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民间舞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民间舞蹈

(三)民间舞蹈

安徽民间舞蹈源远流长,花团锦簇。高跷、旱船、独杆轿、跷杆、肘歌、龙舞、花梆争奇斗艳。尤以花鼓灯、凤阳花鼓、傩舞最具特色,影响面广。
1.花鼓灯。花鼓灯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相传由明代“玩红灯”发展而来。其主要伴奏乐器称为“花鼓”,故名花鼓灯。流行于怀远、凤台、颖上、蚌埠、淮南及阜阳、淮北等地。花鼓灯演员分为两类:男演员叫“鼓架子”,女演员叫“兰花”。“鼓架子”粗犷健美,“兰花”妩媚传神。舞蹈既有两三个人的“小场”,也有人数众多的“大场”。每逢喜庆或农闲,淮河儿女便自发地聚集于田间、地头敲锣打鼓,追逐起舞。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获得新生。50年代,花鼓灯应邀晋京在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60年代,花鼓灯舞剧《摸花轿》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70年代,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80年代以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创作了花鼓灯代表作品《欢腾的鼓乡》。1989年,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和建国40周年庆典中多次作压轴演出,誉满京华。1992年,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欢腾的鼓乡》夺得大奖;1993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2.凤阳花鼓。流行于凤阳县。表演者一手拿鼓、一手拿两根鼓条击鼓起舞,故而称双条鼓。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凤阳花鼓多为流浪行艺、乞讨卖唱。一女身背花鼓边击边歌舞,一男打小锣和之。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形式逐渐消失,发展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表演者以女性为主,并以其翩翩的舞姿、多变的击鼓、优美的民间小调受到人民群众喜爱,成为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进入80年代,凤阳花鼓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文艺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其代表作品“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至今传唱不衰。
3.傩舞。是安徽民间历史最悠久的一种面具舞蹈。主要流行于池州地区。迄今已有2 000余年。
傩,本身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祭祀仪式。在祭祀活动中,巫师为娱神舞蹈即称为傩舞。傩舞情节简单,寓意深刻。面具是傩舞的特殊表现形式,造型夸张、诙谐;形象鲜明、突出。舞蹈动作随各种面具形象而设计,古朴有致。流传在安徽的代表作品有双人舞《打赤鸟》、单人舞《舞伞》等,内容以驱邪纳福、祈求丰收为主。
现在,在佛教圣地九华山周围一些地区,冬季腊月仍可看见傩舞,多为当地群众的自娱活动。

☚ (二)民间美术   四、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 ☛
000029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