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民业余技术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部门结合扫盲和对农民进行业余技术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到60年代初,全省建有县办农林学校(训练班) 82所,在校学员2.7万人,场、站办的农业技术学校100余所,学员1万人;社办农业中学学员近4万多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技校被撤销。70年代初,一些县、社办起了“五七”大学,培养农村青年和农村社、队农业技术人员。
1983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开展大规模的农民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培训的重点有4个方面:一是对农村500万初、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进行适用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二项本地适用的先进技术;二是对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岗位前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管理知识;三是结合各种商品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基地的商品生产能力;四是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科技培训,使科学技术成为脱贫致富“加速器”。培训的形式,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有委托中等农业学校举办的不包分配的中专班,有各类培训基地举办的短训班,也有各级农技推广组织举办的广播讲座、以会代训、巡回讲演、现场示范等。培训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如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举办的不包分配班都是2~3年,区、乡农业技术学校一般是半年到1年;短的如农技推广站举办的培训班,时间仅有1天左右。培训的内容也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发生了转变:把以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实用科学技术培训为主;把以种植科学技术培训为主转变为面向大农业开展培训为主;把以常规科学技术培训为主转变为新科学技术培训为主;把着重对产中的科学技术培训为主转变为对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学技术培训为主;把单纯以科学技术培训为主转变为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综合培训为主。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7年全省共培训农民3 344.94万人,已有150万人成为农村的科学技术骨干。
近几年来,安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特点:
❶刚脱掉文盲或取得“绿色工程证书”的农民青年,渴望学习和掌握1~2门科学致富的农业适用技术;
❷回乡种田的高初中毕业的知识青年,积极要求学习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施展才能所必备的农业科学技术;
❸农村专业户、示范户、养殖户、推广户等要转换经营机制,希望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四是农民技术员、蚕桑辅导员、农机员、农民渔技员、畜禽防疫员和配种员等,要求提高自己业务素质,进行系统学习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因此,安徽省在举办各种农业职业学校或培训班时,紧紧围绕上述特点,在教学学制、内容、教材、形式、方法、时间、地点等方面,都是根据农村青年农民要求安排的。据初步统计,1990—1993年,农业职业学校培训人数达21.7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