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水路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水路建设

(三)水路建设

福建背山面海,港澳萦环,岛屿错落。海岸线北起福鼎沙埕之南山关,南延诏安湾口之西端,直线长度535公里,曲线长达3 324公里,沿海岛屿达1 400多个。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成众多的优良港湾,其中可供5万—10万吨轮船通航的港湾有沙埕湾、三都湾、罗源湾、湄州湾、厦门港、东山湾等6处。沿海港湾航道的潮汐主要有半日分潮和日分潮两类,浮头湾以北属正规日潮区,以南属不正规半日潮区。
全省境内从西北山地到东南沿海,沿地势形成29个水系,大小河流663条,总长12351公里,通航里程3888公里,流域面积112842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0.11公里河流,基本上县县有河流。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是省内最大的河流。
福建的河流多发源于高山,穿越丘陵经平原入海。山区性河流多,水流湍急,坡陡弯急,明滩暗礁触目皆是。仅闽江就有大小滩险824处, 其中水口至南平一段,就有大滩36个,比较险恶的有18处,俗谓“上游十八滩,滩滩鬼门关”。而天然河流航道,由于流量、泥沙随着季节的变化, 时有使航运处于不利的状态, 因此,必须对天然河流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才能满足航运的需要。
历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能运用“截弯取直”、“塞支强干”、“束狭河床”、“疏浚河道”、“渠化航道”等方法对河流进行整治。晋朝晋安太守严高疏浚福州城外东西二湖,唐垂洪三年漳州刺史陈元光开拓九龙江,唐开元末年晋江县令赵颐正凿晋江通舟至城下, 宋天圣年间太守刘滋开凿建溪暗淡滩, 南宋汀漩知事整治汀江河道,元至正二十二年陈友定凿沙溪九龙滩,直至近代闽江干流古山洲编篱工程、台马段抛坝工程等,虽是进行零星的整治, 但这些工程在选用的材料及治理的方法上, 都有很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航道事业同其他经济事业一样,得到迅速发展。从1949—1959年,国家投资363万元,先后治理了闽江干流,建溪、尤溪、富屯溪、金溪、大田溪、白莲溪、大樟溪、崇溪,九龙江的北溪和西溪,晋江的东西溪,汀江的黄潭河等主要河段,以及局部治理了重点碍航滩险。通过抛坝、炸礁、疏浚等方法,达到提高和改善通航条件。随着航道的整治,通航里程迅速增长,至1961年,内河通航里程发展到5141公里,其中通轮里程达1000公里,分别比1950年增长1600公里和440公里。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福建航道加快了建设步伐。特别是“七五”期间,重点建设港湾航道和内河航道145公里,5年完成航道建设投资7829万元,比“六五”期间翻了一番,相当于建国以来总投资的60%,是航道建设发展最快的阶段。其间,完成了闽江通海航道一期整治工程,闽江下游50公里通海航道达到乘潮通航万吨级海轮,搞活了马尾港。同时,加强了对上游沙溪口航道和富屯溪航道的整治,对碍航闸坝复航工程进行了重点改建,建设了富屯溪千岭船闸和洋口船闸,改善了内河通航条件,提高了通航能力。至1995年, 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4000多公里, 其中通轮里程1500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海运迅速发展,通海航道的整治,提到重要位置。马尾港通海航道突破通5000吨海轮的历史记录,达到通万吨级,后又增至通2万吨级海轮的新记录;泉州后渚港通海航道,也从通3000吨级增至通万吨级。同时,在全省河流综合开发中,河道整治进入了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兼顾了航运的开发,在闽江中上游,开始了梯级渠化河道的建设。
福建海岸曲折多弯。港口的大规模建设始于70年代。1974年,福州马尾万吨级深水码头的建成,使福建港口基础设施日趋发达。80年代,福建港口建设进入高潮。厦门东渡港区第一期4个万吨级泊位交付使用,和平客运码头的扩建,台江鳌峰洲千吨级码头的投产,秀屿3000吨级码头的建成,以及福州松门港区的竣工,港口的吞吐量也随之激增。1990年全省沿海货物吞吐量达1496万吨, 比1979年增加1.68倍。
“八五”期间,港口建设30个泊位,其中深水泊位13个, 总投资14亿元。至1995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拥有2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41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22个,吞吐能力达2500万吨。全省港口的集疏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海岛交通也明显改观。

☚ (二)铁路建设   (四)民航建设 ☛
000083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