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进学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1),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3); 行成于思,毁于随(4)。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5),拔去凶邪(6),登崇俊良(7)。占小善者率以录(8) ,名一艺者无不庸(9)。爬罗剔抉(10),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11),孰云多而不扬(12)?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13);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14),有笑于列者曰: “先生欺余哉!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15)。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16),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17);记事者必提其要(18),纂言者必钩其玄(19);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20); 焚膏油以继晷(21),恒兀兀以穷年(22):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23),攘斥佛老(24),补苴罅漏(25),张皇幽眇(26);寻坠绪之茫茫(27),独旁搜而远绍(28);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 可谓有劳矣。 沉浸郁(29), 含英咀华(30);作为文章(31),其书满家。上规姚姒(32),浑浑无涯; 周诰殷盘(33),佶屈聱牙(34);《春秋》谨严(35),左氏浮夸(36),《易》奇而法(37),《诗》正而葩(38); 下逮《庄》《骚》(39),太史所录(40),子云相如(41),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閎其中而肆其外矣(42)。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43),左右具宜(44):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45)。然而公不见信于人(46),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47),动辄得咎。暂为御史(48),遂窜南夷(49);三年博士,冗不见治(50)。命与仇谋(51),取败几时(52)!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53),竟死何裨(54)?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

先生曰:“吁! 子来前! 夫大木为杗(55),细木为桷(56),欂栌侏儒(57),椳闑扂楔(58),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59),赤箭青芝(60),牛溲马勃(61),败鼓之皮(62),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63),杂进巧拙(64),纡余为妍(65),卓荦为杰(66),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67),宰相之方也(68)。昔者孟轲好辩(69),孔道以明(70),辙环天下(71),卒老于行(72)。荀卿守正(73),大论是弘(74); 逃谗于楚(75),废死兰陵(7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77),优入圣域(78),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79);言虽多,而不要其中(80);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81); 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促促(82),窥陈编以盗窃(83)。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84)。若夫商财贿之有亡(85),计班资之崇庳(86),忘己量之所称(87),指前人之瑕疵(88),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89),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90),欲进其豨苓也(91)。”

〔注释〕(1)国子先生: 指国子博士,韩愈自谓。(2)太学:指国子监,是朝廷设于京城的教育机构和最高学府。唐代的国子监,下分七个“学” ,即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这里的“太学”即指国子监。(3)业: 指学业。嬉(xi): 嬉戏,游玩。(4)行: 指德行。随: 因循敷衍。(5)治具: 指法令。毕张: 都已建立。(6)拔去: 除去。凶邪: 指恶劣之人。(7)登崇: 推崇、提拔的意思。俊良: 才德兼优的人。(8)占: 据有。小善: 指小的长处。率: 都。录:录用。(9)庸: 用。(10)爬: 爬梳,整理。罗: 搜罗。剔: 剔除,区分。抉: 挑选。(11)盖: 大概,或许是。(12)多: 指学识渊博的人之多。扬: 举用。(13)有司: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 。这里指负责选拔人材的官吏。(14)既: 完,终了。(15)有年: 已经多年。(16)六艺: 即《易》、《书》、《诗》、《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儒家经典。(17)披: 翻阅。(18)记事者:指对待记事的著作,史著。要: 纲要。(19)纂言者: 指对待立论的著作。钩其玄: 意思是探求其深奥的道理。钩: 探索。(20)捐: 弃。(21)膏油:指灯烛。晷(gui): 日影。(22)兀兀: 勤奋劳苦的样子。穷年: 终年。(23)觝排: 抵制排斥。异端: 指非儒家的学说。即指下文的佛老之说。(24)攘斥: 排除,反对。(25)补苴(ju): 填补的意思。罅(xia)漏: 孔隙、缺漏。(26)张皇: 张大、阐发。幽眇: 指儒家学说的隐约细微之处。(27)坠绪: 意思是行将失传的事业,指儒学。(28)旁搜: 各方面搜求引证。 绍: 继承。 (29)沉浸: 指潜心研讨。郁: 味浓厚。比喻古代典籍中的义蕴、意味。(30)英、华: 都指古籍中的精华。英华皆为花。(31)为: 也是“作” 的意思。(32)规: 遵循。姚: 指《尚书》中的“虞书” 。虞舜姓姚。姒: 指《尚书》中的“夏书” 。夏禹姓姒。(33)周诰: 指《尚书》“周书” 中的《大诰》、《康诰》等篇。殷盘: 指《尚书》“商书” 中的《盘庚》等篇。(34)佶(jie)屈聱(ao)牙: 形容文句生涩难读。(35)《春秋》: 相传为孔子编写的一本历史书,文字简括,寓有作者的褒贬态度,故曰“谨严”。(36)左氏: 指《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文辞铺张华美,所以说“浮夸” ,超出了“经” 的范围。(37)奇而法: 奇妙而有法则。(38)葩: 华丽的意思。(39)《庄》: 《庄子》。《骚》: 《离骚》。(40)太史: 指太史公司马迁,他的《史记》被称为“实录” 。(41)子云: 扬雄的字。相如: 司马相如。(42)閎(hong): 博大。中: 指文章内容。肆:奔放。外: 指文章的形式、文辞。(43)方: 事理。(44)左右: 指各个方面。宜: 做得恰如其分。(45)成: 指达到了《论语·宪问》所谓“成人”地步。(46)见信于人: 被别人相信。(47)跋前踬(zhi)后: 进退两难的意思。《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说文》引作“载踬其尾” 。意思是狼前进就踩着自己颌下的悬肉,后退就踩在自己的尾巴上。(48)御史: 指韩愈曾为监察御史。(49)窜南夷:指韩愈被贬为阳山令。南夷: 指南方边远地区,指潮州。(50)冗: 闲散。见: 同“现”。治: 治绩。(51)命: 命运。仇: 仇敌。谋: 合,打交道。(52)取: 获致。几时: 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53)头童: 头秃。齿豁: 牙齿脱落。豁: 开。(54)竟: 终。裨: 补益。(55)杗(mang): 栋梁。(56)桷(jue ): 方的椽子。(57)欂(bo)栌:即斗拱,柱上的方木。侏儒: 梁上的短柱。(58)椳(wei): 门枢。闑(nie ): 古代门中央立的短柱。扂(dian ): 门闩之类。楔: 门框两侧的木柱。(59)玉札: 中药名,一名玉豉,即地榆。丹砂:朱砂。(60)赤箭: 中药名,即天麻。青芝: 又名龙芝。(61)牛溲: 即车前草。马勃: 中药名,属菌类。(62)败鼓之皮: 陈旧的鼓皮,可入药。(63)登明选公: 选拔人才看得分明、态度公正。登: 提拔。(64)杂: 一并。巧拙: 指好的和不好的。(65)纡余: 委曲周全的样子。妍: 美。(66)卓荦(luo): 超绝的样子。(67)惟器是适: 是说不论怎样材器的人都能恰当地加以使用。(68)方: 治理政事的方法、原则。(69)好辩: 喜好辩论。《孟子·滕文公下》: “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70)孔道: 孔子的学说。以: 因而。(71)辙环天下: 周游列国。辙: 轮迹。环: 周。(72)卒: 终究。老于行: 老于周游之中,在周游中度过一生。(73)荀卿: 荀子。守正: 指坚守儒道。(74)大论: 大道理,指儒学。弘: 光大。(75)逃谗于楚: 是说荀卿逃避齐人的谗言而到了楚国。(76)废死兰陵: 是说荀卿在楚国被废为平民,最后死在兰陵(今属山东)。(77)绝类离伦: 是说超越了同辈之人。(78)优: 高超。圣域: 圣人的境地。(79)先生: 韩愈自谓。统: 系统。(80)不要(yao)其中: 不合乎要领。要: 同“约” ,约束。中: 中心。(81)靡: 耗费。廪粟: 仓库中的粮食。(82)踵: 跟着走。常途: 平常的道路,常人的道路。促促: 拘谨的样子。(83)陈编: 古籍旧书。盗窃: 意思说只是重述前人之言而无新的见解。(84)分(fen)之宜: 理所应当。(85)商: 计较的意思。财贿: 指俸禄。亡: 同“无”。(86)班资: 指官职的地位、品秩。庳:同“卑” ,低。(87)己量: 指自己能力的大小。称: 相适合。(88)指:指责。前人: 指在自己上面的人,即显贵者、执政者。(89)诘(jie):质问。杙(yi): 小木柱。楹: 大柱子。(90)訾: 说别人坏话。昌阳:即昌蒲,古人认为服用它可延年益寿。引年: 延年。(91)进: 进用。豨(xi)苓: 即猪苓,也是一种中药材,可以利尿,与“延年”无甚关系。

〔鉴赏〕大唐元和七年(812),韩愈过华阴,为贬官房州司马的原华阴令柳涧鸣屈,而上疏欲治刺史。因柳涧罪行确凿,故韩愈由职方员外郎再次降为国子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其时,为元和八年(813)。“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同上)。政治失意,转而著述,著述问世,因之迁升,这,就是《进学解》问世前后的一段风波。

读《进学解》,先须解题。“进”者,长进、进步也; “学”者,“业” 与“行” 之总称也——“业” ,指学业、事业; “行” ,指德行、品第。“解”者,辨解、论析也。总析三字大意,可释为: 对学业、德行的进步所作的辨析。《进学解》凭附了记叙文体的框架,杂糅了骈体文的句式,采缀了诗歌的韵律,运用了驳诘的方式,进行剖理明志。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独特面目出现的杂感性文字。又因为《进学解》记录了韩愈的行状、言论、品节、理想,并被全文录入《新唐书》,所以它又是研究韩愈生平的珍贵史料。读《进学解》,无疑要从文学的、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方能全面。

文章粗分三段。自“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至“无患有司之不公”为第一段。先以先生训诲学生的方式,提出全文议论中心: “进学” 须使“业精”、“行成”; 达此目标则应倡“勤” 、“思” ,戒“嬉” 、“随”。接着,指出社会清明,人才尽用,勉励“诸生”抛却疑虑,一心“进学” 。从“言未既” 至“而反教人为” 是第二段。设一生发问,以国子先生(韩愈) “业精” “行成”反屡遭贬斥的遭遇,对“进学”( “业精” “行成” )的必要性提出疑问。自“先生曰”至文章结尾,是第三段。以先生的答话,阐述“业精” 、“行成” 的真谛,指出“进学” 目标不应动摇。粗粗分析,似觉文章也没什么高妙、精深之处,不就是在谈人要孜孜进学吗?不就是在论身处逆境,也不要怨天尤人吗?文章的重心确是在论这些道理,但阐述这些道理的过程中,旁及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如从归纳主题的角度看,“对立性” ,“多义性”又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让我们先分析“对立性” 。很明显,一、三两段是肯定了主张“进学” 的观点; 二段是否定和怀疑“进学”必要性的观点。这种正、反、正的结构安排,我们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的模仿,不能只简单地赞其巧妙为止,还应洞见作者的构思意图和真实情感。韩愈是“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新唐书》本传)的大儒,是“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的诗文大家。业,“可谓勤矣” ,“为人,可谓成矣” ,但命运不济,一再遭贬。“进学” 的优,与“进仕” 的劣,这样不合拍,韩愈,是不能不郁结衷肠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送孟东野序》),《进学解》就是韩愈不平则鸣的牢骚之音。第二段呢,则最真实地表现了韩愈的愤懑不平、自哀自怜的心情。以表“情”言,此段最为真切。托言学生,这是迫不得已的。借学生之口,泄胸中之气; 既免自我吹擂之嫌,又避挟私攻伐之疑,手法当然是很高妙的。第三段,陈述的主体变成了“先生” ,感情隐去,理性独出,洋洋大观的一派教诲之言。由“匠氏” 用料,“医师” 用药,引出“宰相”的用人; 由孟子、荀子这两个“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儒者的不遇于世,到个人的“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的自我宽慰。比喻形象,援例服人,议论得体,一反第二段意气炽烈的仪态,而现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如果把二、三段的对立,仅仅理解为学生与老师的分歧,显然浅陋。师长“招诸生立馆下” ,教诲之语未尽,学生何敢贸然打断呢?即便插言,又何敢当众嘲笑“先生欺余” 呢?可以断言,韩愈《进学解》所述之事,并未发生,一切应对,皆出自心。第二段写“感情的”韩愈的心声,第三段记“理智的” 韩愈的表白; “心声” 突出牢骚不平,“表白”意在慰己励人。两段意义对立,最后还是受制于第一段的中心论点; 故从总体说,《进学解》表现了理智统御感情的过程,阐明了即便身处逆境,仍要矢志“进学”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成熟的儒家意识。

再让我们分析一下“多义性”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国子先生教诲学生的第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二、三两段的对话,虽然不是重点在论证“勤”与“精”的关系,“思” 与“行”的关系,但围绕的中心仍然是要不要“进学” ,即要不要“业精”、“行成”的问题。这根红线,一以贯之,制约全篇,可以说是文章主题思想的第一义。第二义,便是“自谕”。第二段,是“夫子自道” ,集中体现了“自谕”的特色。虽然以学生抱不平的话说出,但对韩愈学业的勤苦,宣扬儒学的功劳,文学的成就,为人的正直,都作了基本合乎事实的介绍。尤其对韩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罗列,简直接近于填写“个人简历”: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 “自谕” ,当然与“自谦”连在一起。“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表现的是儒者的谦和;“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则表现了开明官吏的自责。统览全文,韩愈的遭际、品德,在脑海中便可形成初步印象了。由此看来,《进学解》带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白”的色彩。第三义,可概括为“批判义” 。第二段以韩愈的“勤矣” 、“劳矣”、“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成矣” ,与他的“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的境况比较,暗喻着对朝廷才不见用的批判。这是较明显而集中的。第一段中最堂而皇之的礼赞之词,第三段的委屈自责之辞,有些也是可以作反语看的。尤其第一段“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直至“无患有司之不明” 、“无患有司之不公” 一节,基本是反语正说。试想,韩愈如果真的对朝廷用人如此感佩拥戴,他何必写《进学解》?又何必借学生之口而自我标榜呢?如果第一段真的这样谀词泛滥,那么《进学解》又有什么价值呢?大木为桷,细木为杗,豨苓引年,昌阳见弃的现象,在封建时代比比皆是,面对这种贤愚不分的状况,韩愈不能不起而抨击。联系到后来韩愈上表唐宪宗谏迎佛骨,险遭杀身之祸的作为,他是不会甘奉谀辞,求官保爵的。《新唐书》中称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因此《进学解》寓刚于柔,藏针于绵,暗透讥讽,就显得十分正常了。第四义,我们姑且总结为“希望义” 。勉弟子“进学” ,盼世人“进学” ,自己决心“进学” ,都表现了韩愈修身致用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与曾子的“省身”说,与孟子的“苦其心志”说,有共通之处。由于在修身之外,这种精神还倡导“国之兴亡,匹夫有责” ,倡导建言,故立于职分而又关心国事,便成了许多儒家知识分子的共性。韩愈写《进学解》,于牢骚之外,还奉上一颗希望国家隆昌的心愿。“拔出凶邪,登崇俊良”,是选贤去不肖的建议;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是教育英才的设想; “业精”、“行成” ,是对下的敦促; 有司要“明” ,要“公”,则是对上的希望。至于匠氏用料的“各得其宜” ,医师采药的“待用无遗”; 宰相用人的“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更是由远及近、对选用贤能提出可行的策略。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真是难能可贵! 总之,《进学解》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想容量,和较为复杂的情感变化; 只执一端,强调一点,就难免有摸象之嫌。

艺术上,《进学解》亦相当成功。由于骈散相糅,文句在大体整齐的前提下,又具有长短错落、韵白相间的多样美。有些句子因上下对偶,前后对韵,读之上口,听之入耳,过目便能铭刻脑海。又因精于熔裁,文章在阐明事理的同时,且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感染力。第二段借谈韩愈文才,而历评古代著名文化典籍,言简议当,一语定论; 第三段巧用比喻,以实论虚,生动形象,言近意远。

《进学解》是韩愈的传世名作。流传千载以来,它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顽强向学。今天读来,该文仍有巨大的启迪作用。考其传世原因,我想引用刘熙载的话作个结论: “昌黎尚陈言务去。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 ‘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 (《艺概》)去陈言,有新意,高人一头,深入一境,便使《进学解》久历变幻而不衰。

字数:7278
田秉锷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33-740页.

古典文学作品《进学解》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进学解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方今圣贤相逢[4],治具毕张[5],拔去凶邪,登崇畯良[6],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7]。爬罗剔抉[8],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9]?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10];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11]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12〕,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13〕,记事者必提其要〔14〕,纂言者必钩其玄〔15〕。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16〕,恒兀兀以穷年〔17〕。先生之业,可谓勤矣〔18〕。觝排异端〔19〕,攘斥佛老〔20〕,补苴罅漏〔21〕,张皇幽眇〔22〕。寻坠绪之茫茫〔23〕,独旁搜而远绍〔24〕,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25〕。沉浸郁〔26〕,含英咀华〔27〕,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28〕,浑浑无涯。周诰殷盘〔29〕,佶屈聱牙〔30〕;春秋谨严,左氏浮夸〔31〕,易奇而法,诗正而葩〔32〕,下逮庄骚〔33〕,太史所录〔34〕,子云相如,同工异曲〔35〕。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36〕。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37〕。先生之于为人〔38〕,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39〕。暂为御史,遂窜南夷〔40〕,三年博士,冗不见治〔41〕,命与仇谋〔42〕,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43〕,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44〕!”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45〕,细木为桷〔46〕,欂栌侏儒,椳闑扂楔〔47〕,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48〕,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49〕,赤箭青芝〔50〕,牛溲马勃〔51〕,败鼓之皮〔52〕,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53〕,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54〕,杂进巧拙〔55〕,纡余为妍〔56〕,卓荦为杰〔57〕,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58〕,宰相之方也〔59〕。昔者孟轲好辩〔60〕,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61〕。荀卿守正〔62〕,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63〕。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64〕,绝类离伦〔65〕,优入圣域〔66〕,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67〕,言虽多而不要其中〔68〕,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69〕。犹且月费俸钱,见靡廪粟〔70〕,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71〕,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72〕,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73〕,计班资之崇庳〔74〕,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75〕,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76〕,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77]

 
 [1]本篇选自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卷十二。本文当作于元和八年。《旧唐书·韩愈传》:“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正是元和八年事。
 [2]太学:指国子监。唐时国子监相当于古代的太学。
 [3]行:德行。随:因循随意。以上嬉、随押韵。
 [4]圣贤:指圣君贤臣。
 [5]治具: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张:全部得以实施。
 [6]登崇畯良:提拔才德优良的人。畯,通“俊”。
 [7]艺:指经书。一艺即一经。庸:通“用”。
 [8]爬罗剔抉:指选拔人才。爬,爬梳。罗,搜罗。剔,剔除。抉,选择。[9]“盖有”二句:意谓只有才行有所不及而幸获选用的人,而没有才行优异而不蒙提拔的人。
 [10]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主管的官员或官府为有司。[11]以上逢、张、良、庸、光、扬、精、明、成、公押韵。
 [12]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3]百家之编: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14]记事者:指记述历史事件的书。要:要点,纲领。
 [15]纂言者:指论述观点的书。钩玄:探索深奥的道理。[16]膏油:指灯烛。晷(gui):日影。此句意谓夜以继日。
 [17]兀(wu)兀:劳苦貌。
 [18]以上年、文、编、玄、捐、年、勤押韵。
 [19]觝(di)排:抵制排斥。异端:指与儒家对立的学说。
 [20]攘斥:排斥。佛老:指佛家和道家。
 [21]补苴(ju):填补。罅(xia)漏:裂缝、缺漏。
 [22]张皇:张大。引申为阐发。幽眇(miao):深奥隐微之处。
 [23]坠绪:此谓失落了的儒家道统。
 〔24〕绍:绍述,继承。
 〔25〕以上老、眇、绍、倒、劳押韵。
 〔26〕郁:浓厚馥郁。
 〔27〕含英咀(ju)华:意谓细细咀嚼体味文章的精华。
 〔28〕规:取法。姚姒:姚,虞舜的姓;姒,夏禹的姓,故以指《尚书》中的《虞书》、《夏书》。
 〔29〕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等篇,故以指《周书》。殷盘:《尚书·商书》中的《盘庚》篇,故以指《商书》。
 〔30〕佶(jie)屈聱(ao)牙:谓文辞艰涩难读。
 〔31〕“春秋”二句:谓《春秋》的褒贬非常谨严,《左传》的文辞铺张华美。《春秋》,孔子所作。《左传》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32〕“易奇”二句:意谓《周易》变化多奇而有法则,《诗经》的思想纯正,文彩华美。葩(pa),鲜美。以上华、家、涯、夸、葩押韵。
 〔33〕庄骚:指《庄子》、《离骚》。
 〔34〕太史所录:指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司马迁曾为太史令,故自称太史公。太史为史官。
 〔35〕“子云”二句:谓扬雄和司马相如,他们的著作譬如乐工演奏音乐,技巧一样,但奏出的曲调不同。扬雄字子云,与司马相如都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以上录、曲押韵。
 〔36〕闳(hong)其中:谓内容精深博大。肆其外:谓文辞波澜壮阔。
 〔37〕左右具宜:谓各方面都合适。以上为、宜押韵。
 〔38〕文、人自为韵。
 〔39〕“跋前”二句:《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寁其尾。”跋,踏。踬(zhi)即寁,跌倒。《说文》即引作“载踬其尾”。喻进退两难。咎,罪过。以上友、咎押韵。
 〔40〕“暂为”二句:韩愈于贞元十九年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令。阳山地处南方荒僻地区,故称南夷。
 〔41〕“三年”二句:韩愈元和元年夏召为国子博士,二年分教东都的国子监,元和七年自尚书职方员外郎再为国子博士。“三年”即谓元和元年、七年、八年。冗(rong),闲散。见治,表现治绩。见同“现”。
 〔42〕命与仇谋:命运与仇敌相合。
 [43]头童:头秃。《释名·释长幼》:“山无草木者曰童。”齿豁:牙齿脱落。[44]以上夷、治、时、饥、裨、为押韵。
 [45]杗(mang):栋梁。
 [46]桷(jue):屋椽。
 [47]“欂(bo)栌(lu卢)”二句:欂,壁柱。栌,斗拱。《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单言曰栌,累言曰欂栌……方木,似斗形,在短柱上,供承屋栋。”侏儒,梁上短木。椳(wei),承门枢的臼。闑(nie),门中间所立的短木。扂(dian),门闩。楔(xie),门两旁的长木。
 [48]以上桷、楔、室押韵。
 [49]玉札:草药名,即地榆。丹砂:即朱砂,矿物性的中药。[50]赤箭:草药名,即天麻。青芝:既龙芝,菌类植物,入药。
 [51]牛溲:牛尿,入药,利小便。马勃;即马屁菌,入药,治诸疮。
 [52]败鼓之皮:年久败坏的鼓皮,亦可入药。
 [53]以上芝、皮、遗押韵。
 [54]登明选公:选拔人才既明察又公正。
 [55]杂进巧拙:意谓聪敏笨拙的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录用。
 [56]纡余:宛延曲折。妍:美。
 [57]卓荦(luo):超绝。
 [58]惟器是适:意谓各种人才都能得到合理的使用。以上拙、杰、适押韵。[59]工、良、方自为韵。
 [60]孟轲好辩:孟轲曾痛斥杨朱、墨翟的主张,故曰好辩。《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61]“辙环”二句:意谓孟子车迹遍及天下,终于老死于游说诸侯的途中。行,道路。以上明、行押韵。
 [62]荀卿守正:荀卿遵循儒家的学说。
 [63]“逃谗”二句:《史记·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以上弘、陵押韵。
 [64]“吐辞”二句:吐辞,指言论。经,经典,规范。举足,指行动。法,法则。[65]绝类离伦:超出同类,无与伦比。
 [66]圣域:圣人的境界。以上法,域押韵。
 〔67〕繇:通“由”。统:统系。
 〔68〕要(yao):求。中(zhong):要点。
 〔69〕以上统、中、用、众押韵。
 〔70〕靡:浪费。廪粟:仓库中的粮食。
 〔71〕踵:本指足跟,此作动词用,践履。促促:拘谨的样子。一作“役役”。
 〔72〕以上粟、织、食、窃、斥押韵。
 〔73〕商:谋算。财贿:财货、俸禄。亡:通“无”。
 〔74〕计:计较。班资:指品秩。庳:通“卑”,低下。
 〔75〕瑕疵(ci):微小的缺点。以上之、宜、庳、疵押韵。
 〔76〕诘:责问。杙(yi):小木桩。楹:柱子。
 〔77〕訾(zi):毁谤,非议。昌阳:即昌蒲。《政和证类本草》卷六:“昌蒲,久服轻身,聪耳明目,延年益心智。”引年:即延年。豨(xi)苓:即猪苓。《政和证类本草》卷十三:“猪苓利水道,一名猳猪屎。”以上楹、苓押韵。
 
 此文借国子先生与学生的对话,抒发了遭受贬斥、长期不被重用的牢骚,其中自然也包含着对于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讽刺。虽然一开始先生教导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但文章的本意并不在于论述如何成就学业,这是一看即知的。这篇文章模仿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是有韵的,体制上属于辞赋一类。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说:“东方朔始作《答客难》,扬子云亦因之,作《解嘲》……《进学解》即《答客难》也,《送穷文》即《逐贫赋》也,小有出入,便成一家。”文中押韵和排偶句式的运用,使文章音韵谐和,形式华美,而又生动活泼,毫不板滞。其中骈散交错,奇偶相生,偶俪之中又具有散文的长处,对于赋体文学新风格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自铸伟辞,言简意赅,许多词语后世被用作成语,如刮垢磨头、提要钩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继晷、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异曲同工、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啼饥号寒、校短量长、投闲置散等皆是。孙樵《与王霖秀才书》:“韩吏部《进学解》,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鞚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孙樵集》卷二)

古诗文《进学解》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进学解

 

[唐]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11)?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12);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13),纂言者必钩其玄(1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15);焚膏油以继晷(16),恒兀兀以穷年(17):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18),张皇幽眇(19);寻坠绪之茫茫(20),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郁(21),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22),浑浑无涯;周诰殷盘(23),佶屈聱牙(24);《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25),子云相如(26),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矣(27)。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28),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29),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30);三年博士,冗不见治(31)。命与仇谋(32),取败几时(33)!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34),竟死何裨(35)?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 子来前! 夫大木为杗(36),细木为桷(37),欂栌侏儒(38),椳闑扂楔(39),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40),赤箭青芝(41),牛溲马勃(42),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43),杂进巧拙,纡余为妍(44),卓荦为杰(45),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46),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47),卒老于行。荀卿守正(48),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49)。是二儒者,吐辞为经(50),举足为法(51),绝类离伦(52),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53),言虽多而不要其中(54),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55);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56),计班资之崇庳(57),忘己量之所称(58),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59),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60),欲进其豨苓也(61)。”
 
 〔注释〕
 ①本篇选自韩愈《韩昌黎集》。解,古文体名,一般先提出某种疑问或疑惑,然后加以解释,多用问答形式。另有一类是专门解释某类问题的学术小文。本文属前一类。②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这一官名的尊称。韩愈当时正任国子博士一职,此为作者自称。太学,古学校名,这里指当时的国子监。③行,道德,品行。思,思考。随,放任,随俗。④圣贤,圣明的君主和贤明的臣子。⑤治具,治国的措施。毕张,都得以推行实施。⑥登崇俊良,提拔才德优良之士。⑦占,具有。率,大都。录,录用。⑧艺,经。庸,通“用”。此句意为:以治一种经书而著名的人物都得到了朝廷的录用。⑨爬罗,搜罗。剔抉,选择。⑩刮垢,刮除污垢。磨光,磨除瑕疵,使其光洁。全句指细致耐心地培养人才。(11)“盖有”二句,意为只有因为幸运而意外得到选拔的人,并没有才德高超而不被提举的情况。(12)患,担心,忧虑。有司,主管的官吏或官府。(13)记事者,史传一类的著作。要,要点,关键。(14)纂言者,立论一类的作品。钩其玄,研究探索其中的奥妙。(15)捐,放弃。(16)晷,日影。此句意谓夜以继日。(17)兀兀,勤劳的样子。(18)补苴,弥缝,弥补。罅漏,裂缝,缝隙。此句意谓补充弥合前人学说中的未尽完善之处。(19)张皇,扩大,此处引伸为阐发。幽眇,精深微眇。(20)坠绪,衰亡或将绝未绝的事业。此指衰落不振的儒学。(21)郁,味浓厚。(22)规,取法。姚姒,虞舜和夏禹。此指《尚书》中的《虞书》、《夏书》。(23)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等文,此指《周书》。殷盘,指《尚书》中的《盘庚》篇。(24)佶屈聱牙,形容文字艰涩,语句拗口。(25)太史,史官。这里指太史公司马迁。所录,司马迁所写《史记》一书。(26)子云、相如,指扬雄和司马相如。(27)闳,大。闳其中,指内容深厚博大。肆,恣肆,豪放不拘。(28)方,方术。(29)跋,踏。踬,跌倒。此指进退两难之意。(30)遂窜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上书触怒朝廷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东)令。因阳山地处南方荒僻之地,故称南夷。(31)冗,闲散。见,表现。治,治绩,成绩。(32)命与仇谋,命运符合仇敌的心意。(33)取败几时,意谓多次遭遇失败。(34)童,指人没有头发。豁,残缺,开出豁口。(35)竟死何裨,意谓直到死又能有什么益处。(36)杗,房屋的大梁。(37)桷,屋椽。(38)欂栌,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儒,梁上的短柱。(39)椳,承托门户转轴的门臼。闑,门橛。扂,门闩之类。楔,竖在门两旁的木头。(40)玉札,植物名,即地榆,供药用。(41)赤箭,草名,即天麻。青芝,药名,又名龙芝。(42)牛溲,牛尿,旧说可作药用。一说为车前草。马勃,菌类植物,生湿地及腐木上。(43)登明选公,选拔人才公正而明察。(44)纡余,形容人的才气从容。(45)卓荦,卓越。(46)惟器是适,按照各人的才能而加以合理的利用。(47)辙环天下,(孟轲)足迹遍于天下。(48)守正,遵循正道。(49)“逃谗于楚”二句,指荀卿为躲避谗言从齐国逃到楚国,后老死兰陵。(50)吐辞,言论。经,原则,规范。(51)举足,行为举止。(52)绝、离,即超越。类、伦,同类。意谓超出同类,无与伦比。(53)繇,一作由,依循,遵守。其,指儒家学说。统,统绪,传统。(54)要,求。中,要害,核心。(55)靡,浪费,消耗。廪粟,仓库中的粮食。(56)商,估量,计算。财贿,财产,俸禄。(57)班资,班位,资格。庳,通“卑”,低下。(58)量,资质,器量。称,适合,相称。(59)杙,小木桩。楹,柱子。(60)訾,指责,非议,诋毁。昌阳,即菖蒲,传说久服可以延年益寿。引年,延年。(61)豨苓,即猪苓,泻药。
 
 〔分析〕
 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韩愈从职方员外郎再度被贬为国子博士。《旧唐书》本传说他“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西汉东方朔以赋体写了《答客难》,东汉扬雄仿东方朔,亦以赋体写了《解嘲》。这两篇赋作都是以主客问答形式,叹老嗟卑,发泄不满,韩愈连遭贬黜之后,也模仿《答客难》和《解嘲》,以师生问答形式写了这篇赋体文《进学解》,以抒发胸中愤懑。《进学解》,即关于增进学业的解析之意。
 文章先从强调学生学业与品行的重要性落笔,要学生埋头于学业的进取和品行的修养,通过“勤”和“思”的刻苦磨炼,以达到“业精”与“行成”的目的。同时,作者借此对皇帝和宰臣进行了一番歌颂,要学生相信“有司”是能明察一切,是公正的,学生只须考虑自己学业是否能“精”,品行是否能“成”,而不必担心“有司”是否明察,是否公正。
 先生的这番教诲,却在学生中引起了反响。学生先用一个“欺”字,对先生猛点一下,然后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列举先生自身怀才不遇的具体事实,来揭穿先生的“欺”人之谈。先生学“业”是可谓“勤”了;捍卫儒家道统是有功劳的了;对待文学遗产是那么的有修养,在文学创作方面是那么的有造诣;为人又是那样的成熟。这样的先生早已超过了“俊良”,按照先生前文所说,先生自己早该“获选”“登崇”,加入宰臣“贤”的行列了。而今,先生的现实是“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一贬再贬,只做了个国子博士的闲散官,以致弄得“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的地步。
 读此文必须首先明白:尽管韩愈当时确实是在国子监做教育贵族子弟的先生。但此文中说话的先生和弟子,实是韩愈一个人。前段先生的教诲中,一部分是他教学结晶中的名言,但大部分是韩愈口是心非的违心之言,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出下文“弟子”的话来。“弟子”的话才是韩愈诚心实意要说而不敢说,不好意思用自己的嘴来说的心里话。惟其是这样,所以,纸面上说的,大多数是反语,“登崇俊良”正是说“俊良”得不到“登崇”。“无患有司之不明”、“不公”,正是说,“有司”太“不明”、“不公”了,“弟子”的话,看来是在奚落挖苦先生,其实是在颂扬歌颂先生,为先生评功摆好,鸣冤叫屈。
 韩愈当然明白,读他这篇文章的“有司”“宰臣”,是不会看不出其中的微言大义的。所以,必须再由先生出面对此表态。先生开口先“吁”了声,对“弟子”的话,表示不但不同意,而且还气愤,但他所说的话骨子里是句句赞同“弟子”之言的。首先他说,好工匠是怎样量材用木的,良医是怎样重视药材的,继而说到宰相是怎样“校短量长,惟器是适”用人的。对这段话可作三种理解:一是,宰相一直是这样用人的,先生现在的任职,是“惟器是适”的;二是,宰相是按“惟器是适”任人的,只是对“先生”任之不“适”;三是,作为宰相是应该“惟器是适”任人的,可是,宰相没有这样做,使“器”没有“适”其用。他既要宰相明白他的意思,又羞于让宰相窥透他的心事。所以,他故意把问题说得这样“模棱三可”。接着他列举了孟子、荀子的例子,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他以孟、荀自比、自慰。最后,他越说越明白,认为自己学也“勤”,文也“奇”,行也“修”,然而得到的则是“动而得谤”,“投闲置散”的份儿,能不被圣主“加诛”,宰臣“见斥”就算是幸运的了。看他把自己说得多倒霉,多可怜。故“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旧唐书》)。
 此文骈散结合,有铺叙、有议论、有纪史、有写实。作者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可怜心酸,有时自鸣清高,有时自谦过甚。文章讲究用韵,句法整齐,反话正说,正话反说,句句陈理动听,甚有气势,是散文赋体文中的一篇佳作。

 〔评说〕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此韩公正正之旗,堂堂之阵也。其主意专在宰相。盖大材小用,不能无憾,而以怨怼无聊之辞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辞托之己,最得体。”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局调句字,色色匠心,雄深奥衍,固非《客难》、《解嘲》所能颉颃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首段以进学发端,中段句句是驳,末段句句是解,前呼后应,最为绵密。其格调虽本《客难》、《解嘲》、《答宾戏》诸篇,但诸篇皆是自疏己长,此则把自家许多伎俩,许多抑郁,尽数借他人口中说出,而自家却以平心和气处之。看来无嗟老叹卑之迹,其实嗟老叹卑之心,无有甚于此者,乃《送穷》之变体也。至其文,语语作金石声,尤不易及。”
 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公不以雕饰为工,而此篇极修辞之妙,尤其排山倒海之势。”
进学解

进学解

辞赋名篇。唐代韩愈作。《全唐文》、《韩昌黎集》见载。《新唐书·韩愈传》云:愈“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时为唐宪宗元和七年(812),韩愈45岁。赋作通过国子先生训海诸生,假设诸生对他不得志的境况提出疑问,自己再作自我解嘲式的解答,引出全篇的议论。首先指出“业精”、“行成”是进学的目的,使“业精”、“行成”的方法是“勤”和“思”,而达到“业精”、“行成”的境界,就会在用人公平、清明的社会中有前途。然后设诸生指责先生的教诲自相矛盾,自欺欺人。最后写先生对学生的批驳,发了一通绝妙的高论。用一系列比喻、大量事实,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未得朝廷重用,是因为自己实在是个庸材。此赋形式上是师生之间一场小小的辩论,争论的中心是学业和德行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确实是治学修行的经验之谈,对当世及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实际上是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屈居下位的怨愤感情以及不满朝政的情绪,斥责不辨贤愚、大材小用的执政者。赋作局调句字,色色匠心,诡谲讽谏,嘻笑嘲弄,生动有趣,堪称奇文。晚唐孙樵称曰:“拔地倚天,句句欲法。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鞚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与王霖书》)。全文仿东方朔《答客难》而又采用现身说法,显得灵活而有所变化。至其语言的精粹新鲜,在唐赋中尤少其匹。“韩公于文用力绝勤,故言之切当有味如此。”“信乎其能超前而断后也。”(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

☚ 【七画】   进善旌赋 ☛
进学解

进学解

韩愈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gui),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ju)罅(xia)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ao)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hong)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zhi)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mang),细木为桷(jue),欂栌(bo lu)侏儒,椳闑扂(wei nie dian)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i)为楹,而訾(zi)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xi ling)也。”
〔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全体学生站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学业的荒废由于贪玩。事业的成功在于独立思考,事业的失败由于因循苟且。现在,圣主贤臣相互知遇,法令都能得到实施,除掉凶恶妖邪的小人,选拔德才兼备的君子。凡具有一点长处的人都加以录用,有一技之长的人无不起用。搜罗选拔和磨炼造就人才。大概也有无才而侥幸选上的,谁说多才而不能被提举的呢?大家的学业只怕不能精通,不必怕官吏不英明。值得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养成,不要耽心主管官不公正。”
话还没有说完,有个学生就在队列里嘲笑说:“先生骗我们吧!我们跟先生学习,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年了。先生对六经文章口中不停地吟诵,对诸子百家的著作手中不停地翻阅。记叙文您一定要提出它的要点,论说文您一定要探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广泛多学,务求有所收获,不论知识大小您都不放过。点上灯烛,夜以继日,经常一年到头不辞辛苦地读书。先生对于学业,可说是勤奋了。抵制异端邪说,排斥佛家和道家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明圣道的精微。寻找茫无头绪的断绝了的道统,独自广泛地搜求圣人的遗绪,远接孔孟的事业。堵住横流的百川,使之流入东海,把倾泻出去的狂涛挽转回来。先生对于儒学,可说是有功劳啦!沉浸在意味浓厚的典籍中,细细地体味着书中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书籍堆满了屋子。向上学习虞夏之书,深远无边。《尚书》的《诰》、《盘庚》,艰深难懂。《春秋》文辞简约,富有褒贬。《左传》记事铺张,文辞藻饰。《周易》变化奇妙而事理正常。《诗经》义理正大而文辞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和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著作,同样工妙而各有特色。先生的文章,可以说内容博大而文辞奔放流畅了。先生少年时代刚懂得学习,就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达事理,无论什么问题都处理得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完备了。但是在公的方面不被别人所信任,在私的方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动一动就遭到指责。刚担任了御史,就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做了三年的博士闲官,无法施展政治才能。命运跟您的仇敌相勾结,使您屡遭挫折。在暖和的冬天,孩子却喊冷。在丰收的年景,妻子却叫饿。头顶秃了,牙齿也掉了。直到老死又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考虑这些,却反而教我们也这样做吗?”
先生说:“唉!你过来!大木头做栋梁,小木头做屋椽。斗拱、梁上短柱、门枢、门中短木、门闩、门两旁长木,各个得到适宜的用场,用来建成房屋。这是木匠的工巧。地榆、朱砂、天麻、龙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收藏起来,待需要时使用而无遗漏,这是医师的高明。用人明智,选拔公正,各种人物,都能进用。厚重和缓为美好,旷达豪放为杰出,比较优劣,按各人才能的长短来适当使用,这是宰相用人的方法。从前孟轲喜欢争辩,孔子之道因此得以阐明。他周游列国,最后在奔走中度过了一生。荀卿信守孔子之道,把儒家的学说发扬光大。为了逃避毁谤跑到了楚国,当了兰陵令。最后还是丢了官,老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他们的言论成为经典,行动成为楷模,远超出一般人之上,足以进入圣人的境界。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怎样呢?现在我学业虽然勤奋,可是没有遵从儒家的道统。言论虽然很多,却不能把握要点。文章虽然写得好,可没有实用价值。德行虽有一定修养,可不为人们所了解重视。尚且月月领取俸钱,年年浪费国库的粮食。儿子不懂种地,妻子不知织布。乘着马跟着仆人,安坐着不劳而食。拘谨地沿着老路走,在旧籍中窃取前人观点而无创见,然而圣主却不加责罚,宰相也不加斥逐,这不是我的幸运吗?一动就要遭来毁谤,名声也随之而败坏。把我安置在闲散的岗位上,也实在是应该的。至于考虑利禄的有无,计较官职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和什么位置相称,去指责显贵的毛病,这就是所谓责备木匠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生用昌阳来延年益寿,却想推荐他的豨苓呀。”
〔译介〕
从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开始,在辞赋的创作中便产生了一类专门发牢骚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显著特点就是借自嘲以讽喻,抒发作者因仕途不得志,空有才华而得不到施展的感慨和郁闷。到了唐代,这一特点又在韩愈的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他的赋作《进学解》就是这样一篇反映他自己的坎坷遭遇、倾诉其内心不平之气的佳品。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虽然韩愈在哲学上持唯心主义观点,政治思想上也比较保守,但由于他为人正派,居官清廉,并且敢于对某些腐败、反动现象仗义执言,甚至有所触动,因而早年颇不得志,屡遭挫折。先是担任河南县令时,因整顿驻军纪律,法办不轨士兵得罪了上司而被调离职位。后是在当闲官负责管理档案资料时,因多管“闲事”,告发一起包庇案,引起了朝廷不满而被调到国子监去当博士。这些不平的遭遇使他牢骚满腹。于是,他便写出这篇奇妙的作品。借一个国子学的博士先生同他的一个学生进行辩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闷。
所谓“进学解”就是关于学生进学校学习问题的辩解。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的是博士先生对学生的教诲。他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在学习态度上必须要勤奋,要独立思考,不要嬉笑玩耍,切忌因循守旧。他还指出,当今朝廷圣贤相遇,“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十分重视和爱惜人才。学生们有幸赶上了好时光,前途光明。所以,“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谆谆教诲,堂皇郑重。
但是,是否学生勤奋学习,完成品行,造就成有用之才,就一定能受到朝廷的重用而前途光明呢?先生以为学生不必为此担心,而学生则持相反的观点。所以赋的第二段写的是学生对先生的指责。学生以先生的“学”、“言”、“文”、“行”四者与其自身遭遇相对照,指责先生的教诲自相矛盾,自欺欺人。学生认为,先生在学业上是勤奋的。他夜以继日地攻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贪多务得,一丝不苟。先生对发扬儒家学说是有功劳的。他排斥异端邪说,“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的文章也写得精妙绝伦,内容博大精深,文辞波澜壮阔。先生的品行也修炼成了。他年轻时就敢作敢为,壮年后处世得当。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又赶上了好年头,本应仕途通达,生活富贵。可结果又怎样呢?“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学生的这一指责,先扬后抑,推倒了先生的正面结论,得出了言外之意:业虽精,无奈有司不明;行虽成,无奈有司不公!从而将讽刺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
在“有司考察人才究竟明不明?有司任用人才究竟公不公?”这两个问题上,先生和学生的观点尖锐对立。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先生把学生叫到了跟前。赋的第三段写的是先生对学生的批驳。他指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和专长。工匠的技巧是把大小不一的木材合理地用在房屋建筑上。医生的本事是收集各种草药以备急用。宰相的职责是选拔不同的人才适当使用。他还列举事实:孟轲为发扬孔子学说,老死在旅途上,终没有得到任用。荀卿坚持儒家思想,反遭迫害,最后客死他乡。但是他们都没有什么不满。接着,先生便借题发挥,巧妙引伸,通过对自我的一番解剖,表明了“有司虽不明、不公,我亦当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外表自我解嘲,内心深怀感愤。
这篇作品在艺术上妙就妙在作者运用正话反说、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方式以达到其讽刺嘲笑和抒发情感的目的。文中的先生和学生两人都是作者虚构的,但这恰恰又反映了作者当时的遭遇处境和思想性格。学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诚实正直、大胆无畏、敢于讲真话的一面,正面抒发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学者志士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是对朝廷的一种讽刺和指责。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言不由衷、违心地歌舞升平、自相矛盾的一面。曲折地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公的现象提出批评。这里有很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成分。先生教导学生要勤奋学习,因为朝廷用人公正,前途光明。学生则通过先生的遭遇指出朝廷用人不公。而先生又进一步批驳学生,认为朝廷对自己的任用是公明的。这些,我们只能从反面去加以理解。
本文还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音韵等形式技巧,并加以创新,使文章通篇处在浑浩流转、气盛言宜之中。例如第二段形容先生在学习勤奋、有功儒学、文章杰出、人品修成四个方面的成就时,就在铺叙排比中表现出宏大的气势。
文辞方面的选语精粹、概括生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十分注意从生动的口语中提炼简洁的书面语,所以,文中的很多话已成了后人常用的成语和至理名言。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提要钩玄”、“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回狂澜于既倒”、“含英咀华”、“佶屈聱牙”、“闳其中而肆其外”等。在一篇不到一千字的短文里,竟有如此多的成语,可见作者语言成就的高超。难怪晚唐古文作家孙樵以为《进学解》“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鞚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与王霖书》)。
☚ 金受砺赋   泛渭赋并序 ☛
进学解

《进学解》

唐韩愈撰。作者于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后,仕途坎坷,屡遭贬逐。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他从职方员外郎再度贬为国子博士后,写成此文,时年四十五岁。文章构思奇特,通过设问设答,反话正说,含蓄地宣泄了不被朝廷重用的牢骚和愤懑。其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见解,是韩愈对前人和自己关于治学、行事的经验总结,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全文以散文句式为主,同时运用排比对偶句,韵散相间,流畅自如,而且加工提炼了古代语言和当时口语,造语精粹,鲜明生动,如“同工异曲”、“动辄得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佶屈聱牙”、“含英咀华”、“爬罗剔抉”等等,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获麟解 ☛

《进学解》jin xue jie

Analysis of Advancing in Learning; Progress in Learning→韩愈(Han Y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