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1895—1944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福州。 中共党员。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创办生活书店,翌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1936年与沈钧儒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造成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开始后获释。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病逝于沪。卒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原名:恩润 乳名:书书 幼名:荫书 字:谷曾 笔名:韬奋、云霄、太平、木旦、心水、记者、因公、安生、谷曾、谷僧、灵觉、奋奋、孤峰、春风、思退、秋月、恩润、润、晨曦、笑世、清风、渐虚(一说为惭虚)、绿丛、落霞、编者、愚公、静渊、韬、粹缜、碧岸、Anson 化名:安生、孙伯辅、逊庵、邹白甫、邹恒逊、季之华、沈白甫、李文卿、李尚清、李晋卿、季晋卿、李立卿、Ansen 邹韬奋1895—1944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名恩润。韬奋是笔名。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任英文教员,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从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坚决反对日本侵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初,参加宋庆龄、鲁迅所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苏联等地。1935年8月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与沈钧儒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史称“七君子事件”)。1937年7月获释,即从事抗战工作。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主持生活书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对日妥协投降、反共内战的政策。1941年“皖南事变”后,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日军侵占香港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辗转到了广东东江游击区。1942年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秘密赴上海治病。1944年7月因患癌症逝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曾电唁其家属,并接受其遗书中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主要著作有《韬奋文集》。 邹韬奋经历 | 邹韬奋 | 重庆生活书店1937年版303页,三联书店 1979年12月6版524页 | 追悼韬奋先生纪念册 | | 晋绥边区文化界追悼邹先生大会编印 1944年版11页 | 韬奋先生逝世纪念册 | | 邹韬奋先生追悼会筹备会编印1944年版 57页 | 韬奋的死及其他 怎样向邹韬奋学习 | | 韬奋追悼会辑印1944年版86页 韬奋出版社1946年11月3版75页 | 韬奋之死 患难余生记 | 胡愈之 邹韬奋 | 上海民主出版社1946年版46页 韬奋出版社1946年版80页,北京三联书 店1958年版78页、1980年影印本252页 | 韬奋先生的流亡生活 永在追念中的韬奋先生 | 杨明作 | 民主社印行1946年版83页,三联书店 1951年3月版86页 韬奋出版社1947年7月版133页 | 向韬奋学习 韬奋和生活书店 邹韬奋 韬奋的道路 邹韬奋 | 郭沫若 沈钧儒 王益 黄逸之 上海韬奋纪念馆编 穆欣 | 光华书店1948年6月版126页 山东新华书店1948年7月版86页 商务印书馆1950年12月版61页 三联书店1958年6月版284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10月版355页, 三联书店1962年9月版131页,湖北人 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392页,(香港) 三联书店1959年1月版355页 | 韬奋的流亡生活 向韬奋学习 | 胡耐秋 | 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160页 人民出版社资料组编印1979年版122页 | 邹韬奋年谱 | 复旦大学新闻系研 究室编 |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版172页 | 韬奋画传 | 上海韬奋纪念馆供 稿 曹辛之编 | 三联书店1982年8月版94页 | 韬奋与出版 韬奋 忆韬奋 邹韬奋先生遗嘱及其它 | 钱小柏 雷群明 穆欣 邹嘉骊 | 学林出版社1983年6月版246页 人民出版杜1985年6月版164页 学林出版社1985年11月版582页 北京图书馆藏1册51页 | 邹韬奋先生事略 | 沈钧儒 | 新华日报1944年10月1日,解放日报 1944年10月7日 | 韬奋先生的道路 我所认识的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哀词——在追悼会上讲演稿 我们是兄弟、是战友、是同志——悲悼我的大哥 恩润的死 | 胡绳 晓林 郭沫若 邹恩洵 | 新华日报1944年10月1日 新华日报1944年10月1日 新华日报1944年10月2日 解放日报1944年10月7日 | 哀悼为新民主主义奋斗的战士邹韬奋同志 纪念邹韬奋先生 韬奋的事业与精神(附题词) 韬奋先生之死,是中国人民在鲁迅先生死后的 最大损失 | 吴玉章 陈毅 徐特立 陈绍禹 | 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2日 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2日 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2日 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2日 |
纪念邹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的最后一段生活 “经历”——韬奋先生的自传 | 陈伯达 | 解放日报1944年11月22日 新华日报1944年12月25日 新华日报1945年1月8日 | 韬奋和鲁迅的友谊 韬奋在列宁格勒的时候 琐忆韬奋与出版工作 韬奋主编的报纸和刊物 | 穆欣 沈粹缜 袁信之 | 光明日报1957年10月20日 文汇报1957年11月6日 新闻与出版1957年12月25日 文汇报1958年7月24日 | 韬奋的道路 自我改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纪念韬奋同志 回忆韬奋——写在韬奋逝去十四周年 韬奋伯伯在江村的时候 一个在人民中间的人 忘我的人 和韬奋在东江相处的日子 韬奋同志在苏北的片断 韬奋同志二三事 “最大的愿望是办好一个刊物”——学习韬奋的 编辑工作经验 | 袁信之 杨东尊 沈粹缜 陈汉辉 胡绳 长江 杨奇 信之 袁信之 柳湜 | 新闻日报1958年7月24日 文汇报1958年7月24日 新闻日报1958年7月24日 光明日报1959年7月24日 光明日报1959年7月24日 文汇报1959年7月24日 光明日报1959年11月5日 光明日报1959年11月5日 解放日报1961年7月24日 人民日报1962年7月24日,新华月报 1962年9期 | 韬奋病危的时候——纪念韬奋同志逝世十八周 年 | 张又新 | 文汇报1962年7月25日 | 韬奋与抗战 韬奋与生活书店 忆韬奋 韬奋精神 一个光辉的榜样——纪念韬奋同志逝世二十周 年 | 杨瑾 周保昌 沈粹缜 张仲实 范长江 | 解放日报1962年8月13日 光明日报1964年7月24日 文汇报1964年7月24日 光明日报1964年7月24日 人民日报1964年7月24日 | 又一次想起韬奋同志 | 胡愈之 | 解放日报1964年7月24日,光明日报 1964年7月28日 | 韬奋同志在江头村 怀念邹韬奋同志 | 陈启昌 张仲实 | 羊城晚报1964年7月25日 解放日报1978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1978年7月31日,新华月报1978年7 期 | 邹韬奋与“生活”传统 韬奋同志二三事 韬奋的事业精神 周总理与邹韬奋的亲密友谊 向着明天奋勇前进——纪念邹韬奋先生逝世三 十五周年 | 刘景华 方学武 陈敏之 刘景华 史良 | 文汇报1978年7月24日 解放日报1979年7月24日 解放日报1979年7月24日 光明日报1979年7月24日 人民日报1979年7月24日 | 战斗到最后一息——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三十 五周年 | 徐伯昕 | 人民日报1979年7月26日,中国出版年 鉴(1980)第303页 | 忆韬奋同志从香港到东江 邹韬奋最后的生活 韬奋同志在苏北的生活片断 读邹韬奋致张元济信有感——纪念韬奋同志诞 辰八十五周年 | 戈宝权 赵德玲 袁信之 陆诒 | 羊城晚报1980年3月25日 广西日报1980年7月23日 文汇报1980年7月27日 解放日报1980年11月4日 | 当过教师的邹韬奋 邹韬奋大杨庄历险记 伟大的爱国者韬奋 | 徐文烈 陈允豪 胡愈之 | 羊城晚报1980年11月6日 解放日报1982年7月21日 文汇报1984年5月6日,出版史料1980 年3辑,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第6 页 | 韬奋同志在东江游击区 | 于伶 | 解放日报1984年5月6日,出版史料 1984年3辑,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 辑第10页 |
难忘的会见——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四十周年 邹韬奋同志生平事迹介绍 | 夏征农 | 解放日报1984年5月6日 文汇报1984年5月6日 | 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四十周年 韬奋同志与贵州 韬奋同志对中国出版事业的伟大贡献 | 邓颖超 宋洪宪 徐雪寒 | 人民政协报1984年5月10日 贵州日报1984年7月4日 光明日报1984年7月5日,出版史料 1984年3辑 | 韬奋永留人间 | 钱俊瑞 | 人民日报1984年7月5日,出版史料 1984年3辑 | 韬奋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努力 回忆邹韬奋二三事 忆韬奋——纪念韬奋逝世四十周年 | 衰信之 陈日忆 杜若君 | 解放日报1984年7月18日 桂林日报1984年7月19日 世界经济导报1984年7月23日,吉林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4期 | 忆韬奋同志二三事 “出版事业的模范”——邹韬奋 为民族解放奔走呼号——邹韬奋抗战初期在武 汉 | 邢方群 绍嗣等 闻驿 | 中国青年报1984年7月24日 湖北日报1984年7月25日 长江日报1984年7月25日 | 邹韬奋在桂林 护送邹韬奋同志 邹韬奋到玉林 护送邹韬奋赴沪就医 韬奋脱险记 | 魏华玲 杨绪亮 苏瑾能 王晓晴 郑展口述 刘百粤 整理 | 桂林日报1984年9月20日 解放军报1984年11月15日 广西日报1984年12月6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2月15日 中国青年报1985年11月8日 | 悼念民主战士韬奋先生——韬奋先生事略 | | 群众1944年9卷19期 | 韬奋先生的道路 韬奋的共产主义思想 走韬奋同志的路 韬奋和他的事业 邹韬奋同志一生的工作和斗争 | 默涵 徐永瑛 沈钧儒 胡愈之 胡绳 | 群众1946年11卷12期 世界知识1949年20卷4期 新华月报1954年8期 新华月报1954年8期 新华月报1954年8期,中国青年1954年 15期,枣下论丛第36页 | 邹韬奋同志遗嘱 | | 新华月报1954年8期 | 为言论出版自由而奋斗的战士——邹韬奋 韬奋和《生活日报》 邹韬奋和高尔基 纪念民主战士邹韬奋 忆韬奋学韬奋 邹韬奋和戈公振——回忆两位新闻前辈之间的 深厚情谊 | 邵公文 穆欣 戈宝权 关肇昕 胡愈之等 戈宝权 | 新观察1954年15期 新闻业务1957年5—7期 文艺报1958年5期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3期 新闻战线1979年3期 新闻战线1979年4期 | 邹韬奋(1895—1944) | 关国煊 | *传记文学1979年34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278页 | 忆韬奋同志——记从香港到东江的日子 珍贵的遗产——韬奋的办报思想 忆和韬奋在一起工作的日子 邹韬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邹韬奋与艾寒松、“莫文华” 邹韬奋与陈布雷 归魂入党托生平——邹韬奋同志二三事 忠心永相随——记韬奋同志和党的联系 琐记邹韬奋 韬奋与出版(选载) 邹韬奋与《生活日报》 邹韬奋和沙千里的革命友谊 临终前的韬奋先生 | 戈宝权 丁淦林 谭启泰 陈象恭 钟紫 谭启泰 刘景华 刘景华 张工 徐文烈 钱小柏等 谭启泰 韩罗以 徐雪寒 | 人物1980年1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4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5辑 暨南大学学报1981年1期 人物1981年5期 新时期1981年10期 支部生活(北京)1981年12期 文学报1981年14期 随笔1981年19期 出版史料1982年1辑 新闻大学1982年3期 图书馆杂志1982年3期 新观察1982年20期,中国出版年鉴 (1983)第73页 |
韬奋办报刊(1—3) 江西古今历史人物辑录(三)——邹韬奋 (1895—1944) | 刘景华 尹湘豪 王咨臣 | 新闻记者1983年1—3期 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3期 | 邹韬奋 邹韬奋生平史实辨证 韬奋与一二九运动 韬奋同志与生活书店的编审工作 邹韬奋和新闻摄影 从改良走上革命的道路——探讨邹韬奋主编 《生活》的经验之一 | 邹耕生 朱受群 胡炎生 雷群明 武素心 丁淦林等 | 社会科学研究资料(江西)1983年4期 争鸣1983年4期 上海青运史资料1983年4期 出版史料1984年3辑 新闻战线1984年7期 新闻大学1984年7期 | 韬奋的采访之道 韬奋永生 宣传真理的声音——纪念父亲韬奋逝世四十周 年 | 俞月亭 夏衍 邹嘉骊 | 新闻大学1984年7期 新闻记者1984年7期 新闻记者1984年7期 | 艰险旅途中的一站——韬奋同志到达新四军根 据地的往事补记 | 徐中民 | 新闻记者1984年7期 | 韬奋小传 纪念韬奋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韬奋用人二三事 韬奋与《大众生活》 邹韬奋的办报思想 韬奋自述 | 丁淦林 胡绳 李文 章玉梅 俞月亭 | 新闻记者1984年7期 中国建设1984年10期 人才天地1985年2期 新闻传播1985年2期 新闻业务1985年4期 人物1985年5期 | 邹韬奋和《生活》周刊 韬奋同志——文化界的劳动英雄 | 王承云 萧三 | 新闻知识1985年71期 人物纪念第106页,珍贵的纪念第106页, 萧三文集第144页 | 杜重远和韬奋的友谊 | 沈粹缜 | 上海文史资料专辑(统战工作史料选辑)第 3辑第12页 | 韬奋和生活书店 韬奋在苏中解放区的片断 韬奋同志主编的期刊和参政会提案 | 毕云程遗著 游云遗著 |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21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35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39页 | 韬奋精神长青 怀念邹韬奋 回忆韬奋离苏北返沪就医 韬奋同志是知识分子的光辉旗帜 韬奋同志指引我走向革命 邹韬奋(1895—1944) | 史良 爱泼斯坦 王于耕 千家驹 钟怀琼 |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第1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第8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第32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第36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第48页 上海烈士小传第175页 | 邹韬奋在梅县 邹韬奋 | 侯月祥 宗志文 | 广东文史资料第46集第207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1辑 96页 | 邹韬奋 | | 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辞 典第11分册第46页 | 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 韬奋(1895—1944)与编辑 邹韬奋 | 穆欣 张敏孝 程浩飞 |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0卷第60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10页 中国出版年鉴(1983)第70页 中国共产党英烈小传第1集第343页 | 邹韬奋(三则) 回忆韬奋先生 韬奋在梅县江头村隐蔽的日子里 忆韬奋伯伯在江头村 | 俞润生 钱小柏 陈启昌遗著 陈汉辉口述 加 力整理 |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101页 中国现代文苑资料丛刊第8辑第144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173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187页 | 邹韬奋 邹韬奋传略 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爱国出版家邹韬奋 | 李立明 钱小柏 雷群明 |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63页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8辑第188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343页 |
新闻界名人介绍:邹韬奋(1894—1944) | |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72页 | 邹韬奋的早年生活 新闻出版工作的先驱——邹韬奋 韬奋与出版(选载) 一个优秀的中国人——邹韬奋先生的生平、思 想及事业 | 沈粹缜 刘景华 钱小柏 雷群明 张仲实 | 文化史料丛刊第2辑第17页 他人集第15页,编辑杂谈第2集第236页 出版史料第1辑第57页 延安文萃(下)第1085页 | 邹韬奋 我的老师邹韬奋 韬奋的最后 | 刘葆 葛怀诚 郑振铎 |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36页 宜兴文史资料第4辑第92页 郑振铎文集第3卷第135页,郑振铎选集 第1027页 | 韬奋 韬奋的事业与精神 韬奋的新闻道路 韬奋在香港创办《大众生活》 邹韬奋 中共中央电唁韬奋逝世并追认他入党的电文 韬奋的思想的发展(代序) 韬奋年表 | 莫洛 徐特立 邹嘉骊 程浩飞 张达 | 陨落的星辰第186页 徐特立文集第297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252页 编辑杂谈第1集第62页 新闻界人物(二)第99页 韬奋文集第1卷卷首 韬奋文集第1卷第3页 韬奋文集第1卷第19页 | 记忆中的韬奋先生 | 廖沫沙 | 廖沫沙杂文集第235页 |
邹韬奋韬奋论 邹韬奋传 邹韬奋传记 邹韬奋 邹韬奋传 邹韬奋:大众文化先驱 韬奋自述 | 俞月亭 俞润生 马仲扬 苏克尘 张之华 沈谦芳 陈 挥 邹韬奋 中国韬奋 基金会等编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86页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21页 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589页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262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87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74页 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225页 | 上海医院与邹韬奋 邹韬奋在病重最后的日子里 邹韬奋与中华职业教育社 邹韬奋和中华职业教育社 爱国出版家张元济和邹韬奋的交往 可贵的心胸,高尚的境界——纪念邹韬奋同志 逝世四十五周年 | 施海根等 施海根等 陈麟辉 杨 华 王 英 杜星垣 | 上海政协报1986年7月11日 上海政协报1986年7月18日 人民政协报1987年2月24日、3月3日 人民日报1988年1月14日 联合时报1989年7月14日 光明日报1989年12月1日 | 弘扬韬奋精神——纪念邹韬奋先生九十五周年 诞辰 | 本报评论员 | 解放日报1990年11月5日 | 我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纪念邹韬奋诞辰 九十五周年 | 本报评论员 | 文汇报1990年11月5日 | 学习发扬韬奋精神 邹韬奋与史量才 在邹韬奋九十五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 张友渔 周幼瑞 李铁映 | 人民日报1990年11月7日 人民政协报1990年11月16日 人民日报1990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 1990年11月16日 | 忆韬奋在苏北抗日根据地 革旧从新,与时俱进——韬奋成功的秘诀 韬奋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 邹韬奋对出版发行学的研究与实践 永远立于大众的立场——记邹韬奋和他的小言 论 | 王庭岳等 俞月亭 钟 紫 邓以宁 徐艰奋 | 新闻研究资料1986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6年1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6年1辑 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3期 新闻实践1986年5、6期 | 进步文化出版事业两先驱——胡愈之与邹韬奋 简论邹韬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兼与 穆欣同志商榷 | 邵公文 陈 挥 | 出版史料1986年6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 韬奋经营管理思想略论 出版业的先驱 护送邹韬奋脱险记 | 杨宇清 汪太理 郑 展回忆 刘百 粤整理 | 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4期 瞭望1987年5期 名人传记1988年1期 | 邹韬奋与沈钧儒 | 文 声 | 名人传记1988年6期 |
杰出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 邹韬奋狱中纪实 韬奋与职教社 两代人物一个愿望——访邹家华部长谈邹韬奋 先生 | 范兆琪 邹华义 陈麟辉 赵浩生 | 争鸣1989年6期 名人传记1989年7期 教育与职业1989年11期 瞭望1989年22、23期 | 韬奋编辑思想述论 邹韬奋离渝亡港原因略论 邹韬奋苏北脱险记 略论韬奋的人民报刊思想——为纪念韬奋诞辰 九十五周年而作 | 赫 戈 陈仁溥 陈宗彪 沈世纬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 学海1990年4期 名人传记1990年9期 新闻记者1990年11期 | 试论邹韬奋报刊言论的大众观与自由观 邹韬奋的“生活出版合作社”概述 论邹韬奋的抗日救国主张 试论邹韬奋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史料选 邹韬奋战斗在新闻出版战线上——从《生活》周 刊到《大众生活》述要 | 尹长虹 史一兵 朱允兴 沈谦芳 陈 挥 庄志龄 陈正卿 俞筱尧 | 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2期 学海1992年1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2期 福建学刊1993年1期 档案与史学1995年1期 新文化史料1995年6期 | 抗战时期邹韬奋的思想发展和革命实践 邹韬奋与中国共产党 从南洋到圣约翰——邹韬奋在上海的求学生涯 邹韬奋在上海 论邹韬奋的宪政主张 论邹韬奋和胡愈之的革命友谊 邹韬奋 | 陈 挥 沈谦芳 陈 挥 陈 挥 吴志刚 陈 挥 郭大钧 | 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档案与史学1996年1期 上海师大学报1996年1期 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4期 上海师大学报1999年2期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268页 | 精通英语的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 | 杨大力 | 中外名人学外语的故事第159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14页 | 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家邹韬奋传记电视剧播 出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177页 | 著名政论家、出版家“七君子”之一邹韬奋《七君 子传》出版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190页 | 已故著名新闻工作者、政论家邹韬奋第二届韬 奋出版奖揭晓韬奋新闻奖设立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223页 | 政论家、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纪念 诞辰一百周年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6)第191页 | 20世纪中国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1895— 1944)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0页 | 邹韬奋(1895—1944) 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 新闻出版战线上的英勇战士邹韬奋 纪念韬奋同志逝世四十周年 追念邹韬奋同志 邹韬奋(1895—1944) 邹韬奋(1895—1944) | 汪 新主编 肖 军 范济国 宗志文 胡 绳 胡 绳 马洪武等编写 穆 欣 |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429页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223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42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674页 先贤和故友第48页 先贤和故友第54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00页 革命烈士传(七)第336页 |
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报告文学家、记者。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2月主编《生活》周刊,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救亡活动,不久出国赴欧美国家采访、考察。1935年回国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被选为上海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并主办生活书店。同年11月22日,与沈钧儒、史良等七位爱国领袖在上海被捕。1937年抗战爆发后出狱,后在上海出版《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在汉口出版《全民抗战》三日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离重庆到香港。1942年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他的报告文学集有《萍踪寄语》(三集)、《萍踪忆语》、《经历》、《患难余生记》、《抗战以来》,译作《革命文豪高尔基》《苏联的民主》《从美国看到的世界》,散文集《坦白集》《再厉集》《大众集》等。有《韬奋文集》。 ☚ 张恨水 郑伯奇 ☛ 邹韬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县,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其间在与青年接触中,认识到旧中国的政治腐败与社会黑暗。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立志改革,面向社会问题,并正式从事新闻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受到群众抗日情绪的影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后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领导工作,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因而在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赴欧美和苏联进行考察。回国后,更加坚定地献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先后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等,并担任了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救国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7月,与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史良、章乃器等爱国领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是震动全国的有名的“七君子”事件。抗战爆发前夕获释,锐志倍增,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先后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并主持生活书店工作,从事出版进步书籍,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的内战阴谋。皖南事变后,被迫到香港,坚持在贫民窟主编《大众生活》。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与其他爱国文化人士转移到苏北解放区。次年,因癌症,秘密到上海治疗。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邹韬奋的一生,“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题辞》)为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邹韬奋一生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政论、杂文、通讯报告等。通讯报告集《萍踪寄语》(初集、二集、三集)、《萍踪忆语》,自传《经历》、《抗战以来》和《患难余生记》,记录了他一生的思想历程和光辉业绩。他的通讯报告据实而书,叙议结合,思想深刻,通俗晓畅,在读者中影响很大。他从欧美和苏联的考察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在“物价文明”的掩盖下,精神文明的空虚和严重的阶级对立,看到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艰难的成长中显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因而得出中国的民族解放,“决不能依靠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附声虫”,而要依靠“勤劳大众”的结论,对当时徘徊歧路的部分知识分子是个极大的教育。 ☚ 何家槐 邱仁美 ☛ 邹韬奋中国记者、出版家。1895年11月5日生。江西省余江县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3年进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后任主任,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接办已创刊一年的《生活》周刊,任主编,销数15万份,为当时杂志之冠。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主持该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3年1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执行委员。1933年7月流亡国外,撰写大量通讯。先后到欧美、苏联等国考察。1935年8月回国,1936年3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6年8月回上海,出版《生活星期刊》,不久遭禁,同年11月被捕入狱,时称“七君子”事件。1937年7月获释。同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1月迁武汉出版。1938年7月该刊与《全民》周刊合并,改称《全民抗战》,10月迁重庆出版。同年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所办刊物和书店被查封。他愤然辞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职务,3月出走香港,5月恢复《大众生活》出版。12月香港沦陷后,回广东东江游击区。1942年12月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因病赴上海就医。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著译有《韬奋全集》14卷(前10卷为著作,后4卷为译作),近800万字。 邹韬奋 203 邹韬奋1895—1944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接任 《生活》周刊主编,首创短小精悍的“小言论”谈论社会问题,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争取民主政治,刊物发行量高达15万份,创中国杂志发行量记录。1933年1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同年创建著名的生活书店 (生活出版合作社)。1933年7月出国,对欧、苏和美国社会进行考察,所写旅行通讯辑为《萍踪寄语》共三集。193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香港创办 《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等,并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执行委员。1936年11月,因宣传抗日,要求民主,与救国会其他六位领导人被国民党当局关押(世称“七君子事件”),引起全国关注。1937年出狱后,先后创办《抗战》、《全民抗战》等多种刊物,被聘为人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去香港,复刊《大众生活》,继续为争民主和抗日奔走呼号。之后到苏北解放区考察。1944年7月24日因癌症在上海逝世。著译另有《小言论》 (多集)、《萍踪忆语》、《经历》、《读书偶译》、《抗战以来》、《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等多种,后辑为《韬奋文集》。 ☚ 黄伯惠 张恨水 ☛ 邹韬奋见“新闻”中的“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中国新闻工作者、出版家。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九·一八”后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后被迫流亡海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旋改《生活星期刊》,迁上海出版。11月与救国会其他领导人沈钧儒等六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开始后获释。其后曾创办《抗战》,主编《全民抗战》。皖南事变后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香港沦陷后,辗转广东东江游击区、苏中苏北解放区等地。1944年7月24日因患癌症病逝上海。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接受他遗嘱中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著作有《韬奋文集》。 邹韬奋 邹韬奋邹韬奋 (1895—1944),记者、散文家。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1921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曾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1926年主编 《生活》周刊,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在上海、香港创办 《大众生活》 周刊、《生活》 日报,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与沈钧儒等六人遭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 “七君子”。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在武汉、重庆、香港等地主编 《抗战》、《全民抗战》、《大众生活》 等刊物,为团结御侮、争取和平民主呼喊奔走。1942年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4年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主要作品有《小言论》、《萍踪寄语》、《韬奋漫笔》 等。有 《韬奋全集》 (14卷) 行世。 ☚ 林语堂 徐志摩 ☛ 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卓越的报刊活动家、出版家。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1年大学甫毕业,即到上海纱布交易所担任穆藕初的英文秘书。1922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编译《职业教育丛书》,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10月接编《生活》周刊,改变编辑方针,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开辟“信箱”专栏,为读者解答疑难问题。注意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编排新颖,插图生动,使《生活》成为全国当时最畅销的刊物。“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刊物上批评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33年1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行委员。同年7月,因受国民党当局迫害,被迫流亡海外,先后到达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英国。1934年从伦敦和美国学生旅行团一起到了莫斯科。考察期间,给《生活周刊》写了许多旅行通讯,后结集出版,名为《萍踪寄语》,共收通讯131篇。1935年5月,又赴美考察,8月底回国后又写考察通讯《萍踪忆语》37篇。两书相加共约57万多字。 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呼吁停止内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热烈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此年12月18日上海各界救国会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3月,因《大众生活》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又创办《永生》周刊。此年3月又去香港筹办《生活日报》。历经三个月的努力,6月7日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这期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8月,从香港回到上海,把《生活日报》的副刊《生活星期刊》移至上海出版。此年11月,与其他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六人被捕,为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获释。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在汉口把《抗战》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同年6月,以救国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资格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2月,愤于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和对自己于1932年创办一手抚育成长的生活书店的被摧残,毅然辞去国民参政员的职务,出走香港。5月恢复《大众生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转移至东江。11月经上海赴苏中、苏北解放区。因患癌症秘密回上海治疗,在病榻上写了《患难余生记》、《对国事的呼吁》。1943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 邹容 努力周刊 ☛ 邹韬奋1895—1944原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受到国民党迫害,流亡海外。1935年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运动。曾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和《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与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抗日战争开始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反动政策的政治斗争。“皖南事变”后被迫流亡香港,重新刊行《大众生活》。香港沦陷后赴广东东江游击区。1942年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因癌症逝世于上海。中共中央接受他遗书中的申请,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