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田除涝治碱
北京市平原地区地势平缓。新中国成立时,地下水埋藏深度只有2米左右,低洼地区不足2米。由于地下水位浅,加之降水量年际、年内分布十分不均,招致历史上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干旱,盐碱严重。全市盐碱地面积达4.65万公顷,易涝地面积16.72万公顷。1949—1959年的11年中,曾发生过7次大涝,平均每次受涝面积15.19万公顷。“春熬硝,夏打草,秋捞鱼,冬外逃”,是低洼易涝盐碱地区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对除涝治碱做了大量工作的主要措施是:
调整排水系统,实行分割治理。为减轻大兴县和通县南部地区的客水压力,开挖了新凤河,将凤河上游沥水导入凉水河再注入北运河;开挖了凤港减河,将凤河以东、港沟河以西、新凤河至凉水河以南约190平方公里的沥水导入北运河,以减轻凤河下游排水压力;同时,将天堂河、龙河从北运河改入永定河,减轻北运河的压力。开挖了运潮减河,将通县北关闸以上的温榆河部分运河洪水导入潮白河,以减轻北运河下游的排水压力。顺义县开挖了城北减河,将小中河上游洪水导入潮白河,以减轻小中河中下游排水压力;开挖了南彩导洪沟,将箭杆河水导入潮白河,以减轻箭杆河下游的排水压力。在调整排水系统的同时,还着重解决了地区之间的排水矛盾,为地域性的排水奠定了基础。
疏挖整治排水河道。为给农田排水提供出路,对中小型排水河道,重新规划,疏挖治理。截至1995年底,先后经过疏挖治理的有:大兴县的天堂河、凤河、龙河、旱河、岔河、新凤河、官沟等;通县的凤港减河、小中河等;顺义县的金鸡河、箭杆河、蔡家河、牤牛河、十三支排水沟、方式渠等;昌平县的讲理河、葫芦河、秦屯河、四家庄河、北沙河等;朝阳区的坝河、北小河、肖太后河等;海淀区的南沙河、南旱河等;丰台区的牤牛河、水衙沟等;房山区的刺猬河、夹括河等。这些河道经治理,一般达到十年一遇的除涝排水标准。
进行农田排水工程配套。在调整和疏挖治理河道的基础上,按照沟、渠、林、路统一规划和田块割方布局的原则,进行了农田内部的排水工程配套,基本上实现干、支、斗、农各级沟道相通,配套齐全,为除涝、治碱奠定基础。
发展井灌,以灌代排。数万眼机井抽水灌溉,起到抽的作用,将地下水位降低到“临界深度”以下,为除涝治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改造,到1995年底全市已有15.85万公顷的易涝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占易涝地总面积的90.76%,其中治理标准达到十年一遇以上的8.13万公顷,占易涝地总面积的90.76%。改良盐碱地面积4.29万公顷,占原有盐碱地面积的92.05%,尚存在的盐碱地,危害程度也大大减轻。
据北京市水利局计算分析,1949—1987年,在除涝治碱方面总投入为16532.85万元(按1980不变价格,以下同),共增产粮食24.5亿公斤,棉花2 357万公斤,油料1 286万公斤,其价值量为83 264.63万元,产出是投入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