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从1953年起,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从个体生产者逐步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成员,因而在家庭收入的结构中有了集体收入部分。这就是耕地、大牲畜、山林等由集体统一经营,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家庭只经营小部分自留地和饲养生猪、家禽等,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副业收入。由于当时党在农村中的方针政策顺民心,合民意,虽然在合作化运动后期发展速度快一些,有些生产,如工副业收归集体还未很好地发展起来,但仍是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间持续稳定增长的时期之一。随着集体生产的增产增收,家庭副业生产也保持一定的生产水平。据当时农民家计调查资料,1957年农民家庭全年人均总收入达71. 7元,比1952年增长12.38%,人均纯收入63. 7元,比1952年增加14. 8元,增长30. 27%, 5年间平均递增5.43%。生产发展,收入增多,家庭支出也持续增长。1957年人均全年总支出达67.2元,比1952年增长10.53%,其中,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特别快,高达27.84%。农民收支情况(表8-2-1,8-2-2)。

表8-2-1 1949—1957年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

单位: 元
年份总收入集体收入家庭经营非生产收入纯收入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62.3
62.8
63.0
63.8
67.4
 56.8
59.2
60.5
62.3
64.7
5.5
3.6
2.5
1.5
2.7
48.3
48.4
47.8
48.9
51.7
1954
1955
1956
1957
68.1
72.0
73.3
71.7
0.9
4.8
30.1
31.4
63.5
63.7
38.6
34.2
3.7
3.5
4.6
6.1
51.1
54.8
64.9
63.7

表8-2-2 1949—1957年农民家庭人均支出

单位: 元
年份总支出家庭费用缴纳税款生活消费非生产支出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57.9
59.0
58.8
60.8
62.2
66.6
65.7
62.1
67.2
11.5
11.8
12.5
12.0
12.6
13.5
13.4
7.6
7.7
2.5
2.6
2.7
2.9
3.1
3.5
3.8
0.8
0.3
41.8
42.8
43.1
44.9
45.9
46.5
46.7
52.1
57.4
2.1
1.8
0.5
1.0
0.6
3.1
1.8
1.6
1.8
☚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二、收支曲折发展阶段 ☛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在这8年间,由于农村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和工作上的严重失误,生产连续下降,农民家庭收入逐渐减少。1960年人均纯收入由1958年的72. 7元下降到62.9元。特别是大办集体食堂期间,家庭副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自留地、开荒地、饲料地(以下称“三地”)收归集体种植,社员家庭饲养的猪、羊收归集体办养猪场、养羊场,有的甚至连鸡鸭等家禽都不能饲养,家庭副业收入也急剧下降,由1957年人均34.2元减少到20.8元,减少39.28%。1960年底贯彻中共中央“十二条”指示和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以及一系列的农业方针政策,恢复了“三地”的个人种植,家庭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家庭工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农民家庭副业收入又由1960年的20. 8元,增加到1965年的55. 2元,增长1. 65倍。当年人均纯收入总计增长到110.4元,比1960年增加47. 5元,增长75. 52%。国家税收也由1960年的人均0.1元增加到0. 9元。生产发展,收入增多,寄给在外人口和赠送亲友等非生产性的支出,由1960年的人均1. 1元增加到4. 9元,增长3. 45倍。生活消费支出达98. 8元,比1960年增加43元,增长77. 06%。1965年全年人均总支出达116. 6元,比1960年增加57元,增长95.64%(表8-2-9,8-2-10)。

表8-2-9 1958—1965年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

单位: 元
年份总收入集体收入家庭经营非生产收入纯收入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77.8
71.4
65.6
89.4
128.8
120.3
131.6
123.3
42.3
39.1
39.9
40.6
43.3
40.9
53.6
59.9
31.6
26.5
20.8
42.0
73.8
69.2
66.6
55.2
3.9
5.8
4.9
5.8
11.8
10.2
11.4
8.2
72.7
67.5
62.9
80.4
112.9
103.4
116.1
110.4

表8-2-10 1958—1965年农民家庭人均支出

单位: 元
年份总支出家庭
费用
缴纳
税款
购固定
资 产
生活
消费
非生产
支 出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71.4
76.2
59.6
80.6
124.0
118.1
123.7
116.6
4.3
3.6
2.6
8.9
15.4
16.0
14.6
12.0
0.3
0.3
0.1
0.1
0.6
0.9
0.9
0.9







64.6
70.2
55.8
68.8
99.1
92.5
100.3
98.8
2.2
2.1
1.1
2.8
8.9
8.7
7.9
4.9
☚ (一)农村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三、收支徘徊阶段 ☛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这12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2.32倍。
(1) 1979—1985年农民收入成倍增加。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7.8元,比1978年增长1.63倍;人均总支出379.4元,比1978年增长1.48倍。
人均总收入397. 9元,比1978年增长2. 13倍,7年平均递增17.69%。1985年虽然粮食减产,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家庭经营得到全面发展,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从1983年以后农民承包集体经营收入列为家庭经营收入)达366元,比上年增长18. 79%,全年人均纯收入287.8元,比1978年增长1. 63倍,7年平均递增14.83%,其中,“六五”期间递增12.25%。
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1985年人均现金收入(不包括借贷性现金收入,下同)达218.24元,比1978年的58. 54元增加159. 7元,增长2. 73倍,7年平均递增20.68%,其中“六五”期间递增21.68%。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1985年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52. 92%,比1980年的38.75%,增加14. 17个百分点;1985年人均现金纯收入173. 49元,比1978年的43. 23元增加130. 26元,增长3.01倍,7年平均递增21.95%。
支出成倍增长。1985年人均总支出达379.4元,比1978年增加226. 1元,7年增长1.48倍,年平均递增13.82%。其中,头4年生活费用的支出增长较快,1982年比1978年人均增加生活费用支出83元,4年平均递增15. 73%。而同期家庭生产费用仅增加16. 07元,递增10.62%,比生活消费的递增速度慢5. 11个百分点。自1981年起,许多农民逐年增加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入。1982年为48. 37元,到1985年达91. 26元,3年增加88. 67%,在此期间税收和上交集体略有减少。1985年人均交税5. 23元,比1982年下降2.06%;人均上交集体1.34元,减少0.82元。非生产性支出增加也很快,人均19. 59元,比1978年增长3.41倍。
(2) 1986—1990年农产品收购制度的改革,农村市场机制的建立,加快了农村经济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进程。1990年农民人均总收入629元,比1985年增加231. 1元,增长58. 08%, 5年平均递增9.59%。其中,人均从集体经营中,包括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5. 7元,比1985年下降1.72%;从经济联合体得到的收入0. 72元,比1985年增长9.09%;家庭生产经营收入583. 3元,比1985年增加217.3元,增长59. 37%,5年平均递增9.77%。在此期间,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提高,1990年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88. 76%上升到92. 73%。这表明“七五”期间农民收入增加主要靠的是家庭生产经营的发展。家庭经营的发展又主要表现在现金收入方面。1990年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334. 22元,比1985年增加138. 73元,增长70. 97%, 5年平均递增11.32%,比家庭生产经营收入增长速度高1. 55个百分点。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53. 41%上升到57.3%。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比重上升,标志着“七五”期间农民家庭的生产经营已经逐渐步入商品生产的轨道。从占家庭生产经营主要地位的农、牧两业的商品率看,1990年农业生产的商品率由1985年29%上升到32.73%;畜产品的商品率由1985年的40.85%上升到60.58%。
在1990年家庭生产经营中,第一产业收入人均达506.25元,比1985年增加191. 55元,增长60.87%, 5年平均递增9.97%。其中,畜牧业增长最快,达12.28%;第二产业收入人均14. 22元,比1985年增长64.01%,5年平均递增10.4%;第三产业收入人均62.84元,比1985年增长45.29%,5年平均递增7. 76%。其中生产性劳务收入增长最快,高达14.35%。第一产业占家庭经营的比重,由1985年的85. 81%上升到1990年的86.79%;第二产业由1985年的2. 37%上升到2.44%;第三产业由1985年的11.82%下降到10. 77%。
从非生产性收入情况看,1990年农民家庭常住人口中在外人员寄回、职工工资、从国家财政得的以及城镇亲友赠送等非生产性收入,人均39.3元,比1985年增加81.94%,5年平均递增12.72%。在这些非生产性收入中,常住人口中的职工工资增长最快,速度达14%。
从纯收入情况看,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35. 1元,比1985年增加147. 3元,增长51. 18%, 5年平均递增8.62%,发展速度比“六五”期间减缓3. 63个百分点。1990年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65%,比1985年的22. 81%下降17. 16个百分点;200—300元的农户,占17.89%,比1985年的39.88%下降20.99个百分点;300—400元的农户,占25.08%,比1985年的21. 14%上升3. 94个百分点;400—500元的农户,占19.42%,比1985年的9.52%上升9. 9个百分点;500—800元的农户,占25.06%,比1985年的5. 71%上升19.35个百分点;800—1 000元的农户,占4.3%,比1985年的0. 58%上升3.72个百分点;1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2.6%,比1985年的0.36%上升2.6个百分点。
支出稍快于收入增长的速度。1985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家庭生产经营的费用增长很快,生活消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因而总支出增长也较快。1990年人均总支出达608元,比1985年增加228.6元,增长60.25%,5年平均递增9.89%,稍快于收入9. 57%的速度。
生产消费快于生活消费。1990年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人均达165.6元,比1985年增加74.3元,增长81.38%,5年平均递增12.65%。农业生产费用,由于化肥、农药、农膜、良种增多,由1985年的33. 37元增加到67.88元,5年平均递增15.26%;牧业生产费用,由于科学养猪的推广,各种商品性饲料消费较多,由1985年的45.35元增加到80.74元,5年平均递增12.23%; 工业生产费用,1989年比1985年增长7.38倍,虽然1990年家庭工业发展受阻,生产费用仍比1985年增长1.65倍;商业、饮食业的生产费用年平均递增14.12%。
生产规模扩大,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逐年增加,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增多。1990年人均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达12.8元,比1985年增长72%,年平均递增11.49%。1990年末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由1985年的724.47元,增加到1 005.78元。1990年末生产机械,每百户拥有汽车1.61辆,大中型拖拉机1.39辆,小型和手扶式拖拉机2.91台,抽水机3.77台,水泵3.9台,均比1985年几倍或十几倍地增长。1988年以后,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提水机械增长较快,不但自我服务,还参加社会服务。随着农村道路的修复,运输条件的改善,1989年起,手推车和胶轮车也大量增加。

表8-2-19 1979—1990年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

单位: 元
年份总收入集体收入家庭经营非生产收入纯收入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55.5
189.5
237.7
262.4
288.9
343.6
397.9
426.1
475.0
553.1
620.0
629.0
58.9
68.9
75.5
82.6
4.4
5.2
5.8
5.4
5.6
5.2
6.0
5.7
84.0
101.9
140.2
152.5
252.3
308.1
366.0
393.3
440.6
514.6
578.0
583.3
12.6
18.7
22.0
27.3
31.9
29.6
21.6
26.2
27.5
32.4
35.2
39.3
131.0
161.5
208.8
223.1
224.8
262.8
287.8
303.6
341.8
397.7
430.3
435.1

生产经营的扩大,收入的增多,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从税收来看,1990年农民家庭人均上交8.24元,比1985年增加57.55%,5年平均递增9.52%。
生活消费支出,虽是家庭支出的主体,但随着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1990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3.3元,比1985年增长58.41%5年平均递增9.64%,比同期家庭生产费用发展速度减缓3.01个百分点。
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虽比“六五”计划期间减缓,但平均递增16.84%,仍居家庭各项支出的首位。特别是农村内部亲友赠送,1990年人均达21.72元,相当于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的2倍。在“七五”期间农村攀比风盛行,起房造屋、婚丧嫁娶要送礼,孩子上学、老人作寿也要送礼。各年收支情况见表8-2-19、8-2-20。

表8-2-20 1981—1990年农民家庭人均支出

单位: 元
年份总支出家庭
费用
缴纳
税款
购固定
资 产
生活
消费
非生产
支 出
1979
1980
147.4
175.0
24.1
27.2
0.4
0.8
 116.2
139.2
6.7
7.7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14.1
247.8
266.8
304.9
379.4
397.3
442.4
519.9
607.1
608.0
28.1
30.8
48.3
63.8
91.3
102.7
111.5
132.3
163.7
165.6
0.7
0.5
5.1
6.0
5.2
5.3
6.4
6.5
8.0
8.2
9.4
11.5
10.0
8.7
7.4
7.7
7.9
8.6
8.1
12.8
162.6
187.0
185.2
208.9
254.6
272.0
304.2
359.7
407.3
403.3
13.3
18.0
16.3
15.6
19.6
8.2
10.5
10.5
17.6
15.2
☚ (一)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第三节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
000131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