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及关联效果
农村产业结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内部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组合形式和比例关系。农村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又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及自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农村产业结构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农村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及消费构成、经济体制、政策和法律等,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分析甘肃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历程可以看出,各时期的产业结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和军阀统治中解放出来,农民获得了土地,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加之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薄弱,制约农业生产的客观因素很多, 粮食问题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生产主要是围绕发展粮食,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为目的,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很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50年占到84.7%。1957—1978年, 是甘肃农村曲折发展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在这样一种极不正常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无从谈起,农村经济极其脆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农业生产指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1979年后,省委结合甘肃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和振兴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迎来了一个广阔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1983年,在中央领导的指导下,结合甘肃实际,提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方针,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发展全省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从1984年开始,省上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在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2000年的甘肃》一书中,《2000年的甘肃农村》一章,对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预测,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和重大对策。1987年,由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布置, 中共甘肃省委研究室主持完成的《甘肃农村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是首次对甘肃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庞大复杂系统,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研究农村产业结构的成果。通过多年的探索,以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甘肃的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收到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