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 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乃从狱中 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 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 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 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 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 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 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 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 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 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 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 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 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11);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 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 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12),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 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 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 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13),缪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 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 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 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 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也(14)。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 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 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 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15),而三王易为比。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16),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 孕妇之墓(17),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 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 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 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霸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 悔,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 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 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 轲湛七族(18),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 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19),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 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秪结怨而不见德;有人 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贱, 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20)、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 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 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 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 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 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21)。何则? 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 独观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谄谀之辞,牵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 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忿于世也(22)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23),不以利伤行。故 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 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 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释】①梁孝王:汉 文帝的次子刘武。②荆轲: 战国时卫国人,因行刺秦王 而闻名于世。燕丹,燕国太 子丹,厚养荆轲。③卫先生: 秦国人,为秦国策划长平之 战。④太白食昴(mǎo):古 人认为是赵地将有战事的天 象。太白,金星的名字。食, 同“蚀”,侵犯。昴,星宿名, 古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认 为此星悬挂在赵的空中。⑤ 寤:同“悟”,觉悟。⑥箕子 阳狂: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 纣王荒淫无度,箕子为避祸 而佯装疯癫。阳,同“佯”, 假装。⑦子胥鸱(chī)夷:吴 国战败越国后,伍子胥因劝 阻吴王拒绝越国的求和,而得罪吴王。吴王命他自杀,其尸体被装入皮口袋,扔进 江中。鸱夷,皮口袋。⑧樊於期:秦国将军。逃亡燕国后,秦王重金购买他的人 头,后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没有见面礼,于是樊於期自刎而死,将人头让 荆轲带给秦王。⑨尾生:传说战国一个很守信用的人。他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 见面,女子未来,大水来了,他抱着桥柱而被淹死。⑩白圭(guī):战国时中山国将 领,因作战丢失六座城池,中山国君要杀他,他逃亡魏国。魏文侯厚待他,他帮助 魏国消灭了中山。(11)����(jué tí):良马名。(12)拉(là):折断。(13)百里奚(xī):春秋 虞国人。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将他从楚国赎来,重用他。(14)众口铄 (shuò)金,积毁销骨:比喻谗言的厉害。(15)侔(móu):相等,相同。(16)子之:战国 时燕国相,曾骗燕王哙让位于他,结果导致燕国大乱。(17)修孕妇之墓:传说商纣王 曾剖开孕妇的腹部,观看胎儿。武王灭商后,重修被害者的坟墓。(18)湛:同“沉”。 (19)轮囷(qūn):盘绕屈曲的样子。(20)龙逢(páng):即关龙逢,相传为夏代贤臣。 桀昏庸无道,龙逢强谏,被处死。(21)乌集:像乌鸦那样猝然聚合,这里指周文王遇 到吕尚。(22)鲍焦:周时的隐士,因不满周的政治,不愿为朝廷所用,抱木饿死。(23) 底厉:同“砥砺”,即磨刀石。这里作动词,修养。

【鉴赏】这篇文章是历来为人传诵的佳作。虽然是一封为自己辨冤的 信,但是通篇作者并未提及自己的遭遇,而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历史事实, 反复申诉君臣关系中的忠信问题,最后打动梁孝王,为自己洗刷了冤屈。

文章中心是说明君臣之间的忠信问题。一开头便指出自己过去所相 信的“忠无不报,信不见疑”只是一句空话。摆出大量的事例,从荆轲、卫 先生、卞和、李斯、比干等人的遭遇和自己“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反而“卒 从吏讯”的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从反面说。接着,又以“白头如新, 倾盖如故”为话头,从正面列举了历史上君臣之间亲密无间、最后成就大 业的事例,如王奢、樊於期、苏秦、白圭之事,说明大业能否成功完全取决 于君臣之间知还是不知。以上所列举的事例典型,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然而,作者并没有顺着这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冤屈,而是更推进一层,又 铺陈大量事例,尖锐地指出梁孝王“偏听生奸,独任成乱”,希望他能够不 被错误的言论左右,而要全面地听取意见,独自判断是非,“能去骄傲之 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 士”。大量的历史事实,使梁孝王对自己的决断由肯定变为怀疑,再由怀 疑变为否定。梁孝王最后把邹阳从狱中放出,并奉之为上宾。

全文始终围绕“忠信”二字,反复致意,新意迭出,通过论述道理达到 伸冤的目的。每层意思都用“是以”“故”等词连接,使文章势如贯珠,递 如连环,有一气呵成之势,又不显得累赘。文章大量用典,每一层意思都 是由典故引起,用典故说理,用典故抒情,用典故进行批判和褒扬,因此, 文章显得雄辩有力,极具说服力。此外,文章还采用了大量通俗而深刻的 比喻,借古喻今,锋芒时露,颇为出色。清代刘熙载《艺概·赋概》评论道: “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38-141页.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谚曰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之事; 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 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 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人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 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缪公委之以政; 甯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阿偏之辞哉?公听并观,垂名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由余、子臧是矣; 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复就于天下。何则? 欲善无厌也。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 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 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兵强天下,而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霸中国,而卒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 然则荆轲之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众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诡,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犹结怨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贱,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有按剑相眄之迹。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于卑乱之语,不夺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之说,而匕首窃发; 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而归,以王天下。故秦信左右而杀,周用乌集而王。何则? 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于谄谀之辞,牵于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11),此鲍焦所以忿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12)。故县名 ‘胜母’ 而曾子不入; 邑号 ‘朝歌’ 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摄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13),安肯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释】 ①鸱(chi)夷:皮口袋。②倾盖:指道路上两车相遇,车盖相交。③尾生:传说中一个特别守信的人。④駃騠 (jueti): 良马。⑤比周: 结党。⑥湛: 通 “沉”,灭绝。燔(fan): 烧。⑦轮囷 (qun) 离诡: 盘绕屈曲的样子。⑧游: 宣扬推荐。⑨陶钧: 陶工使用的转轮。⑩挛拘: 拳曲。这里指狭隘偏执的言论。(11)帷墙: 指妻妾宠臣。皂: 通“槽”。(12)底厉: 通 “砥砺”,磨刀石。(13)堀(ku): “窟” 的古字。

【译文】 邹阳侍奉梁孝王。他为人聪明而有谋略,志向远大,不与流俗苟合,和羊胜、公孙诡同为孝王门客。羊胜等人嫉恨他,在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孝王发怒,把邹阳交狱吏定罪将要杀他。于是,邹阳从狱中上书说:

“臣听说 ‘忠诚不会不受报答,信义不会招致怀疑’,臣曾经以为这话是对的,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太子丹的义气,他的诚心诚意使得白虹穿过太阳,但太子丹还是担心荆轲不去刺秦王; 卫先生为秦国谋划长平的战事,他的忠心使得太白星遮住了昴宿,可是秦昭王还是不信任他。两人的精诚感动了天地,却仍不能取信于两位君主,这难道不是令人悲哀的事吗?现在臣竭尽忠诚,说尽了我的看法,希望得到您的理解,而您身旁的人仍不明白,把我交有关部门审讯,使我受到世人的怀疑。这就像是荆轲、卫先生再世,而燕、秦两国君主仍不觉悟一样啊! 愿大王您仔细地思考一下。

“过去怀玉之人卞和献宝,被楚王砍掉了脚; 李斯尽忠于秦国,却被秦二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假装疯癫,接舆逃避尘世,都是害怕遭到这种祸害。希望大王考察卞和和李斯的心意,不要像楚王和胡亥那样听信谗言,不要使我为箕子和接舆所讥笑。我听说比干被挖了心、子胥被装在皮口袋里,臣起初还不信,现在才明白这是真的。愿大王细加审察,给我一点怜悯吧。

“俗话说:‘相处到老,如不相识; 陌路偶遇,如老朋友。’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由于相知与不知的缘故。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头颅借给荆轲,以便使他执行燕太子丹的任务; 王奢离开齐国到魏国,在城墙上面自刎,使齐军退去,保存了魏国。王奢、樊於期和齐、秦两国并非新交,同燕、魏两国也不是旧交,他们之所以离开齐、秦而为燕丹和魏君效力,是因为燕丹和魏君的行为合乎他们的志向,他们仰慕道义的心情是无限深厚的。所以苏秦不能取信于天下,在燕国却成为最守信的人; 白圭在中山国作大将的时候,失掉了六座城池,他逃到魏国,却为魏国攻下了中山。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在是由于彼此相知的缘故。苏秦作了燕国丞相,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听了按剑发怒,却把他的良马駃騠宰了宴请苏秦; 白圭因攻下中山而显于魏国,有人到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魏文侯反而赐给他夜光之璧。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由于两个国君和两个大臣能够剖心沥胆地互相信任,怎么会被一些流言蜚语所动摇呢?

“所以,女子不分美丑,一入王宫就会遭到妒嫉,士子无论贤或不肖,一入朝廷就会受人嫉恨。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了膑刑,终于作了中山国的丞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掉了牙齿,后来在秦国封了应侯。这两个人都深信自己必然能实现的筹划,摒弃结党营私的私心,怀着孤芳自赏的态度与人打交道,所以不能避免嫉妒之人的攻讦。就因为这个,申徒狄自投雍水,徐衍背着石头入海。他们不为世所容,却坚守正义,不肯在朝廷里同流合污,苟取功名,以蒙蔽主上的心。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却让他执政; 宁戚在车下喂牛,而齐桓公却把国家的重任交给他。这两个人难道是因为常在朝廷里作官,靠左右之人替他说好话,然后两国君主才任用的吗? 这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心同主上的心相通,两个人的行为与主上的作为相合,君臣之间的关系牢如胶漆,像兄弟一样无法离间,又岂是众人之口所能惑乱的吗? 所以偏听一面之词,就会产生奸邪,只信任一个就要产生祸乱。从前鲁国君主偏听季孙氏的话,驱逐了孔子,宋国君主偏听子罕的计谋,拘禁了墨翟。以孔子、墨翟的雄辩,尚且不能使自己免于坏人的诬陷,致使鲁、宋两国也受到了危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的缘故。秦国任用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原,齐国任用越人子臧而使威王、宣王得以强盛。此两国的做法,岂是拘泥于俗情,牵制于世人,服从于偏执片面主张的呢? 只要公正地听取意见,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就能产生当代的英明政治。所以心意相合,则北胡、南越都可以当兄弟,由余、子臧就是这样; 心意不合则骨肉同胞也可以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这样。今天国君若真能采用齐国和秦国的明智作法,不要像宋君、鲁君那样偏听偏信。那么,不但可以超过五霸,还能与三王比肩。

“因此,圣王应自觉除掉燕国子之那样的心思,不喜欢田常那样的贤能,而封比干的后代,修缮被害孕妇的坟墓,这样才能功业覆盖天下。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要推广善政永不满足。那晋文公能够亲近他的仇敌,终于称霸诸侯;齐桓公能够任用他的仇人,终于号令天下。为什么呢? 心地仁慈、待人恳切,不是用虚言假语装得出来的。至于那个秦国,用商鞅的新法,向东削弱了韩、魏,很快成为天下的强国,而最终把商鞅车裂了; 越国用大夫文种的计谋,制服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中原,结果又把文种杀死了。所以孙叔敖三次罢相而不悔恨,於陵陈仲子拒绝三公的高位而去给人家浇菜园。今天的君主要是真能去掉骄傲之心,怀着有功必报之意,披露心腹,显出真情,肝胆相照,厚施恩德,同士子穷达与共,对他们无所吝惜,那么夏桀的狗可以冲着尧吠叫,而盗跖的门客可以刺杀许由。何况现在还可以利用国君的大权,凭借圣王的资本呢?倘若这样,那荆轲就不怕灭绝七族,要离甘愿烧死妻子的事,简直不算什么了!

“臣听说,如果将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偷偷地扔在路人面前,大家见了莫不按剑互相察看对方。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无缘无故地出现在眼前。又有弯曲的树根,模样曲折难看,可它成了国君的贵重器物,这是因为左右的人已经事先对它加以雕饰。所以,无故而至的东西即便是随侯之珠、夜光之璧,也只能使人结怨而不感恩。而只要有事先推荐,即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勋而不为人所遗忘。现在天下的布衣穷居之士,身份贫贱,他们即使学到了尧、舜那样的本事,具有伊尹、管仲那样的口才,怀着龙逢、比干般的诚意,可是平素他们没有像树根那样经过雕饰。尽管用尽精力,愿意向当今君主表达忠心,但人主必定要照着握剑怒目斜视的老办法来对待他们了。这就使普通士人连枯木朽株的资质都不如了。因此,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像陶工转钧一样,要独自掌握而不受愚昧混乱的话所牵制,不为纷纭众说所动摇。所以秦始皇听了中庶子蒙嘉的话,信任荆轲,就发生了用匕首刺杀的事件; 周文王在泾渭打猎,载吕尚归国重用,称王于天下。秦因信任左右而亡国,而周则因为任用偶然遇到的人而成就了王业,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周文王能够超越那些狭隘的言论,发扬普天下的道义,独具慧眼地看到了那光明正大的治国之道。今天的人君沉湎于阿谀奉承的言辞之中,拘牵于帷墙之内左右幸臣的说法,使得才具高远的士人受到牛马一样的待遇,这就是鲍焦愤世嫉俗的缘故啊。

“臣听说严肃处理国事的人,不因私情而玷污道义,修养品德、注重名声的人,不因私利损害德行。所以遇到名为 ‘胜母’ 的里巷,曾参不进去; 遇到称为 ‘朝歌’ 的城邑,墨子掉转车子。现在要使天下胸怀大志的士子,受威权者所笼络,受有地位势力的贵族所胁迫,而改变面孔,玷污品行,去服侍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以求亲近君主,那么,士人只有隐居山洞和湖沼之间老死罢了。怎么会有对君主尽忠信,而走向宫阙的人呢!”

【鉴赏】 邹阳起初在吴王刘濞手下为官,后投奔梁孝王。当时大臣爰盎等人反对景帝立孝王为嗣,孝王同羊胜、公孙诡等人商量派人刺杀爰盎,邹阳极力劝阻。公孙诡乘机毁谤邹阳,孝王把他下狱。邹阳在狱中写了这封信,给梁孝王自述冤屈,据说梁孝王见信后大为惊喜,立即将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这封信紧紧抓住梁孝王希望得到有才之士从而成就帝王之业的心理,从各种角度分析了士欲得明主,明主欲得才士,而才士与明主却很少相遇的原因,提出了君主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有主见、不听信谗言,能与忠贞有才之士互相信任,且大胆放手地任用他们,这样国家才会兴盛,帝王才会与才士成就一番事业。同时,作者借此说出了自己的冤屈。虽然实际上是在喊冤,都没有乞怜之相,反而写得“气盛语壮” (刘熙载《艺概》),似乎是在痛斥给自己进谗的人。

作者在这封信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和比喻,论证有力、情词恳切,实为上乘之作。

字数:5213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30-235页.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原文|鉴赏|解读 - 历代爱国散文 - 可可诗词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11),而燕秦不寤也(12)。愿大王熟察之(13)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14); 李斯竭忠(15),胡亥极刑(16)。是以箕子阳狂(17),接舆避世(18),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19),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20),子胥鸱夷(21),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

谚曰: “白头如新(22),倾盖如故(23)。”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24),藉荆轲首以奉丹事(25); 王奢去齐之魏(26),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27)。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28),所以去二国、死二君者(29),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30),而为燕尾生(31); 白圭战亡六城(32),为魏取中山(33)。何则? 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34),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35);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 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36)!”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37),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38),卒相中山(39); 范雎拉胁折齿于魏(40),卒为应侯(41)。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42),捐朋党之私(43),挟孤独之交(44),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45),徐衍负石入海(46),不容身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47),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48),穆公委之以政; 宁戚饭牛车下(49),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50),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51)。昔者鲁听季孙之说(52),而逐孔子; 宋信子冉之计(53),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54),积毁销骨也(55)。是以秦用戎人由余(56),而霸中国; 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57)。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58),系奇偏之辞哉(59)?公听并观(60),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61),由余、子臧是矣; 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62)。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霸不足侔(63),三王易为比也。

是以圣王觉悟,捐子之之心(64),而不悦田常之贤(65),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66),故功业覆于天下(67)。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公亲其仇(68),而强霸诸侯; 齐桓公用其仇(69),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70)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71),东弱韩魏,立强天下,而卒车裂之; 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霸中国(72),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73),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74)。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75),隳肝胆(76),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77),则桀之犬可使吠尧(78),而跖之客可使刺由(79);况因万乘之权(80),假圣王之资乎(81)?然则荆轲湛七族(82),要离燔妻子(83),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84),人无不按剑相眄者(85)。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86),轮囷离奇(87),而为万乘器者。何则? 以左右先为之容也(88)。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隋侯之珠(89),夜光之璧,秖足结怨而不见德(90)。故有人先谈(91),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贱,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92),怀龙逢(93)、比干之意,欲尽忠当世之君,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信,辅人主之治,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能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94),独化于陶钧之上(95),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96)。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97),以信荆轲之说,而匕首窃发; 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而归(98),以王天下。故秦信左右而杀(99),周用乌集而王(100)。何则? 以其能越拘挛之语(101),驰域外之议(102),独观于昭旷之道也(103)。今人主沈于谄谀之辞,牵于帷墙之制(104),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105),此鲍焦所以忿于世(106),而不留富贵之乐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107),砥厉名号者(108),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109),曾子不入; 邑号朝歌(110),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111),诱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112),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113),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114)!

【鉴赏】 据《汉书》记载,邹阳跟随梁孝王后,由于不与孝王身边的宠臣羊胜、公孙诡等人苟合,受到谗言,被关进监牢,将杀之。邹阳从狱中给梁孝王写了这封信,结果是“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宾”。一封书信能具有这么大的力量,救人于死地,自有它不同凡响的地方。

第一,文章开头奇崛跌宕,出语惊人。

李渔在《闲情偶寄》 中说: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这是一篇救命的信,交上去后,别人看不看,愿不愿看,这是作者首先应想到的。否则,哪怕信中再有道理,别人不看,那也不起什么作用。本文一开始就采用肯定加否定的方法。先提出君臣间应遵循的原则——忠信,并加以肯定说“臣常以为然”,接着以“徒虚语耳”加以否定,出乎人之意料,造成“一见而惊” 的效果。进而以荆轲、卫先生两个忠义之士“信不谕两主”; 卞和、李斯、比干、子胥“忠而被害”,加以铺陈,自然带出自己 “忠而获咎” 的冤情。这样开头,不仅不会使“人主”难堪、反感,反能引起同情。同时,又能使文章奇峰突起,波澜起伏,增强了吸引力。

第二,以古喻今,用语委婉,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曲折地表达意图。

这篇书信本来是为自己遭受的冤屈进行辩解的,但全文却找不出直接为自己申诉的地方,既没有写自己被下狱的原因、事情及经过,也没有要求释放自己、重视自己的字句,反而像一篇战国游说之士的说理文章。作者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君臣之间应当存在的正常关系是“忠信”,但由于君王左右的人不明,产生了 “忠而获罪,信而见疑”的一些悲剧,极其自然地引出自己 “尽忠竭诚,毕议愿知”,也被“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希望 “大王熟察之”。随即援引因尽忠而遭酷刑的先贤“卞和”、“李斯”、“比干”、“子胥” 的史实,暗喻自己遭刑狱之灾,“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其哀婉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不由人不动心。明明是为自己申诉的信,却不直说自己的冤,而又处处有针对性,这正是作者高明之处。欲说自己受小人谗言获罪,却借用鲁君信谗逐孔子,宋君信谗囚墨翟,结果“二国以危”,来针对自己被囚之事。用秦宠幸左右佞臣而亡国,周使用忠信之士而统一天下的事,极言自己是忠信之士。以谈历史,讲道理,发议论的方法,以古讽今,含沙射影,暗示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也借此表达了只要梁孝王信任自己,自己也会像荆轲、要离那样以死相报。如此委婉恳切的言词,如此充分的史实,终于起到了暗喻的特殊效应,梁孝王读了信,很快就释放了他,并把他作为上宾对待。

第三,用警句谚语开头,增加了全文的光彩。

文章可分为五大段,每段开头都采用了警句或谚语,既简洁干净地表达了文章或本段的主旨,又能引起读者亲切自然的感觉。文章第一段用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开头,表明了文章主旨要说的是 “忠信” 二字。第二大段沿用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谈君臣之间的相知与不知。第三段采用“女无美恶,入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来比喻要说的人君应如何对待谗言的问题。第四大段提出人主当“捐子之之心,而不悦田常之贤”,劝人主应当 “欲善无厌”。最后一大段则以“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人无不按剑相眄”,说明用人要惟才是用,不能任人惟亲。这样的写法,使各段中心突出,节省了辞句,逻辑性强,说理通俗易懂,能为文章增色。

第四,语言上采用对偶排比句式,反复对比手法,多用设问句,语气流畅,一气呵成。文章中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雄伟,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之美。反复采用对比,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如不信谗言,使齐国和秦国获利; 信谗言,使鲁国宋国国危。文章中用几个“何则”提问,自问自答,或议论,或引事,使文章跌宕起伏,断而不断,天衣无缝。

第五,文章前呼后应,珠联璧合。

文章开头以“忠信”二字起论,次言君臣相知与不相知,再言对离间君臣关系的小人的信与不信,又言朋党、小人得势的因由,最后总结 “忠信”之士决不同小人苟合照应了开头,首尾相映,相得益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