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典型介绍
1. 芝麻观模式。1991年,南平地区行署(现南平市)总结了建瓯市芝城镇高层次农业综合开发、顺昌县麻溪村山田互补区域开发和延平区(原南平市)西芹镇西芹村观音坑垄多元化立体开发典型,提出了在全区学习“芝、麻、观”模式,加快山地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之后,“芝、麻、观”模式在全省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在省内外都引起过较大反响,先后有7个省(市)、20多个地区的数万人前去参观考察。北京一些专家学者称它们为“中国南方丘陵地区发展效益型大农业的楷模”, “走出了一条山区治穷致富的大有希望的路子”。
所谓芝城镇高层次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其主要特点有三:
❶根据城郊特点,充分利用“山水田”优势,大力开展农、林、果、牧、渔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种、养、加、贮、销综合经营,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全镇建立了粮食、林业、水果、茶叶、蔬菜、淡水鱼、生猪、家禽、经济作物、食用菌十大商品基地,农副产品商品率达90%以上;
❷集中成片,立体种养,规模开发,区域治理。以6个行政村和镇园艺场、街工委果场、茶场3个场为主体,集中连片开发10个山头、田垄,形成了0.4万公顷立体综合开发样板基地。经营区内,山顶种杉松竹,山腰山坡种果茶,并建立了配套的猪场,山坡垄头开鱼塘;
❸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芝城镇的0.4万公顷基地,在开发初期5年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1989年总产值已达2880万元, 约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70%,农产品商品率在90%以上,成为南平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
所谓麻溪村山田互补区域开发模式,它走的是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山上开源、田里投入、山田互补、良性循环的农业综合开发路子。其主要特点:
❶经济效益互补,即把开发果山与开发耕地结合起来。该村在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把山和田捆在一起承包,耕山必须耕田,使粮与果的效益互补。村里将果山增加的利润,一方面用于果山的扩大再生产,搞果园喷灌设施,开环山公路,购买拖拉机等生产设备;另一方面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健全服务体系,投资修建水坝、水渠,购买灌溉机具,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推广增产措施,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❷社会效益互补,在生产经营上,全村劳力实行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从山上、田里农事季节错开的实际出发,农忙劳力集中下田,农闲则上山种果管果。同时,从种果经济效益较高和确保全村农民共同富裕出发, 每户至少安排1个劳力上山,并优先安排超支欠款户、困难户、复退军人和多劳力户上山;
❸生态效益互补, 荒山种果保持了水土,保护了农田,还优化、美化了生态环境。果山上办起了养猪场,每年养猪300多头,通过果牧结合,既就近解决了果树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还为市场提供了副食品。这个人口仅千把人的小山村,1991年村集体纯收入就达300多万元, 农民收入当时就上了千元。
所谓观音坑多元化立体开发模式, 指的是位于延平区(原南平市)西芹镇西芹村的一条长2.5公里,方园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沟——观音坑的立体开发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实行科学布局,立体种养,全方位开发,少投入取得高效益。具体说,
❶在山垄顶植树造林。在70年代造林33.3公顷的基础上,又在荒山疏林地集体营造杉木33.3公顷, 现有木材蓄积量5101立方米,每年通过择、间伐可增产值5.2万元;
❷垄腰种果树。利用狭长山沟形成的湿润小气候,在垄腰缓坡地连片种植雪柑、芦柑、欧柑、蜜桔、福桔、葡萄等果树13.3公顷,果园套种瓜、菜、绿肥,年可创产值20多万元;
❸垄底养鱼鸭。将垄底的2.7公顷低产冷烂田改建为鱼塘,并在鱼塘边建造禽舍,年可创产值70多万元;
❹垄口建栏养猪。垄口不仅种菜、种粮, 还兴建600多平方米的猪舍, 年可出栏生猪1200多头,既为城市提供了副食品, 又为果树提供了优质有机肥。
2. 漳浦县“农业中心”山海综合开发模式。1983年9月,中共漳浦县委、漳浦县人民政府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全县近百万亩宜林宜果荒山及1.33万公顷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资源实际出发,参照工业企业群体的做法, 成立了为农民开发山海资源提供系列服务的“花果中心”。由“花果中心”统一规划,并组织开发公司承包开垦,而后折价交给农民承包经营。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全县许多乡村干部、群众纷纷到“花果中心”挂钩,要求“花果中心”帮助搞好规划和开山种果。在“花果中心”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漳浦县又相继成立了水产、糖业、林业、畜牧等开发中心,把广大农民吸收到“中心”周围,掀起了山海资源开发的热潮。
各“中心”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科研、推广相结合,在山海资源开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❶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山、海、田资源。上述五个“中心”成立后,组织了多学科的科技人员对山、海、田和畜牧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估,并制订了生产发展规划。如“花果中心”通过科学论证,首先对海拔3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进行开发,并从山地土质的具体实际出发,分别栽种了荔枝和杨梅、橄榄等杂果;“水产中心”对县里的古雷、旧镇、佛昙三个海湾进行了资源情况普查, 并进行了发展滩涂养殖的统一规划,从而在海湾内建成了霞美牡蛎、前亭对虾、竹屿泥蚶、六敖紫菜、古雷海带及扇贝等一批拳头商品生产基地;
❷进行技术指导、承包。各“农业中心”采取多种形式为生产者提供种养技术服务,并做好推广工作。着重抓两项工作:一是办好技术培训班;二是进行技术咨询和承包;
❸帮助解决资金和生产资料供应困难。由“中心”向银行申请贷款,再以多种形式落实到户。如“花果中心”采取统一贷款、统一支付垦工和苗木费用,并把这项开支列入承包合同,规定在果树开始收益后(一般5年)由承包专业户偿还,3年还清。“水产中心”则直接向专业户投资,其中建设投资5年收回,生产周转金当年还清。同时各“中心”还根据农、林、牧、渔不同需要,组织大批的化肥、农药、水泥、钢材、柴油等物资供应;
❹建立科研、种苗基地。各“农业中心”建立了科研、种苗基地,如“花果中心”建立了园艺场和苗圃,“水产中心”与水产部门共同建立了对虾、扇贝、牡蛎等水产试验场,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同时,各“中心”还从省内外调进大量适应本地种养殖的优质种苗供应种养专业户;
❺提供产品加工、保鲜、销售等产后服务。各“中心”与承包农户确立了一种合同服务关系,“中心”还建成了冷冻厂,并有专门车队,协助农户解决保鲜、运输困难,当产品上市时,“中心”派出车辆,收购产品,协助销售。
在各“中心”的积极推动下,漳浦县山海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成效。到1995年,全县水果产量达24.10万吨,居全省首位;畜产品产量3.70万吨,居全省第4位;水产品产量13.23万吨,居全省第9位,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54万公顷,产量9.49万吨,均居全省首位。
3.南靖县“四轮齐驱”山地开发模式。1985年春开始,中共南靖县委、南靖县人民政府从该县地处丘陵山区,全县有1.33万公顷宜果山地、土壤肥沃、坡度小的实际出发,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户种百株果”活动,进而又发展为“四个一”活动,即:县办国有果场一万亩,乡办集体果场一千亩,村办集体果园一百亩,户均种果一百株。与此同时,还提出林业在5年里实现“四个二”,即荒山造林二十万亩,封山育林二十万亩,次生林改造二十万亩,中幼林每年抚育二十万亩,从而在全县掀起了一个县、乡、村、户四轮齐驱动,果、林、竹一起上的开发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效。至1988年,开发山地的“四个一”和“四个二”计划已基本实现:全县3年中新种水果0.76万公顷,水果总面积达1.07万公顷,其中县办果场746.7公顷,乡镇办果场420公顷,村办果园0.11万公顷,平均户种果131株;全县造林1.54万公顷,抚育中幼林3.13万公顷,次生林改造0.27万公顷,封山育林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2.8%,绿化程度达72.85%。到1995年,这个人口仅33万、居全省第40位的农业小县,全县水果产量达18.22万吨,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均居全省前列。
在山地开发过程中,南靖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搞好规划、指导和生产服务。县里成立了“户种百株果”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工作。组织农业科研单位深入乡、村协助搞好规划,根据海拔、气候、水利、土壤等条件,把全县分为三个果树适宜区,海拔500—800米为低山杂果区,海拔100—500米为丘陵柑桔区,海拔100米以下为平岗香蕉、龙眼、荔枝、柑桔区;还帮助各村逐个确定山头种植的种类,做到分类指导,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竹则竹,合理开发。同时,做好资金、种苗、农用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工作。县里每年财政拨出款项,贴息贷款扶持开发山地资源种果;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农业技术部门,分别到各乡镇巡回讲课,并拨款聘请多名农民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还及时组织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满足农民开发山地资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