或卵石。土壤养分含量一般较高,pH值变化较大。
潮土地处河流沿岸,地势平坦开阔,光热资源充足,土质较肥沃,疏松易耕,适种性广,宜种甘蔗、花生、豆类、蔬菜、瓜类(西瓜)、香蕉、柑桔、荔枝、沙田柚、番石榴、麻类、桑、蒲葵等经济作物,产量较高。如珠江三角洲潮地种桑亩产桑叶1 500斤,种甘蔗亩产6吨以上。但因潮土多位于河流沿岸低平地区,易受洪水淹浸。
除上述主要的土类外,还有粗骨土、火山灰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和酸性硫酸盐土等六个土类,其面积及分布简述如下:
粗骨土系由各种岩石风化,半风化的坡积物、残积物发育而成的初育土。面积132.87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6%。主要分布在惠阳、湛江、江门、佛山、汕头、茂名等市的丘陵上部或滨海丘陵台地的局部地区,以花岗岩发育的分布尤为普遍。
火山灰上是雷州半岛火山丘地貌上的一种特殊岩成土。面积约500亩,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上24个火山丘附近。
石质土系初期阶段的幼年土壤,是由花岗岩等母质风化不彻底或受严重冲刷而成。面积76.6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0.35%。主要零星分布在惠阳、韶关、肇庆、江门、广州、梅县、深圳等市花岗岩、砂质岩、石灰岩、砾岩山地丘陵的陡坡、残丘或部分山顶或山脊处。由于表层岩石裸露、碎石多,一般不宜农用。
山地草甸土是发育在本省低山,中山山峰局部不可多见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山地土壤。面积37.4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0.18%。主要零星分布在粤北的乐昌、英德、粤东的丰顺、大埔、龙川、惠东、紫金、海丰、粤西的肇庆市、怀集、信宜、云浮等县海拔800米以上个别较高的山顶迎风面或局部山凹处。
沼泽上是经常处于渍水或潮湿水分状态下的水成土,面积约13万亩,主要零星分布在惠阳、深圳、江门、湛江市和肇庆市的河流两侧低洼地,滨海沙堤间洼地、离海较远的古泻湖或山前、山间局部低洼地。
酸性硫酸盐土系指生长红树林后形成的滩地土壤,是低纬度河岸特殊的一种土壤资源。面积有15.5万亩,主要分布在湛江、江门、深圳、茂名、珠海、惠州市的沿岸静风的溺谷、河口湾和泻湖海岸潮间带的中、高潮滩处。
广东省耕作土壤由于耕作历史,集约化程度、利用方式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异,水田中有高度熟化肥沃的坭肉田、砂坭田;耕作时间较短,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的油格田;耕性不良的粘土田;含砂量多的砂质田;熟化程度低的丘陵山区黄坭田;热带地区的赤土田; 丘陵山区的冷底田,石灰板结田、牛肝土田和长期积水的低塱田;含盐分高的咸田、咸酸田等。上述这些土壤,除坭肉田、砂坭田等肥力较高之外,其余田类障碍因子较多,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良。广东河流众多,海岸线长,由河流冲积、沉积的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三成。这些土壤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特别是近年来围垦开发的海涂和经过长期熟化的围田,其土壤肥力都相当高,表土层有机质达30%,含氮量达0.16%左右。加上水分条件一般较好,特别适宜于耐肥、深根、高产作物生长,是广东耕作业发达的主要农区所在。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群众长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在沙田地区大规模兴建电动排灌系统,普遍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同时,增施化肥及有机肥,补充了养分的消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水旱轮作面积的增加,对土壤肥力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 (一)土壤的分布   三、农业土地资源 ☛

1.红壤/2.赤红壤/3.砖红壤/4.山地黄壤/5.山地黄棕壤/6.山地灌丛草甸土/7.石灰性土/8.紫色土/9.水稻土/10.硅质土/11.冲积土/12.滨海盐土

☚ 4.砾岩   1.红壤 ☛

(二)土壤类型

(二)土壤类型

根据新疆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新疆的土壤可划分为32个土类、87个亚类。现将各土类的分布面积以及主要特点简述如下:

☚ (一)地形地貌   1.高山寒漠土 ☛

(二)土壤类型

(二)土壤类型

青海省土壤受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等成土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从东南向西北,土壤演变可概括为森林土壤、高山土壤、荒漠土壤三个土壤系列,黄河、湟水流域河谷阶地至两侧山地的土壤垂直分布,主要土壤自下而上有灌淤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灰褐土、山地草甸土、高山草甸土、 高山寒漠土。全省土壤类型划分为10个土纲、16个亚纲、22个土类、55个亚类、92个土属、 163个土种, 其中耕种土种86个。土壤类型构成见表1-1-2。

表1-1-2 青海省土壤类型构成


单位: 公顷

土 类亚 类
名 称面 积占全省土壤面积%名 称面 积占全省土壤面积%
高山寒漠土
高山漠土
高山草甸土
4 950 367
135 120
20 347 833
7.56
0.21
31.07
高山寒漠土
高山漠土
高山草甸土
高山草原草甸土
高山灌丛草甸土
高山湿草甸土
4 950 367
135 120
8 452 940
9 034 307
1 227 366
1 633 240
7.56
0.21
12.91
13.80
1.87
2.49
亚高山草甸土485 6270.74亚高山草甸土
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286 287
199 340
0.44
0.30
高山草原土15 676 89323.94高山草原土
高山草甸草原土
高山荒漠草原土
5 099 807
3 831 253
6 745 833
7.79
5.85
10.30
山地草甸土3 570 8735.45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原草甸土
山地灌丛草甸土
1 166 520
1 801 680
602 673
1.78
2.75
0.92
草甸土639 6530.98草甸土
石灰性草甸土
盐化草甸土
63 500
482 260
93 893
0.10
0.74
0.14
潮土20 4730.031潮土
盐化潮土
19 033
1 440
0.029
0.002
灰褐土521 5540.80淋溶灰褐土
石灰性灰褐土
黑钙土
256 340
265 213
295 446
0.39
0.41
0.45
黑钙土713 9601.09淋溶黑钙土
石灰性黑钙土
暗栗钙土
栗钙土
214 647
203 867
788 893
1 099 847
0.33
0.31
1.204
1.68
栗钙土2 492 5473.806淡栗钙土
草甸栗钙土
盐化栗钙土
598 047
1 187
4 573
0.913
0.002
0.007
灰钙土192 3930.293灰钙土
淡灰钙土
棕钙土
137 566
54 827
298 420
0.21
0.083
0.456
棕钙土1 370 3272.093淡棕钙土
盐化棕钙土
棕钙土性土
灰棕漠土
138 533
259 627
673 747
1 623 067
0.210
0.397
1.030
2.478
灰棕漠土4 002 4666.112石膏灰棕漠土
石膏盐化灰棕漠土
1 610 666
768 733
2.459
1.175
灌淤土48 5870.075灌淤土
潮灌淤土
残积盐土
46 880
1 707
767 894
0.072
0.003
1.17
盐土2 701 4474.12草甸盐土
沼泽盐土
1 380 027
538 453
2.11
0.82


(续)

土 类亚 类
名 称面 积占全省土壤面积%名 称面 积占全省土壤面积%
   碱化盐土
沼泽土
腐泥沼泽土
15 073
240 586
78 787
0.02
0.37
0.12
沼泽土3 077 9264.70泥炭沼泽土
草甸沼泽土
盐化沼泽土
1 607 020
1 037 940
113 593
2.45
1.59
0.17
泥炭土
风沙土
950 773
1 970 714
1.45
3.01
泥炭土
草原风沙土
荒漠风沙土
950 773
365 947
1 604 767
1.45
0.56
2.45
新积土
石质土
粗骨土
177 960
351 807
1 086 393
0.27
0.54
1.66
新积土
钙质石质土
钙质粗骨土
177 960
351 807
1 086 393
0.27
0.54
1.66

(1)高山寒漠土(高山寒冻土)。分布于冰雪线以下或冰缘地区,多见于青南高原4700~5 300米和祁连山3 900~4 700米的地带。总面积495.04万公顷,占青海土壤总面积的7.56%。高山寒漠土土层薄,有机质含量极低,地表多岩屑,植被极为稀疏,种类成分单调,气候严寒,因而未开发利用,但可作为高原高山地区特有药材(雪莲、红景天等)的采挖基地。
(2)高山漠土。分布于阿尔金山和可可西里西北角,海拔在3 600~4 500米的干、寒山地,面积13.51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21%。植被稀少,成土作用弱,土层薄,土壤粗骨性强,肥力低,植被稀疏,可利用牧草极少,在农牧业生产上无利用价值。
(3)高山草甸土。广泛分布于青南高原的东部和南部、祁连山的中、东段。海拔高度祁连山3 350~3 900 (4400)米,青南高原4 000~5000米,总面积2034.7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1.07%。高山草甸土是在强生草过程、融冻过程和高山草甸化过程作用下形成的,气候寒冷阴湿,草皮层厚3~12厘米,有机质含量一般为5~15%,有的高达20%以上,是高山地区的主要草场土壤,牧草生长低矮繁茂,以发展草地畜牧业为主,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可建立人工草场。
(4)亚高山草甸土。祁连山东段,东部农业区的脑山以上地段及部分河谷地区森林分布线以上均有分布。总面积48.56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0.74%。亚高山草甸土剖面构型因地形部位不同,土体厚度差异较大,草皮层厚度10厘米左右,植物种类相对丰富,生长密集,它是草地生产力较高的土壤类型,牧业生产主要作冬春草场利用。
(5)高山草原土。分布于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的山地及高原区,柴达木盆地东南高山区及北部高山带。海拔3 800~4 400 (4 800)米,总面积1 567.69万公顷,占青海土壤总面积的23.94%。气候寒冷、干旱、多风、温差大,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成土母质以残积、冲积和风积母质为主,有机质含量0.4%~1.2%,全剖面呈碱性反应,地表生草过程弱,草皮层薄松或无。草被稀疏,覆盖度小(40%~60%),载畜量低。
(6)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山地寒温针叶林层带高度范围内,居于山体中部,上承亚高山草甸土或高山草甸土,下接黑钙土或暗栗钙土。面积357.09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5.45%。山地草甸土表层有草皮层,有机质含量6%~15%。植被为草甸或灌丛草甸,生长茂盛,天然牧草生长良好,覆盖度大,产量高,营养丰富,宜作牲畜四季草场。在部分小气候好的地方可种植饲草饲料,如青燕麦和莞根等。
(7)草甸土。该土为隐域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河流两岸的河漫滩、湖滨洼地,季节性渍水的洼地或沼泽退化迹地等,呈斑块和条带状分布,面积63.9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98%。草皮层微薄,土壤水分条件和养分状况较好,热量条件也较好。天然牧草产量较高,平均每公顷产鲜草2500千克,是良好的牧地。
(8)潮土。分布在海东、西宁两地(市)的黄河、湟水河谷及海北、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漫滩,面积共2.05万公顷,占全省耕种土壤面积的0.031%。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无霜期长,且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土层较厚,灌溉方便,地下水位高,不易受旱,是青海较好的耕种土壤。但也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含砂量大,受次生盐渍化威胁等不利因素。
(9)灰褐土。主要分布于省境东南边缘地带和祁连山东段,柴达木盆地东部有零星分布。面积52.16万公顷,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8%。 灰褐土是寒温半湿润气候山地森林及森林灌丛植被下发育的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5%~8%, 偏碱性, 山坡上土层薄, 缓坡地段土层较厚。 灰褐土是良好的林业生产用地, 林间空地草本植物生长茂密, 也作牲畜的冬春放牧地。
(10) 黑钙土。 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达坂山、 拉脊山两侧和西倾山北侧, 与森林土壤呈复区分布。海拔2600~3300米, 上接山地草甸土, 下接栗钙土。 面积71.396万公顷,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09%。植被为杂类草草甸草原, 覆盖度 10% ~90%。 土壤剖面由腐殖质层、碳酸钙淀积层、母质层组成。腐殖质层深厚, 一般为50~80厘米, 有机质含量5% ~10%。 淀积层厚30~40厘米, pH 7~8,呈中性到碱性反应。 黑钙土中耕种土壤面积占46.69%, 水热条件有利于草甸草原植物生长, 产草量也较高, 利于各类牲畜四季放牧。
(11) 栗钙土。 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周围、 共和盆地、 同德盆地以及海东地区。河湟地区出现在黑钙土与灰钙土之间的段域内。 海拔2 100~3 500米, 是全省农业生产面积最大的土壤, 共有249.25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3.18%。栗钙土是在温和半干旱条件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 具有明显的钙化过程, 钙积层紧实, 块状结构, 碳酸钙含量10% ~15%。腐殖质层栗色, 厚30~40厘米, 有机质含量1.5%~4%。 土壤质地较轻, pH7.5~8.5。母质层多为黄土物质。栗钙土面积中耕种栗钙土面积达60.23万公顷, 占全省耕作型土壤面积的49.79%, 是发展种植业的重要土类。
(12) 灰钙土。 主要分布于东部海拔2200~2 500米以下的河、 湟谷地及两岸丘陵地区。 面积19.24万公顷,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29%, 其中耕种灌溉灰钙土面积7.49万公顷, 占灰钙土面积的38.93%。 灰钙土成土母质为黄土、 红土等。植被属温带多年生丛生旱生灌木和小半灌木荒漠草原类型。 腐殖质层色淡,有机质含量1%左右。通体有强石灰反应, 钙积层厚15~45厘米, 呈碱性反应。 灰钙土地区因气候干旱,气温较高, 少量开垦种植的旱地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
(13) 棕钙土。 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经96°40′以东, 以及海南州共和县、 兴海县的西部地区。 属柴达木盆地东部温带半荒漠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 海拔2800~3 210米, 为草原荒漠植被, 覆盖度10%~15%。 面积137.03万公顷, 占土壤面积的2.09%,其中耕灌棕钙土6.02万公顷。 土壤有机质及氮、 磷养分较缺乏, 钾丰富, 有机质含量1%左右, 钙积层位高, 土壤质地轻, 通体多碎石, 碱性反应, pH8.1~8.7, 有盐化现象。 棕钙土大部分为草场, 由于气候干燥、 风沙大, 植被覆盖度小。
(14) 灰棕漠土。 集中分布于柴达木盆地棕钙土以西地区, 即怀头他拉与香日德的脱土山连线以西地区, 地形为山前洪积扇, 山前坡积裙, 风蚀残丘、洪积扇中上部, 海拔3 600米以下的地区。 面积400.25万公顷,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6.11%, 其中耕灌土壤面积 1.51 万公顷, 占本类土壤面积的0.38%。 在极端干旱的气候, 粗骨性含盐母质, 稀疏的植被, 微弱的有机质积累, 普遍的风蚀, 石灰质的表聚、 石膏无机盐积累等条件下发育。 养分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一般为0.5%以下, 通体有砾石, 强石灰反应, 碱性强烈, 覆盖度5%~10%, 有的地段小于5%。
(15) 灌淤土。 分布在东部农业区的海东地区、西宁市郊和黄南州尖扎县、 同仁县以及海南州贵德县等地的老川水地区。 面积4.86万公顷,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075%。灌淤土是在灌溉条件下经过灌溉耕作、培肥而形成的高度熟化的耕作土壤, 是引黄、 湟灌区川水地区的中、高产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为耕作层、灌淤熟化层和母质层。 熟化层一般厚度20~100厘米, 部分大于150厘米, 土壤肥力高。
(16) 盐土。 分布于柴达木盆地、果洛州玛多县,在环青海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面积270.14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12%。柴达木盆地盐土含盐量一般为3%~10%, 高者达20%以上。 盐土的剖面差异不明显, 无明显发育层次, 受地下水位高和干湿交替作用影响表层常具有盐霜或盐壳, 许多地区盐壳厚达15~20厘米。 土壤有机质层不明显, 结构粒状, 土质疏松, 在剖面中下部常见粉粒状结晶盐, 土壤常具潜育性, 有明显锈纹锈斑。 盐土亚类中, 碱化盐土和残积盐土仅供工业进行钾盐矿开采。草甸盐土、 沼泽盐土有191.84万公顷, 由于气候干旱和风蚀严重, 天然植被十分稀疏, 仅在靠近水源附近或低洼背风处才有天然草地和小片耕地及人工饲草地, 但由于耕种粗放, 改良措施跟不上, 大部分已弃耕。
(17) 沼泽土。 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河流上游地势平坦低洼地区分布广泛, 青海湖滨也有零星分布。面积307.79万公顷,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71%。 沼泽土主要受积水条件的作用, 成土母质为河流沉积物、湖积物。 沼泽土的剖面由泥炭层和潜育层构成。泥炭层有机质含量很高, 最高可达40%多。 高山带的沼泽土类, 植物生长稠密, 产草量高, 营养丰富,适口性好, 是牦牛良好的天然牧场。
(18) 泥炭土。 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及祁连山地, 面积95.08万公顷,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45%。黄河、长江源头的泥炭土, 适宜作夏季牧场放牧牦牛。
(19) 风沙土。 多分布于柴达木盆地、 茶卡盆地和共和盆地,青海湖和哈拉湖的东岸及江河源地区有零星分布。面积197.0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04%。风沙土是风沙地区沙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风沙土常受风蚀、沙压、生物固沙,物质弱淋溶的影响,表层风蚀和覆沙交替进行,土层极不稳定,且土质粗,有机质含量低,发育程度弱,多处于幼年土阶段,是最瘠薄的土壤之一。
(20)新积土。主要分布于省内大河流或支流的河漫滩地或阶地,是幼龄的隐域性土壤。面积17.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27%。新积土是在近期因河流将携带的泥沙及其他物质沉积下来,或人工治河造田将其他的土壤搬运至河岸或低阶地堆垫而成的土壤。土壤质地的粗细与搬运前地区土壤质地的粗细直接相关。海东、海北、海南等地区的新积土较肥沃,柴达木盆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新积土有机质含量极低。地处海拔较低的河漫滩的新积土,水热条件都比较好,经治河造田后改造成农田,成效较好。
(21)石质土。分布于山地的山脊、山梁、陡坡等处,一般海拔3 000~4 000米,面积35.1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0.54%。石质土分布范围很广,也很分散。土壤属于初期改良阶段,土体发育不全,石灰含量高,土层浅薄,冲刷严重,土层厚度一般小于20厘米,局部地区,岩石裸露,粗骨性强,土体内多含石块和砾石,大于1厘米直径的砾石占50%以上,土粒积累于石块和碎石之间。石质土只能作为放牧的辅助草场。
(22)粗骨土。主要分布于海西州境内山地,其他各州也有零星分布,面积108.64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66%。粗骨土土龄短,成土作用弱,粗骨性极强,富含砾石,土体浅薄,有机质含量低,通体呈强石灰反应。多位于陡坡地带,水热条件差,养分贫瘠,不利植物生长,改良利用困难。
☚ (一)土地面积   (三)土地利用现状 ☛
000254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