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担负着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农副产品的收购,以及扶持农村商品生产,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等任务,它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社商业网点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规定了一系列迅速发展供销社的优惠政策,使供销社在国民经济3年恢复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2年底统计,全省已建立农村基层社2 522处,增设商业网点17 564个,从业人员95 074人,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农村消费、生产(含渔业)、医药、信用等在内的较强大的合作经济体系,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供销社机构作了适当调整,手工业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医药合作社全部移交给有关部门管理或成为独立机构,同时对基层社进行了适当调减。到1957年底,全省基层社减少为1 224处,比1952年减少了51.5%,而商业网点却增加到36 391个,从业人员129 969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1.07倍和36.7%。
2.“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7年,供销社完成了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形成了统一市场。1958年6月开始,供销社陆续与国营商业合并,改称商业局,1961年8月以后又重新恢复了基层供销社。在调整时期,供销社按照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原则,调整了批发机构,按大集镇为中心的经济区,调整了部分基层社,撤并了1—2人的零售店,增设了代购代销店。到1965年底,全省共有基层社1 271处,商业网点20 423个;另有代购代销店23 964处,从业人员55 780人。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9年供销社曾一度实行“贫下中农管理”,1970年2月供销社又与国营商业合并,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不复存在。1975年7月几经折腾的供销社再度恢复,农村商业网点呈上升的趋势,197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年底,全省基层社为2 078处,商业网点达到30 744个,代购代销店60 473处。
4.新型合作经济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整个农村市场日趋活跃,集体办商店和个体经商户大量增加,供销社代购代销店有所减少,一部分转为集体或个体经营,一部分转为联营。1990年末,全省县及县以下供销社共有商业网点39 787个,从业人员276 703人,分别比1979年增长59.56%和83%。
另外,全省供销社系统还建立各类农业生产服务组织8 200多个,其中包括庄稼医院、植物诊所、机防队、配药站、测土站、咨询服务部、农机租赁维修服务部等。主要年份供销社商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见表7-5-3。

表7-5-3 主要年份供销社商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

项目
年份
商 业 服 务 网 点 (个)从 业 人 员 (人)
合计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合计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1952
1957
1965
17 564
36 391
20 423






95 074
129 969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4 909
24 935
24 217
25 493
26 419
27 556
28 752
29 580
29 508
29 751
30 520
39 132
39 787
20 785
20 468
19 976
21 190
22 239
23 146
24 118
25 273
24 963
25 141
26 039
35 048
35 895
2 459
2 626
2 579
2 544
2 481
2 591
2 724
2 383
2 406
2 411
2 309
2 171
2 049
1 665
1 841
1 662
1 759
1 699
1 819
1 910
1 924
2 139
2 199
2 172
1 913
1 843
147 700
151 164
149 998
166 769
167 018
158 104
156 931
154 567
158 658
158 837
171 635
268 991
276 703
113 441
117 185
117 326
135 911
139 803
132 382
131 156
132 027
134 015
134 920
146 316
247 898
258 963
27 499
28 732
28 430
26 354
23 136
21 499
21 541
17 978
18 907
18 107
18 413
15 345
13 024
6 760
5 247
4 242
4 504
4 079
4 223
4 234
4 562
5 736
5 810
6 906
5 748
4 716
☚ (一)农村国营商业网点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担负着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农副产品的收购,以及扶持农村商品生产,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等任务,它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社商业网点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规定了一系列迅速发展供销社的优惠政策,使供销社在国民经济3年恢复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2年底统计,全省已建立农村基层社2 522处,增设商业网点17 564个,从业人员95 074人,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农村消费、生产(含渔业)、医药、信用等在内的较强大的合作经济体系,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供销社机构作了适当调整,手工业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医药合作社全部移交给有关部门管理或成为独立机构,同时对基层社进行了适当调减。到1957年底,全省基层社减少为1 224处,比1952年减少了51.5%,而商业网点却增加到36 391个,从业人员129 969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1.07倍和36.7%。
2.“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7年,供销社完成了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形成了统一市场。1958年6月开始,供销社陆续与国营商业合并,改称商业局,1961年8月以后又重新恢复了基层供销社。在调整时期,供销社按照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原则,调整了批发机构,按大集镇为中心的经济区,调整了部分基层社,撤并了1—2人的零售店,增设了代购代销店。到1965年底,全省共有基层社1 271处,商业网点20 423个;另有代购代销店23 964处,从业人员55 780人。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9年供销社曾一度实行“贫下中农管理”,1970年2月供销社又与国营商业合并,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不复存在。1975年7月几经折腾的供销社再度恢复,农村商业网点呈上升的趋势,197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年底,全省基层社为2 078处,商业网点达到30 744个,代购代销店60 473处。
4.新型合作经济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整个农村市场日趋活跃,集体办商店和个体经商户大量增加,供销社代购代销店有所减少,一部分转为集体或个体经营,一部分转为联营。1990年末,全省县及县以下供销社共有商业网点39 787个,从业人员276 703人,分别比1979年增长59.56%和83%。
另外,全省供销社系统还建立各类农业生产服务组织8 200多个,其中包括庄稼医院、植物诊所、机防队、配药站、测土站、咨询服务部、农机租赁维修服务部等。主要年份供销社商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见表7-5-3。

表7-5-3 主要年份供销社商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

项目
年份
商 业 服 务 网 点 (个)从 业 人 员 (人)
合计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合计商业饮食业服务业
1952
1957
1965
17 564
36 391
20 423






95 074
129 969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4 909
24 935
24 217
25 493
26 419
27 556
28 752
29 580
29 508
29 751
30 520
39 132
39 787
20 785
20 468
19 976
21 190
22 239
23 146
24 118
25 273
24 963
25 141
26 039
35 048
35 895
2 459
2 626
2 579
2 544
2 481
2 591
2 724
2 383
2 406
2 411
2 309
2 171
2 049
1 665
1 841
1 662
1 759
1 699
1 819
1 910
1 924
2 139
2 199
2 172
1 913
1 843
147 700
151 164
149 998
166 769
167 018
158 104
156 931
154 567
158 658
158 837
171 635
268 991
276 703
113 441
117 185
117 326
135 911
139 803
132 382
131 156
132 027
134 015
134 920
146 316
247 898
258 963
27 499
28 732
28 430
26 354
23 136
21 499
21 541
17 978
18 907
18 107
18 413
15 345
13 024
6 760
5 247
4 242
4 504
4 079
4 223
4 234
4 562
5 736
5 810
6 906
5 748
4 716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三)农村集体商业网点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与分建,供销社的性质经历了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变动,在机构设置上经历了按行政区建社和按经济区建社的多次变化,供销社的服务网点也是曲折发展的。
建社初期,大多数基层供销社是一社一个综合门店,少数联村社和区社的经营网点多一些。1951年后,购销业务日益扩大,在调整、合并部分村社的同时,陆续增设了经营网点。到1952年底,全省基层供销社共有经营网点11 641个,平均每个基层社4.19个,每个网点平均服务4.7个行政村、3 133人。1953年,全省基层社经营网点发展到15061个,平均每个基层社7.04个,每个网点平均服务3.69个行政村、2 389人。
1954年,张家口专区一些县供销社,在交通不便、又距供销社网点较远的村庄,试办了农村代购代销店。通过总结推广这一经验,到1956年,全省代购代销店已有1 678个。同时对网点进行了调整,零售机构逐步下伸,集镇商店进一步划细,增设了一部分农副产品采购站,经营网点增多。1957年初,全省基层供销社网点20428个,人员55 045人。
1958—1960年基层社下放农村人民公社期间,经营网点基本没有变化。
1961年,恢复基层供销社建制后,基层社经营网点有较大的发展。到1962年底,全省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23 486个,平均每个基层供销社11.4个。其中: 各类零售门市部6772个,购销中心店1748个,购销店3 937个,收购站2072个,基层供销社职工超过7万人。随着集市贸易的开放,供销社饮食服务业也迅速发展,饮食业网点达到1 426个,代购代销店发展到14909个,从业人员16055人。另外,对私营改造过渡进来的小商贩逐步从基层供销社划出,集体、个体商业陆续恢复。到年底,全省归供销社管理的公私合营商店183个,3 080人; 合作商店437个,3 704人; 合作小组492个,2 217人; 个体商户从业人员34 001人。
1962年,农村经济逐渐繁荣,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层供销社业务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尤其是生产加工和饮食服务业发展较快。1964年,全省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中有副食品加工厂419个; 饮食服务网点1 695个,较1961年增长18.86%。
1966—1970年,全省基层供销社的经营网点有所减少。1971年后,推广安家堡供销社的经验,实行以社建社,基层社的经营网点增多。到1972年底,全省基层社共有经营网点18 188个,平均每个基层社5.35个,职工108 418人; 代购代销店发展到29750个,占全省生产大队总数的73.4%,比1965年增加了1.3倍。
1957年,国、合商业第二次分建,各地供销社恢复后,普遍加强了基层网点建设,发展较快的是饮食服务业、仓储运输业和生产加工业。到1976年,全省基层社共有经营网点16 549个,平均每个基层社5.4个,其中: 饮食服务网点2032个,仓储运输业617个,生产加工业736个,代购代销店发展到37 025个,从业人员达52775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层社网点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80年底,全省基层社共有网点23 877个,平均每个基层社6.5个,职工147 502人,网点和职工人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23.9%和15.7%。其中饮食服务网点2 821个,比1978年增长22.5%。随着农村个体商业的发展,代购代销店继续减少。1980年,全省有代购代销店32 446个,从业人员46 556人,分别比1978年减少11%和14%。1981年,饮食服务业网点比上年增加250个; 代购代销店继续减少。到年底,全省有代购代销店30846个,从业人员42 172人,分别比上年减少5%和9.5%。
1982年,随着供销社体制改革的深入,零售门店由原综合性经营逐步划细,专业门市部增加。到1984年底,全省基层社共有各种经营网点27 546个,干部职工148 089人。1985年,各地基层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积极开拓经营,创办了一批新的经营机构。到1986年,全省基层供销社共有经营网点27 803个,其中: 新建的营业面积在1 000平方米以上,年经营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型商场8个,还建了一批小型商场。到1988年底,全省基层供销社共有经营网点28 535个,比1981年增加15.6%。
1995年以后,全省基层供销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兴办专业合作社,并对原有的经营服务网点进行了调整。到1996年底,全省基层社共有经营网点34070个,比1988年增加19.39%。其中: 商品零售网点21 202个,饮食服务网点1703个,兴办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合作社775个,经过调整整顿后的综合服务站达6542个,代购代销店3 446个。

☚ (一)农村国营商业网点   二、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000246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