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其特点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其特点 (二)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其特点1.农转非人口不断增加。1990年以来,全省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年平均超过10万人,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转非人口中除约1/5为升学的学生以及一部分随转家属外,大部分为劳动力人口以各种方式转为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 表2-1-15 乡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情况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乡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但在乡村劳动力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与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的数百万剩余劳动力相比也远远不够。此外,近年来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呈缩减的态势,表明转移的难度有所加大。 3.乡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从90年代前7年的情况来看,在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乡村劳动力中,约有38%转向第二产业,62%转向第三产业,按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划分,转移的行业方向依次为工业、其他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业、教育和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移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转向工业及交通运输业、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的人数和比重呈下降趋势,转向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的人数和比重则呈上升趋势,详见表2-1-16。 表2-1-16 乡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的转移状况
1999年与1990年相比较,全省乡村劳动力转向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数量减少了1/3,转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数量减少了近一半,占转移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也明显的下降,其中尤其是转向工业的人数减少幅度最大,从22.5万人减至14.4万人,所占比重亦由近30%降至18.2%;转向建筑业的劳动力数量增长最快,其所占比重也由1990年的后列跃居前列;转向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劳动力的增长也较为显著,所占比重合计已达全部劳动力转移量的1/3以上。总体而言,由于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吸纳,就业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乡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向较偏重于就业门路相对更广泛和更灵活一些的第三产业。 4.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形式。乡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转移的形式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四种形式: (1)专业型转移。一种形式是离土不离乡,脱离种植业就地或就近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这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途径以乡镇企业为主。由于从事专业性的非农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或经济基础,因此,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形式多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地理位置较好的乡村地区。另一种形式是离土离乡,转移到外地(主要是城镇地区)长期从事非农行业,这是邻近城镇的乡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重要形式。远离城镇的乡村劳动力则以打工或拾遗补缺类经营服务就业于城镇地区,但这种就业形式多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手艺或特长),就云南省目前情况而言还不是一种普遍的转移形式。 (2)兼业型转移。一种形式是不离土不离乡,劳动力在仍然耕种土地的同时将剩余劳动时间用于从事非农产业,这种形式是在人们缺乏稳定的非农就业条件和经济收入的情况下所作出的选择,适应了乡村非农产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和城镇地区对乡镇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的客观实际,因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劳动力转移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离乡不离土,农忙时回乡种田,农闲时外出做工,这是一种外向型的季节性转移形式,这种形式转移的农民大都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来自于较贫困的地区,二是家庭中劳动力较为缺乏,由于不能脱离土地及种植业,这种转移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一旦就业条件发生变化,这部分劳动力中的许多人就会返回乡村,重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 (一)乡村劳动力的剩余量及其变化 五、农村计划生育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