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肥推广应用
广东省化学肥料的推广和应用,是由传统农业栽培方式向现代化农业科学栽培方式的转变过程。
1. 化肥应用示范推广。50年代后期,在化肥使用量极少的情况下,一方面在全省各地试验氮、磷、钾三要素的肥效,另方面在调查总结群众高产施肥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推广使用了以硫酸铵为主的氮肥。60年代通过试验发现了过磷酸钙在丘陵红壤和山坑田有显著肥效,在全省大部分耕地推广施用了磷肥,缓和了土壤缺磷的矛盾。1969年,广东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已达到36. 9公斤实物量。70年代在氮、磷肥施用量逐渐增加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钾肥施用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钾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同期还推广了碳铵深施、尿素喷施等施肥技术。
2. 因土配方科学施肥。80年代以后,农民对化肥的选购从要求数量转上要求高浓度、多元素、多功能的化肥品种。由于省内生产的化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要求,每年需拿出外汇1亿多美元进口尿素、钾肥和复合肥等,进口数量约80万吨。在化肥的应用推广方面,根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结合各主要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及肥料效应,开展了全省性的因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据水稻实割验收的7 191个中试表证点统计:配方施肥平均亩产411. 64公斤,比群众习惯施肥每亩增稻谷39. 82公斤,增长10. 7%,每亩还可少施尿素4公斤。因土配方施肥的示范、推广工作,从水稻、糖蔗、花生到香大蕉、柑桔橙等二十多种作物,1982—1991年累计推广面积1 540万公顷(水稻面积占八成),其中1991年268.47万公顷。
3. 化肥施用效应。1991年,全省供应生产用化肥700万标准吨,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已达到152. 1公斤,比1969年每亩耕地增施化肥115. 2公斤,同期水稻每亩产量从1969年的213公斤增长到359公斤,糖蔗每亩产量从1. 9吨提高到5.1吨,花生每亩产量从86公斤增加到119公斤。化肥在农作物的增产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据广东多年的实践效果测算,化肥的增产效果一般占农作物产量的三至五成。但是由于化肥施用方便、增产效果显著,带来不少地方忽视有机肥现象,使耕地有机质含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从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结构和科学施肥要求,普遍存在施用磷、钾肥不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