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经营方式有所创新
由过去小规模自给、半自给性经营,发展为适度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到1995年底,苏南和沿江地区,劳均经营1公顷以上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已达86.67千公顷,比1990年的22.67千公顷增长2.8倍,其中,锡山、张家港、昆山等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占责任田面积70%左右,有10个村实行了口粮商品化。从事规模经营的务农劳力,劳均产粮在20吨左右,粮食商品率达到93%,分别比1990年提高25%和10%;规模化的多种经营占整个多种经营的50%,产值达到75%以上,其中龙头企业产值占有较大比重。一批较具规模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开始在该地区逐步涌现。
同时,作为农业现代化支撑体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投入体系也有了较大改变。到1995年,苏南和沿江地区,“旱涝保收”农田已占到70%,比1990年提高20%,其中“高产、稳产”农田已达到100千公顷,比1990年增加80千公顷。常熟、江阴等地,乡乡都有千亩以上高标准农田;以工补农建农基金、防洪保安资金、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农业技术改进费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亩均拥有农业投入(1990年不变价)已达600元左右,比1990年增加25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