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外文家、军事家。曾任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兼任外交部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编有《周恩来选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等。 幼名:大鸾 字:翔宇 号:飞飞、伍豪 笔名:恩来、飞、飞飞、少山、五、陈广、非非、冠生、孤竹野人、翔、翔宇 化名:大美、五五号、伍、伍豪、林庚汉、周少山、赵来、胡必成、冠、冠生、维思 西名:乔·耐特 别名:大鸾、羊羽、羊羽子、汪洋、周翔 尊称:周胡子、胡公、铁人、濂溪先生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积极投入五四爱国运动,发起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1924年,先后到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称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人。1924—1926年,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26年冬到上海参加党中央工作,随后任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书记。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江西南昌领导了八一起义。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年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敌人统治的上海在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建立党的情报、通讯、锄奸保卫工作,为坚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革命工作,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33年春,与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34年10月,参与领导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党的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当选为中央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他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与蒋介石谈判,坚持和平解决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在中国出现。抗日战争时期,任党中央代表、南方局书记,领导党的白区工作,在极其复杂危险的环境中进行统战工作,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坚持国共合作,反对分裂,广泛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努力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始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同年8月,与毛泽东一道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后,继续率领中共代表团在重庆和南京同美蒋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1946年11月,从南京回到延安。他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建国后,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这种主张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后来经济调整工作的迅速收效起了重要作用。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政策。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在国际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1955年4月率代表团去印尼万隆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团结反帝的旗帜,坚持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原则,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在党的五大以后,当选为历届中央委员。六大以后,当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七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当选为党的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他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口号。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周恩来同志在长征途中 | |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59年1月版 | 跟随周副主席十一年——革命斗争回忆录 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特辑 | 龙飞虎 | 解放军文艺社1960年4月版5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学习委 吊会编印1964年2月版259页 | 周恩来专辑 周恩来评传 周恩来评传 毛泽东与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访问记 | 中国问题研究中心 严静文 李天民 司马长风 斯 诺等著 宋莲 译 | (香港)自联出版社1971年版784页 (香港)波文书局1974年3月版407页 (台湾)阿尔泰出版社1976年版 (香港)南青艺社1976年2版241页 (香港)万源图书公司1976年8月再版 118页 | 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 | 魏国禄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6年12月版,农村读 物出版社1977年2月版120页 | 世界伟人周恩来——各国人士的记述与回忆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一编、续编) | | (香港)科博1976年印行 北京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1月一编 661页,1977年10月续编664页 | 周恩来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中心 | 新华社供稿 国务院办公室理论 组等著 | 辽宁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版60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版376页 | 怀念您啊敬爱的周总理 | | 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1月版 214页 | 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 我们永远怀念周总理 | | 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版439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2月版 204页 | 永恒的怀念——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 | 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2月版 322页 |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怀念您 | | 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2月版 581页 | 周总理的战斗一生水放光辉 | | 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2月版 246页 |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3辑) | | 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第1辑250页、 1977年2月第2辑402页、1977年6月 第3辑527页 | 人民的好总理(上、下) | |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版(上)782 页、(下)764页 |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2月版168 页 |
周恩来纪念集 | | (香港)七十年代月刊社编印1977年2月 版480页 | 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 国务院办公室理论 组等 | 浙江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版305页 |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3集) |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版586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版295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第1集345 页,第2集367页,第3集381页 |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 中(1编、续编、续编2,续编3) | 国务院办公室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979年版 | 想念周恩来 | (美)斯诺 谢惠 思 | (香港)万源图书公司1977年2月增订版、 7月4版 | 回忆长征中的周恩来同志 光辉的榜样——纪念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文章选编 | 吴生开等口述 |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3月版92页 西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3月版 192页 | 敬爱的周总理 人民的好总理(3册) |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册320页、第 2册320页、第3册369页 |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学习敬爱的周总理 | | 新疆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3月版 497页 |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 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3月版 335页 | 大厌人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7年3月版77页 |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 人民文学编辑部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3月版687页 广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3月版 126页 |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永远怀念人民的好总理 | |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52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4月版 412页 | 光辉的榜样——纪念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 | 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4月版 199页 | 周思来的一生 | | (香港)新中国图书公司编辑出版1977年 4月版 | 周总理毕生为人民 人民代代不忘您 | | 广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6月版 474页 | 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学习周总理的革命精 神 | | 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版352页 |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 | 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77年6月版 539页 | 周总理的英名与山河共存 | 水利电力部政治部 宣传处编 | 水利电力出版社1977年6月版100页 | 周总理的故事 | 邵年豹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7年6月版217 页 |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光照千秋(周恩来逝世一周年纪念文集) 鞠躬尽瘁为人民——周总理革命实践片断 | | 人民体育出版社1977年6月版236页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77年6月版69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7月版149页、 1977年12月2版210页 | 周总理的故事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周 倜洪子城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7月版119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77年7月版149页 | 缅怀周总理对考古工作的亲切关怀 | 国家文物局理论组 编 | 文物出版社1977年8月版19页 | 周恩来同志伟大光辉战斗的一生(资料集) 永远怀念人民的好总理 | | 中山大学图书馆1977年8月版1235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出版1977年8月版 412页 |
周总理的故事 | 沈阳市文艺创作办 公室编 | 辽宁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139页 | 周总理和青年在一起 周恩来纪念画集 |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11月版204页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编印1977年11月版 315页 | 人民的好总理 峥嵘岁月——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纪念周恩来总理文物选编 周恩来颂 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 永恒的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 中 | 刘九洲 中国历史博物馆 时永福 胡 华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版839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12月版141页 文物出版社1977年12月版245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年12月版165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12月版108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版935页 | 随卫敬爱的周副主席 | 廖其康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年2月版63页, 1979年12月2版70页 | 纪念周恩来总理 伟大的公仆 巨星光辉耀千秋——纪念周总理诞辰八十周年 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 永恒的纪念——周总理的文物 |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 刘士侈 黄同甫 罗瑞卿等 钟 庆 | 文物出版社1978年7月版372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2版101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版642页 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版101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12月版84 页 | 人民的悼念 周总理的青少年时代 财贸战线纪念周总理文集 | 怀 恩 | 北京出版社1979年1月版216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版301页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年4月版131 页 | 在周副主席身边 周恩来与故乡 | 范金标 中共淮安县委《周 恩来与故乡》编 写组 | 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115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版124页, 1985年1月版177页 | 永恒的怀念 周总理与抗敌演剧队 | 中国戏剧家协会研 究室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版138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版209页 | 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苏区的故事 周副主席在长征途中 | 陶 茂 嘉 湘 黄 岭 |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91页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136页 | 周总理在山西 周总理童年的故事 周总理的美德 周总理在河南 | 胡景芸 严振国 | 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60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100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89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122页 | 周总理和孩子们 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 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青年时期的生活与 斗争 | 解 婷 郎 樱 王镜如 王永祥 刘品青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5月版81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367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 周恩来与文艺(2册) |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 究所图书资料室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 伟大的历史功勋——周恩来解决西安事变的故 事 | 秦风岗编 |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61页 | 周恩来的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 | 胡 华 苏叔阳著 |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167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12月版246 页 | 周副主席在武汉 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里 周恩来和知识分子 青年周恩来的思想发展 周恩来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 梁立真 魏晓云 范若愚 李 蔚 王建初 宋一秀杨梅叶 |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173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54页 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188页 北京出版社1985年7月版163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112页 |
周恩来重庆统战纪事 怀念周恩来 | 阙孔壁 《怀念周恩来》编辑 组编 | 重庆出版社1985年12月版120页 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版598页 | 周恩来生平个大事记 周恩来传略 | 怀恩 方钜成 姜桂侬 |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522页 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86年9月版 217页 | 抗战时期周恩来统战思想和实践论文选 周恩来和统一战线 随周副主席长征 | 李世平等 魏国禄 | 重庆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864页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277页 西藏日报1960年8月28日—10月30 日,红旗飘飘第11集第29页 | 邓小平副主席在周恩来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 | | 人民日报1976年1月16日,新华月报 1976年1期 | 敬爱的周总理在梅园新村 | 南京市博物馆 南 京市文管会 | 光明日报197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 1976年12月13日 | 敬爱的周总理战斗在重庆——纪念周恩来总理 逝世一周年 | 钱之光 | 光明日报1977年1月5日 | 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不可磨灭——周恩来 同志的光辉革命实践活动资料选刊 周恩来同志主编的《敬业》第六期 周总理青年时代在天津 追忆周总理病危时的两件事 | 周红兴等 新华社记者 首都医院部分医务 人员 | 解放日报1977年1月7日 天津日报1977年1月7日 解放日报1977年1月11日 光明日报1977年1月12日 | 光辉的业绩 杰出的贡献——忆周总理出席第 一次亚非会议 | 外交部理论学习组 | 光明日报1977年1月13日 | 怀念南昌起义中的周恩来同志 |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 馆党支部 | 光明日报1977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1977年1月15日 | 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 彭绍辉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2日,解放军报 1978年2月24日 | 燕山寻踪——周总理“五四”时期在京斗争生活 片断 | 石 英 | 北京日报1978年2月26日 | 党的三大作风的楷模——回忆周总理 | 罗瑞卿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 | 为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纪念周总理 诞辰八十周年 | 刘 昂 | 光明日报1978年3月2日 | 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永放光华的一生——为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八十周年而作 | | 解放军报1978年3月2日 | 回忆南开学校时代的周恩来同志 | 张鸿浩 | 天津日报1978年3月2日,五四运动回忆 录(下)第565页 | 横眉冷对英勇无畏——回忆周副主席同张国焘 的斗争 | 张 海 | 湖北日报1978年3月2日 | 巨星永放光芒——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八十周 年 | 夏 衍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2日,夏衍杂文随笔 集第712页 | “使军队一新其面目”——介绍周恩来同志在黄 埔军校出色的政治工作 | | 广州日报1978年3月3日 | 周总理是执行毛主席建军路线的光辉典范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参谋部理论组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3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 | 周总理战斗在武汉——学习敬爱的周总理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武汉的革命实践 | 武汉大学历史系中 国近百年史研究 室等 | 长江日报1978年3月3日 | 光辉的榜样——回忆周副主席在保安的战斗生 活 | 李 中 | 安徽日报1978年3月4日 |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回忆周总理同第三世 界的深情厚谊 | 外交部理论组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4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 |
尽洒碧血染丹花(一九一九年九月到一九二○ 年十月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 | 林秉贤等 | 天津日报1978年3月4日 | 巍峨三峡树丰碑——缅怀周总理对长江治理的 关怀 | 长江流城规划办公 室政治部 | 湖北日报1978年3月4日 | 黄河万古流 砥柱镌英名——追思敬爱的周总 理对治黄事业的关怀 |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 利委员会 | 光明日报1978年3月4日 | 周总理——我军领率机关的伟大建设者 回忆周副主席在西安办事处 回忆周总理二三事 怀念 | 总参谋部理论组 高风来 茅以升 胡乔木 | 解放军报1978年3月4日 安徽日报1978年3月4日 文汇报1978年3月4日 人民日报1978年3月4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诗刊1978年3期 | 鞠躬尽瘁 砥柱中流——回忆周总理在文化大 革命中的片断 | 徐向前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5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红旗1978年3期 | 东征中的周恩来同志 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 | 胡 华 | 南方日报1978年3月5日 解放日报1978年3月5日,解放军报 1978年8月16日 | 长江万古流 丰碑立心头——记周总理抗日战 争时期在武汉的伟大革命实践 | 武汉大学政治部 | 湖北日报1978年3月5日 | 伟大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前后的周恩来同志 | 新华社记者调查整 理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5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 | 叱咤风云的青年时代——《周恩来同志青年时 代在天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巡礼 | 本报通讯员等 | 天津日报1978年3月5日 | 学习周恩来同志在五四运动中的革命精神 “看我公樽俎折强权”——忆周总理在日内瓦 教诲铭心头 恩情重如山——纪念敬爱的周总 理八十诞辰 | 石仲泉 廖承志 | 北京日报1978年3月6日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0日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1日 | 历史的记录 革命的精神——周恩来同志青年 时代狱中读讲马列主义 | 李纪文 | 天津日报1978年3月11日 | 浦江红旗举 英名震环宇——回忆敬爱的周总 理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前后的一些情况 | 李 强 | 光明日报1978年3月12日 | 艰险的征程 不朽的业绩——回忆敬爱的周恩 来同志在西安、武汉、重庆、南京战斗的片断 |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 代表团、南方局 部分工作人员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3日 | 周总理在西柏坡的日日夜夜 周总理与抗敌演剧队 | 吕 复徐桑楚 | 河北日报1978年3月13日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5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 | 周恩来同志和《天津学生联合报》 “为了中华之崛起”——缅怀敬爱的周总理青少 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革命实践 | 胡 华 | 天津日报1978年3月15日 北京日报1978年3月15日 | 回忆周总理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关怀和重视 | 周培源 | 光明日报1978年3月16日,新华月报 1978年4期 | “功德长留天地”——记周总理对二十四史整理 出版工作的关怀 | 包遵信 | 光明日报1978年3月16日,新华月报 1978年4期 | 实践和捍卫毛主席统一战线思想的光辉典 范——纪念敬爱的周总理诞辰八十周年 | 中央统战部理论组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新华月报 1978年3期 | 周总理——我的引路人 访亲问友十万里——回忆周总理十四国之行 | 朱学范 | 人民日报1978年3月17日 光明日报1978年3月23日,解放日报 1978年3月23日 | 周总理是执行无产阶级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 | 民族工作展览筹备 组 | 光明日报1978年4月3日,新华月报 1978年4期 | 周总理少年时代住过的地方 周总理关怀台湾人民的解放事业 | 洪汛涛 徐萌山 | 文汇报1978年4月9日 光明日报1978年4月10日 新华月报 1978年4期 |
在暴风雨中冲锋向前——周恩来同志在五四运 动期间的故事片断 | | 解放军报1978年5月4日 | 难忘的记忆 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忠实执行者——周恩来同志 | 土冶秋 军事科学院理论组 | 人民日报1978年7月30日 解放军报1978年7月30日,新华月报 1978年8期 | 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介绍周恩来同志旅欧期 间的建团活动 | | 中国青年报1979年1月4日 | 险夷不变应尝胆 胆义争担敢息肩——周恩来 同志青年时代在天津的革命活动 |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 代在天津革命活 动纪念馆等 | 天津日报1979年1月6—7日 | 少年周恩来的成长——纪念周恩来同志逝世三 周年 | 胡 华 | 文汇报1979年1月7日 | 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 薄一波 | 人民日报1979年1月8日,新华月报 1979年1期 | 伟大的飞跃——论周恩来同志从革命民主主义 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 石仲泉 | 北京日报1979年1月8日 | 回忆周总理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周恩来同志指挥我们战斗——上海工人第三次 武装起义片断 | 蒋本良 黄逸峰 | 人民日报1979年1月8日 文汇报1979年1月8日 | 大树参天护英华——回忆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总 理对老干部的关怀 | 傅崇碧 | 解放日报1979年1月8日 | 武夷青松——周总理在闽西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同志反对文艺界极“左”思潮的一场斗 争——电影界著名人士回忆六十年代“新侨 会议”的前前后后 | 蒋伯英 | 福建日报1979年1月8日 解放日报1979年1月10日 | 周总理与画家徐悲鸿 怀念周总理 永远的怀念——怀念周总理诞辰八十一周年 革命历史的见证——新征集到的周恩来同志青 年时代的文物资料 | 黄远林 周谷城 史 良 李爱华等 | 工人日报1979年1月18日 光明日报1979年3月3日 光明日报1979年3月4日 天津日报1979年3月4日 | 肝胆照人 为人师表——孙铭九先生回忆“西 安事变”和周总理 | 施宣圆 田玲翠 | 人民日报1979年3月6日 | 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苏区二三事 旅欧时期的周恩来同志 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引路人——纪念敬爱的周 恩来同志诞辰八十一周年 | 欧阳毅 怀 恩 国家地震局 | 解放军报1979年3月6日 四川日报1979年3月6-7日 人民日报1979年3月7日 新华月报 1979年3期 | 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 峥嵘岁月展英才——忆周恩来同志领导第二次 东征片断 | 陆定一 王逸常 | 光明日报1979年3月8日 长江日报1979年3月8日 | 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组织者领导者——缅怀周 总理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关怀和对科技工 作者的教海 | 钱三强 | 人民日报1979年3月10日 | 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记周恩来同志抗战时 期在武汉 | 欣 飞 | 长江日报1979年3月11日 | 光辉的榜样——学习周恩来同志 历尽艰险运筹帷幄——周恩来副主席转战陕北 的故事 | 王任重 榆林地区编写组 | 人民日报1979年3月17日 陕西日报1979年3月22日 | 永远难忘的怀念 | 习仲勋 | 人民日报1979年4月8日,新华月报 1979年4期,中国青年1979年4期 | 追忆周总理对叶挺将军的关怀 五四时期周恩来同志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 判 | 陆 诒 王关兴 | 解放日报1979年4月8日 解放日报1979年4月23日 | 周恩来同志和新文化运动 | 魏宏运 | 光明日报1979年4月24日 |
周恩来同志在五四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的片断 | 赵耀民 林秉贤整 理 | 天津日报1979年5月1日 | 青年翔宇与北京——五四前后周恩来同志二三 事 | 石 英 | 北京日报1979年5月3日 | 反帝反封建的青年先锋——记周恩来同志“五 四”时期在天津的革命活动 | 王庆民 虞锡珪 | 人民日报1979年5月5日 | 周总理与邹韬奋的亲密友谊 功著南天铁流千里(周恩来同志在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军队政治工作的活动) | 刘景华 萧裕声 吴启炎 | 光明日报1979年7月24日 解放军报1980年1月8日 | 周恩来同志一九四六年四次来上海 | 夏顺奎 | 解放日报1980年1月8-9日,上海文史 资料选辑第6辑第1页 | 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战士——学习周恩来同志在 旅欧期间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述 | 林代昭 | 文汇报1980年1月8日 | 永远怀念周总理 | 吕正操 | 人民日报1980年1月8日,新华月报 1980年1期 | 周恩来同志与红四军 难忘的一九二八——缅怀周恩来同志在津活 动 | 少 群辑述 李 夫等 | 人民日报1980年1月16日 天津日报1980年3月5日 | 战时政治工作的伟大建树——回忆周恩来同志 领导第一次东征 | 王逸常口述 李凝 厚整理 | 长江日报1980年3月5日 |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呕心沥血——怀念敬爱的 周总理 | 程思远 | 文汇报1980年3月6日 | 旅欧期间周恩来同志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和恩来同志一起办报——“五四”前夕访潘述庵 先生 | 孔繁丰 | 天津日报1980年3月24日 北京晚报1980年5月3日 | 周恩来同志和我父亲 周恩来和“觉悟社” “周总理最了解我父亲”——访张治中先生的长 女张素我 | 韩小侠 白 言 黄民瑄 | 北京晚报1980年6月10日 中国青年报1980年6月14日 北京晚报1980年9月6日 | 周恩来同志挽救大革命失败的战略构想——谈 《周恩来选集·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 | 苏东海 | 光明日报1981年1月6日 | 周恩来军事活动年谱初稿(1924—1949) | 张廷贵 潘石英 | 解放军报1981年1月7日,党史资科丛刊 1981年4期 | 第四次反“围剿”的英明指挥——周恩来 | 叶志如 | 光明日报1981年6月14日,新华月报 1991年8期 |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 李义彬 | 人民日报1981年9月7日,新华月报 1981年9期 | 珍贵的友谊——记周恩来同志与陶行知先生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同志在潮汕 实事求是的典范——周总理指挥调查沉船“跃 进号”的前前后后 | 鲍义来 陈历明 陈其明 | 安徽日报1981年10月17日 羊城晚报1982年1月6日 人民日报1982年1月7日 | 针锋相对的斗争——忆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参 加和平谈判 | 郑绍文 | 长江日报1982年1月8日 | 老科学家心中的暖流——华罗庚谈周总理对知 识分子的亲切关怀 | 孟东明 吴新民 | 工人日报1982年1月8日 | 难忘的会见——记周恩来和文幼章在重庆的首 次会面 | 朱 徽等 | 重庆日报1982年1月10日 | 迫记恩来同志与代英 | 沈葆英 | 人民日报1982年1月22日,新华文摘 1982年3期 | 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是谁? 周总理与党外人士交朋友二三事 回忆抗战时期周恩来同志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 关怀 | 静 笑 传文心 谢立惠 | 羊城晚报1982年1月27日 新华日报1982年4月7日 光明日报1982年5月2日 |
山城的光辉使者——记周恩来同志在国统区传 播《讲话》所做的巨大贡献 | 王大明 | 重庆日报1982年5月13日 | 会馆飘舞犁头旗——周恩来同志在兴宁的革命 活动片断 | 陈子贤等 | 南方日报1982年6月27日 | 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为纪念 建党六十一周年而作 | 邓颖超 | 人民日报1982年6月30日 | 往事(回忆周恩来同志) 我的人生之师 | 金山遗作 (日)冈崎嘉平太著 王维之节译 | 人民日报1982年7月12日 人民日报1982年9月26日 | 想起了周总理在邢台地震灾区 周恩来同志在大革命时期创建军队政治工作 周恩来同志和知识分子 周恩来共产主义思想形成初探 | 珍 文 杨绍练等 李 蔚 魏宏运 | 青海日报1982年12月16日 羊城晚报1983年1月5日 光明日报1983年1月8日 光明日报1983年4月20日,南开史学 1980年1期 | 回忆周总理在贵阳的日子 党与知识分子团结合作的象征——记周恩来与 郭沫若的交往和友谊 | 萧 明 李 蔚 | 贵州日报1984年1月7日 光明日报1984年3月5日 | 长夜中的火炬——周恩来同志抗战初期来到天 目山 | 吴行恭 | 团结报1984年6月30日 | 辉映东江——周恩来同志在潮汕革命活动学术 讨论会综述 | 山史闻 | 羊城晚报1984年12月19日 | 周恩来在党史上写的几个第一 致力统一战线工作的光辉楷模 邢台地震的日日夜夜——记周恩来总理对我国 地震科学事业的关怀 | 刘泽洪辑 黄鼎臣 勤 之 | 长江日报1985年1月6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1月8日 科学报1985年1月27日 | 周总理和起义将领刘文辉 “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个模范”——读《周 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 李万凌 童小鹏 | 团结报1985年3月30日 光明日报1985年4月24日 | 周恩来与《岭东民国日报》 赤胆忠心卫中华——周恩来在武汉失陷前的活 动片断 | 陈汉初 李金元 | 汕头日报1985年7月1日 中国青年报1985年9月3日 | 周恩来在抗战初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所 起的重要作用 | 牟敏昌 | 四川日报1985年9月5日 | 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 往事的回忆——怀念周恩来同志 在最后的日子里——记病重住院期间的周恩 来 | 夏 衍 朱端绶 高文谦 | 人民日报1985年12月17日 人民日报1985年12月22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12月24日 | 周恩来与吴耀宗 | | 上海政协报1985年12月27日 | 周恩来传(1—10) | 许芥昱著 张北生 译 | *明报月刊1973年3-12期 | 周恩来夫妇的早年活动 悼念周恩来二三事 悼念周恩来先生 周总理青年时期在天津的革命活动片断 “黑暗是暂时的 光明一定会来到!”——回忆 周恩来同志领导《新华日报》进行的斗争 | 文 荪 方 丹 (日)村上兵卫 天津历史研究所 戈宝权 | *明报月刊1976年2期 *明报月刊1976年2期 *明报月刊1976年2期 天津师院学报1977年1期 革命文物1977年1期,红旗飘飘第17集 第39页 | 大公无私 力挽狂澜——记敬爱的周总理在和 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片断 | 党 军 | 陕西师大学报1977年1期 |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周总理在国统区 的斗争 | 许涤新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1期,永怀集第 22页 | 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大革命风暴中的周总理 | 中共党史系党史教 研室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1期 | 敬爱的周总理光辉战斗的一生 | 徐首军 | 哈尔滨师院学报1977年1期 |
敬爱的周总理在古城西安 |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纪念馆 | 西北大学学报1977年1期 | 伟大的战士 火热的斗争——回忆周恩来总理 在西安事变到抗战胜利期间国共斗争几次重 大事件中的光辉事迹 | 颜太龙 | 历史研究1977年1期 | 深情忆念周伯伯 深切的怀念 难忘的教诲——敬爱的周总理在 重庆、南京和国民党谈判斗争的片断回忆 周总理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 | 朱 敏 陈 方 昆明部队军政干校 等 | 北京帅范大学学报1977年1期 思想战线1977年1期 思想战线1977年1期 | 建造在我们心坎上的巍峨丰碑——敬爱的周总 理战斗在山城的片断回忆 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缅怀敬爱 的周恩来总理 | 陈红藻 校图书馆等 | 四川大学学报1977年1期 四川大学学报1977年1期 | 周总理为维护祖国领土西藏而斗争的二三事 周恩来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 周总理的光辉业绩永垂青史 | 李秉铨 丁江海等 马列主义教研室等 |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年1期 历史研究1977年1期 郑州大学学报1977年1期 | 敬爱的周总理对考古文物工作的关怀——纪念 周总理逝世一周年 | 夏鼐 | 考古1977年1期 |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的周恩来同志——纪 念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五十周年 | 天津造纸厂等联合 写作组 | 天津师院学报1977年2期 | 永放光辉的历史功绩——敬爱的周总理在“八 一”南昌起义中 周恩来与邓颖超 | 李之勋 周 坦 | 江西大学学报1977年2期 *明报月刊1977年2期 | 会见周恩来 | 安德烈.马尔劳著 古熊译 | *明报月刊1977年2期 | 周总理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南昌起义和周恩来同志 敬爱的周总理与“八一”南昌起义 | 朱 怿等 郑 理 金婉芬等 | 江苏师院学报1977年3-4期 革命文物1977年4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4期 | 武装起义的火炬——忆周恩来同志领导上海工 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二三事 | 上海商务印刷厂工 会 | 上海少年1977年4期 | 周总理与诗歌 回忆旅欧期间的周恩来同志 | 周红兴等 何长工 | 诗刊1977年4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7年6期,五四运动回忆 录(下)第909页 | 周总理与“孩子剧团” 敬爱的周总理与文艺革命(上、下) 为中华腾飞世界时——纪念周恩来总理八十诞 辰 | 许翰如 陆建华 胡 华 | 人民戏剧1977年6期 江苏文艺1977年3卷6-7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创刊号 | 怀念周总理 闪光的足迹 亲切的关怀——敬爱的周总理九 次来山西的革命活动简介 | 彭绍辉 晋青文 | 湘江文艺1978年1期 山西青年1978年1期 | 忆周总理和新音乐运动的二三事 周恩来总理旅欧时期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同志旅欧期间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同志在长沙大火中 回忆周恩来同志——《中国交响乐》第一乐章的 一些片断 | 李凌 胡 华 廖永武 吴获舟 何其芳遗作 | 人民音乐1978年1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1期 天津师院学报1978年1期 战地增刊1978年1期 文学评论1978年1期 | 周恩来为同志少年时代在沈阳 黄浦江畔风雷吼——敬爱的周总理领导上海工 人武装起义片断 | 陆 钟 胡 安 | 辽宁大学学报1978年1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1期 | 周恩来同志的中学时代(上、下) |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 代在津革命活动 纪念馆 | 天津师范学报1978年1-2期 |
噙泪忆教诲深深怀念周总理 为中华崛起 为共产花开——缅怀周恩来总理 青少年时代的革命实践(1917—1924) | 于 伶 胡 华 | 人民戏剧1978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2期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 周总理对老舍的关怀和教诲 周恩来同志在“五四”时期的革命活动(上、下 周恩来同志与《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五四”新剧运动的先声——周恩来同志青年时 代的新剧活动 | 林代昭 廖永武 胡絮青 王永祥 刘品青 廖永武 周红兴等 | 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 革命文物1978年2期 人民戏剧1978年2期,作家的怀念第1页 天津师院学报1978年2—3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3期 人民戏剧1978年3期 | 立志救国勤奋读书——记周恩来同志的中学时 代 | 天津市南开中学理 论组 | 人民教育1978年4—5期 | 中国戏剧史上的光辉一页——周恩来同志中学 时代的新剧活动 | 焦尚志 |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4—5期 | 周总理是全面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光 辉典范 | 王 伟等 | 破与立1978年5期 | 因为他说真理 | (英)韩素音著 辛 华译 | 世界文学1979年1期 | 周恩来同志与南京《新华日报》 永恒的怀念——献给敬爱的周总理 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的生 活片断 | 李 廉等 李坚真 王庆民 | 新闻研究资料1979年1辑 红旗1979年1期 新体育1979年1期 | 周恩来同志与南开《校风》 一代完人 誉满天下——学习周总理的崇高品 德 | 廖永武 蔡北华 | 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1期 社会科学(上海)1979年1期 | 周恩来同志少年在沈阳读书生活 周恩来同志在旅法期间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 些情况 | 冯温玉 沈庆林 | 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1期,党史研究资料 第1集第279页 | 回忆周恩来总理 | (荷兰)尤里斯·伊 文思著 辛 华 译 | 世界文学1979年1期 | 中国革命戏剧的伟大先驱——周恩来同志青年 时代的戏剧活动 | 廖永武等 | 戏剧艺术论丛1979年1辑 | 周恩来同志在上海革命活动片断及其它 同侪争疾走 君独著先鞭——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在广东的军事活动 | 张纪恩 梁 山等 | 党史资料丛刊1979年1辑 学术研究1979年1期 | 周恩来同志“五四”前的科学和民主思想 周恩来同志“五四”时期革命活动纪要 周恩来与淮安 周恩来同志抗战初期在武汉 | 刘健清 魏宏运 张人权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旧址纪念馆 | 历史教学1979年1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1期 淮阴师专学报1979年1-2期 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2期 | 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革命活动年表 (1898-1924) | 王永样 刘品青 | 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2期 | 周恩来同志的早期思想 周恩来同志从“五四”到旅欧期间的思想发展 周恩来同志“五四”前后的革命实践活动 四破铁围奇中奇——缅怀周恩来、朱德同志在 反第四次“围剿”中的光辉业绩 | 邵云瑞 胡 华等 林秉贤 周声柱温锐 | 文史哲1979年2期 哲学研究1979年2期 河北大学学报1979年2期 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2期 | 周恩来同志的早期思想 关于周恩来同志青年时期一些史实的考证 试论周恩来同志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贡献 回忆周总理对悲鸿的关怀和教导 周恩来同志与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话剧运动 | 王永祥等 董振修 李恩德 廖静文 焦尚志等 | 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3期 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3期 破与立1979年3期 文艺报1979年3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3期 |
周恩来同志在旅欧期间对国际问题的研究 周恩来同志领导的旅法华人反”共管”斗争 少年恩来在故乡 风华方茂发 岁月正峥嵘——记周恩来同志大 革命时期在广东的革命活动 | 张 象 王永祥 楚 宣等 绿 星 | 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3期 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3期 群众1979年3期 广州文艺1979年3期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在广州的 几件事 | 杨绍练等 | 学术研究1979年3期 | 试论周恩来同志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贡 献 | 李思德 | 破与立1979年3期 | 周恩来同志留日时写的入学志愿书和履历表 周恩来同志关怀柳亚子 周恩来同志早年东渡日本的目的——同蒋静同 志共学习 | 王信平 郑逸梅 丁乐飞 | 革命文物1979年4期 战地增刊1979年4期 湖南师院学报1979年4期 | 周恩来同志在白区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年表 不灭的光辉形象——周恩来同志在欧洲 我会见了周恩来 | 韩荣璋 邵云瑞 黄 钢 (美)卓别林撰 郑 再新译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5期 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5期 世界知识1979年5期 大众电影1979年8期 | 周恩来同志何时从法国回到广州 | 苏东海 | 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1辑,党史研究资料 第2集第174页 | 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同志曾兼任我军代理总参 谋长 | 王信平 | 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1辑 | 忆周总理 周恩来同志在东门圹——周恩来同志在东征军 时期的一些故事 | 藤山爱一郎 林农歌 | 海燕1980年1期 南宁师院学报1980年1期 | 友谊 关怀 教诲——回顾周恩来伯伯和我们 一家五十年的交往 | 李?? | 革命文物1980年1期 | 南开学校同学录中的周恩来小传 | | 革命文物1980年1期,新华月报1980年 3期 | 周恩来同志和南开新剧运动日志 周恩来同志在黄河问题上同国民党的斗争 周恩来同志一九三九年春在皖南 | 董振修等 陈伯强 省社会科学研究所 历史研究室 | 天津师院学报1980年1期 江汉论坛1980年1期 江淮论坛1980年1期 | 周恩来同志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周恩来同志中学时代的文学活动 周副主席在西安事变中二三事 周恩来同志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忆周总理领导我们建设档案事业 忆周恩来同志在顺直省委传达“六大”精神的一 些情况 | 廖申科等 张志烈 定 于等 罗标元等 曾 三 徐彬如 | 西南政法学院学报1980年1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1期 陕西青年1980年1期 思想解放1980年1期 档案工作1980年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1辑 | 关于周恩来同志散发《新华日报》的若干材料 | 红岩革命纪念馆调 查纽 | 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1辑 | 在周恩来同志身边 青年周恩来的道路 旅欧期间周恩来同志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大 贡献 | 曹 瑛 刘建清等 郑健民等 |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2期 文稿与资料1980年2期 南开学报1980年2期 | 周恩来同志小时住过袁浦吗? 日刊《理论与实践》发表纪念文章:青年周恩来 与日本 | 金德泉译 | 革命文物1980年2期 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0年2期 | 论述周恩来同志从旅欧到大革命时期的理论贡 献 | 胡 华等 |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2期 | 周恩来同志对我国早期话剧运动的贡献 周恩来同志留学日本前后的思想发展 | 武 戈 李锦坤 | 辽宁戏剧1980年2期 湘潭大学学报1980年2期 |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纪要 |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 究室 | 南开史学1980年2期 | 周恩来同志的早期革命思想 | 罗宝轩 | 思想战线1980年2期,新华月报1980年 8期 | 周恩来同志与《赤光杂志》 周思来同志第一次到上海的时间 穿布鞋的贵人——回忆周恩来 | 林代昭等 夏顺奎 (法)艾蒂安·马纳 克柳正琛译 | 百科知识1980年2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3辑 陕西青年1980年3期 | 试论周恩来同志的军事贡献 关于周恩来同志“九岁迁袁浦”一事的补充 周恩来同志在抵制和纠正立三路线中的重大作 用 | 高 熙 韦 木 | 党史研究1980年4期 革命文物1980年5期 历史教学1980年6期 | 周总理与宗教工作 周恩来同志与顺直党的建设 周恩来同志对早期工人运动理论的贡献 中国:第一次和周恩来会谈 | 罗竹风 郑健明 陆象贤 (美)基辛格著 林 同端译 | 文汇增刊1980年6期 党史研究1980年6期 辽宁工人1980年6期 编译参考1980年10期 | 与七哥恩来在上海的几次秘密会晤 周恩来同志担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会的光辉事 迹 | 周恩 陈登贵 | 史料选编1981年1期 广州文博通迅1981年1期 | 周恩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周恩来同志早年旅欧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贡献 周恩来生平活动年表(1898年3月5 日—1976年1月8日) | 韩荣璋 张日新 吴 琪遗著 胡 华等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1期 史料选编1981年1期 哲学研究1981年1期 政治教育1981年1—3期 |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的光辉思想 周恩来同志一九三九年绍兴之行简述 周总理对我国图书馆的重大贡献 周恩来同志对党的建设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同志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 周恩来同志与古田会议——学习《中共中央给 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 石仲泉 杨增和 沈建中 麦群忠 陈一华黄景芳 石仲泉 杜 渐等 | 近代史研究1981年1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1年1期 云南图书馆1981年1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2期 教学与研究1981年2期 党史研究1981年2期 | 周恩来年谱简编 周恩来同志在反对和纠正立三路线中的历史功 绩 | 怀 恩 郑德荣何荣棣 |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2、4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3期 | 周总理处置“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的一些情 况 | 于 南 | 党史研究1981年3期 | 周恩来——中国报告文学的早期实践者 周恩来文艺活动年谱(选登) 记周总理对于右任先生的关怀和对我的教育 有关周恩来同志在大革命时期的两件史实的订 正 | 尹均生 苏国荣 屈 武 王永钧 | 时代的报告1981年3期 戏剧研究1981年第4辑 人物1981年4期 新华文摘1981年9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8期,党史研究资料 第3集第308页 | 刘寅、李钟英同志回忆周恩来同志一九五九年 春到皖南的情况 | | 安徽革命史研究资料1982年1期 |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与中共旅欧支部 周恩来同志与广东妇女解放运动 周恩来同志在皖南事变的前前后后 共同的理想 战斗的友谊——记李大钊、周恩 来建党前的交往 | 韩荣璋等 侯均初 罗雨林 马芷荪 李秀兰 | 争鸣1982年1期 学习与思考1982年1期 广东妇女1982年1期 党史研究1982年1期 首都博物馆丛刊1982年1期 | 周恩来同志在反对立三左倾错误中的贡献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及周恩来同志在此期 间活动的片断回忆 | 赵泉钧等 王立铭等 | 丽水师专学报1982年2期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2年2期 |
人生为大众——论青年周恩来的人生观 一张照片寄深情——白杨同志回忆周总理对她 的关怀和教诲 | 李 吉 刘 润 |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2期 文艺生活1982年2期 | 周总理与民族文化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南开学校的戏剧活动 两次国共合作与周恩来同志——学习《周恩来 选集》上卷 | 刘达成 吴 铭 杨生运 | 民族文化1982年2期 影剧美术1982年2期 辽宁师院学报1982年2期 | 周恩来(1898—1976) | 关国煊 | *传记文学1982年40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150页 | 周恩来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 周恩来与马千里 青年周恩来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回忆周总理在南开中学校 周恩来青年时期世界观的转变 周恩来与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战友情深(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共同生活片 断) | 牛国旗 廖永武 陈子来 张轮远 李志伟 孙有才 《中国妇女》记者 | 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3期 周恩来青年时代1982年3期 周恩来青年时代1982年3期 周恩来青年时代1982年3期 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4期 辽宁师院学报1982年4期 中国妇女1982年7期,新华文摘1982年 9期 | 为谈判奔走的周恩来 周恩来在共产国际“六大” | 曾敏之 帅永章 | 党史资料通讯1982年8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10期,党史研究资 料第4集第554页 | “九·一三”事件后的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与国统区抗战文艺 周恩来同志在共产国际 周恩来文艺活动大事记(抗日战争时期) 周恩来——我党最早明确提出创建革命军队的 卓越领导人 | 安子昂 孙武霞 丁长江 苏国荣等 李 吉 | 老同志之友1983年创刊号 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1期 国际共运1983年1期 艺谭1983年1期 历史知识1983年1期 | 周副主席病中四十天 | 李佐福口述 傅国 兴整理 | 陇苗1983年1期 | 周恩来同志早期创建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些 活动 | 叶 夫 | 军事学术1983年(增刊) 1期 | 土地革命初期周恩来对白区党组织建设的贡献 周恩来同志一九三九年浙江之行始末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对中国革命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与民间文艺 解放战争初期周恩来将军在沪实录 周恩来同志中学时代事迹采访纪实(上、下) 周恩来同志与“重庆文艺座谈会” 周恩来同志确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时间小议 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史实考订 周总理与京剧艺术家 周恩来同志1924—1926年在广东的革命活动 纪实 | 刘维泰等 沈才明 周嘉中 张 弘辑录 许映湖 王仰清 王庆民 王大明 李海文 韩荣璋 萧 枫 周新月 | 武汉师院学报1983年2期 浙江师院学报1983年2期 许昌师专学报1983年2期 学术研究丛刊1983年3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4期 周恩来青年时代1983年3—4期 文谭1983年5期 文献和研究1983年5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6期 文汇月刊1983年7期 历史教学1983年10期 | 周恩来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五四”前周恩来同志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 | 李 吉 李寿琦 | 历史知识1984年1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4年新1期 | 周恩来同李勃曼谈个人经历 让赤色的旗儿飞扬——青年周恩来在旅欧期间 周恩来总理印象记 关于周恩来入党时间问题的探讨 周恩来、刘少奇对党的白区工作的贡献 周恩来传略(1898—1976) 周恩来同志在云岭 周恩来与茅盾的战斗友谊片断 | 王庆民 (日)尾崎宏次 刘 焱 彭 塞 卢茂村 史 明 | 瞭望1984年2期,新华月报1984年2期 上海青运史资料1984年3辑 上海戏剧1984年3期 南开学报1984年4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4期 文献和研究1984年5期 历史知识1984年5期 文化娱乐1984年6期 |
周恩来同志的工作日历 剧作家的良师益友——周恩来与老舍的《春华 秋实》 | 邹爱国 殷 伟 | 瞭望1984年7期 陕西戏剧1984年7期 |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同志抗战时期在重庆从事统战工作的理 论与实践 | 乔毅民等 | 党史通讯1984年9期 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4年9期 | 周恩来与程砚秋 周恩来同志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 鲁 虹 袁 伟 | 电视与戏剧1984年9期 历史教学1984年10期,军事资料1985年 1期 | 回忆周恩来同志在解放战争中的二三事 一张名单的前前后后——记文化大革命中周恩 来对民主人士的关心与保护 | 成 普 廖心文 | 军事历史1984年10期,戎马春秋第14页 文献和研究1984年11期 | 关于周恩来的入党时间问题 周恩来的入党时间应是一九二一年三月 周恩来和张学良的一次历史性会谈 为中华腾飞而学——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的学 习 | 宋恩夫 王寅城 | 党史通讯1984年11期 党史资料丛刊1985年1期 历史知识1985年1期 博览群书1985年1期 | 周总理关心烈士和烈士子女二三事 试论周恩来同志在中国革命理论道路问题上的 伟大贡献 | 李忠全 龚书林 | 革命烈士传通讯1985年1期 绥化师专学报1985年1期 | 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周恩来与五二○运动 周恩来在皖南新四军军部 周恩来同志在潮汕的革命活动 | 力 平 王悦玲 陈向新 唐锡强 徐则浩 中共汕头市委党史 办公室 | 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2期 文献和研究1985年2期 安徽史学1985年2期 广东党史通讯1985年2期 | 国外对周恩来同志的研究 大革命时期两次东征中的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是我深感敬慕的人物 | 林代昭 袁似瑶 (美)尼克松著 卞 慧明译 | 广东党史通讯1985年2期 南宁师院学报1985年2期 名人传记1985年3期 | 周总理和北京古建筑 周恩来同志在广东汕头地区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在文艺战线上的反“左”斗争——读《周 恩来选集》下卷札记 | 夏俊生 何锦洲 张春宁 | 城市建设1985年3期 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3期 学习与探索1985年3期 | 论周恩来同志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历史功勋 关于中央苏区时期和长征途中周恩来在红军中 的任职情况 | 傅佑全 明 发 | 玉林师专学报1985年3期 党史研究1985年3期 | 统战工作的楷模周恩来 周恩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纪念抗日战争 胜利 | 方世纲 王关兴 | 春秋1985年4期 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4期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著名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简介:周恩来 | 孙璞方 姚仁隽 | 人物1985年4期 |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卓 越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 | 郑洪泉 | 重庆师院学报1985年4期 | 周恩来与鲁迅 周恩来与二十年代的东江革命运动 周恩来的入党时间是一九二一年 | 陈言力 罗尚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周恩来研究组 | 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4期 暨南学报1985年4期 党史研究1985年4期 |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重新确定周恩来同志入党 时间的报告 | 中共中央组织部 | 文献与研究1985年4期,党史通讯1985 年7期 | 周恩来与抗战初期的统一战线 周恩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三次到桂林的情况 国外关于周思来研究情况的概述 | 石仲泉 马芷荪 桂林市委党史办 林代昭 | 党史研究1985年5期 文献和研究1985年5期 广西党史研究通讯1985年6期 党史通讯1985年7期 |
模范夫妻——周恩来与邓颖超(1—3) 回忆周恩来、陈毅同志在济南军调小组 随卫周副主席到山西 在抗日前线太原访问周恩来同志 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 周总理和中美学术交流 | 方 铭 黎 玉 廖其康 陆 诒 薄一波 刘子健 | 瞻望1985年9、12、13期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1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14辑第3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33辑第30页 山西革命回忆录第1辑第17页 *大公报在港复刊卅周年纪念文集下卷第 549页 | 回忆周恩来总理大革命时期在广东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同志大革命时期在广东的革命活动补充 资料两则 | 谭天度 罗 明等 | 广东文史资料第22辑第1页 广东文史资料第23辑第12,15页 | 周恩来同志进入闽西苏区的经过情况 回忆周恩来同志一九二七年在香港养病的经过 | 李沛群 范桂霞口述 相 枫 潘展明整理 | 广东文史资料第28辑第22页 广东文史资料第29辑第1页 | 对第二十八辑周恩来同志进入闽西苏区的经过 情况一文中的几点意见 | 卢伟良 | 广东文史资料第33辑第28页 | 回忆周恩来同志大革命时期在广东的革命活动 忆周恩来同志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永生的人——怀周恩来同志 回忆周副主席两次来红军大学 回忆周恩来同志在天津主持顺直扩大会议 | 王逸常 曹 瑛 曹清华 何凤山 徐彬如 | 广东文史资料第37辑第26页 广西革命回忆录(2)第202页 飞花集第1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30页,中共 六十年纪念文选第323页 |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纪事 |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 究室 |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页 |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法、德两国的革命活动 回忆在日本与周恩来同志相处的日子 关于周恩来同志参加“五四”运动的时间 周恩来同志与哈尔滨市东华学校 | 吴 琪 徐逵九 王永祥 叶祖学 |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31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50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95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99页,北京 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82页 | 周恩来同志筹组国民党巴黎通讯处的一段史料 “五四”前后的周恩来 周恩来同志在党的创立期间的革命活动 | 沈大军 胡 华王建初 刘昌玉等 |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18页 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第75页 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第18 页 | 周恩来回忆“五四”前后的思想和活动 周恩来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 潘世纶 | 五四运动回忆录(上)第15页 五四运动回忆录(下)第575页,五四前后 周恩来同志诗文选第399页 | 回忆学生时代的周恩来同志 为了中华之崛起——“五四”时期的周恩来 周恩来 | 张鸿诰 黄 真 姚维斗 周正本 | 五四前后周恩来同志诗文选第391页 五四群英第165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293页 | 周总理与外国语 杰出政治家周恩来 共产党人的楷模——回忆周恩来同志一九七三 年回延安 | 杨大力 小 林 刘国元 侯百锁 | 中外名入学外语的故事第33页 中共人物小史第13页 中共六十周年纪念文选第330页 | 周恩来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同志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和美国记 者李勃曼谈话记录 | 王关兴 | 中共党史文集第195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11页 中共党史资料第1辑 | 回忆周恩来同志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的一些 情况 | 吴 青 | 中共党史资料第5辑第317页 | 建设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卓越思想和光辉实 践——记周恩来同志领导《新华日报》的革命 活动 | 郑新如 | 中共党史资料第12辑第162页 | 周恩来 | 姜宗伦等 | 中华英杰第276页 |
中国新闻界名人介绍: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同志生平 | 胡 民 张敏孝 | 中国新闻年鉴(1984)679页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258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09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诗词专集第4页 | 周恩来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 永恒的纪念 | 丁守和 荒 煤 | 中国现代史论集第257页 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散文集第2 辑第132页 | 周恩来同志参与组织领导长沙大火后的救灾活 动 | 刘斐章 | 长沙文史资料第1辑第57页 | 周恩来同志与社会主义文艺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事略 望着总理的遗像 “最后的时刻” | 顾骧朱颖辉 梁吉生 巴 金 巴 金 | 文艺论丛(10)第1页 文史参考资料汇编第3辑第1页 巴金选集第9卷第344页,怀念集第95页 巴金选集第9卷第356页,怀念集第107 页 | 周恩来(1898—1976) 周总政委在病中 纪念册带来的思念 抗战初期周恩来同志在石家庄的活动 周恩来同志是什么时候从日本归国的? | 庄 葳等 李佐福 冯亦代 张振寰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 料委员会办公室 |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64页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142页 龙套集第26页 石家庄文史资料第2辑第1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8辑第1页 | 关于周恩来同志自日本归国的回忆 周恩来总理与冯玉祥将军的亲密交往 李大钊、周恩来建党前的往来 周恩来同志病中的四十个日日夜夜 清明怀念周总理 | 张鸿诰 葛效先 李秀兰 李佐福 方志纯 |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8辑第11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22辑第7页 北京史论文集第205页 戎马春秋第28页 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28页,怀念集 第24页 | 跋涉千里到红都——一九三一年周恩来同志 由上海奔赴江西苏区的经过 | 江西农大马列主义 教研室 | 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69页 | 敬爱的周总理在我军战斗历程中的光辉业绩 周副主席到皖南 回忆周总理和邓大姐 | 军事科学院理论组 云卓芬 贾唯英 | 光辉的五十年第73页 光辉的历程第120页 回忆南方局(1)第173页,重庆文史资料选 辑第6辑第158页 | 周恩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周副主席战斗在陕北 对周总理的片断回忆 | 黄志英 蒋春峰 师 哲 | 华南师大历史系论文集第1集第202页 红旗飘飘第17集第72页 红旗飘飘第21集第1页,陕西文史资料选 辑第7辑第86页 | 总理理财 回忆周恩来同志 总理在我心中 怀念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 为了共产花开——周恩来同志在“五四”前后的 革命活动 | 白士俊 何其芳 李 锐 王首道 戴晋新 廖永武 | 红旗飘飘第21集第274页 何其芳文集第3卷第136页 怀念十篇第70页 怀念集第59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3册第618页 青年运动回忆录(2)第111页 | 周恩来小传 长沙大火前后 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身边的日日夜夜 回忆周副主席在西安事变前后的二三事 周副主席劳动遇险前后 赤血丹心映日来——忆周恩来同志对红军青年 工作的关怀 | 宋小青 周立波 顾昌华 王 英 吴台亮 萧 华 | 现代史料第1集第144页 周立波文集(4)第718页 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63页 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00页 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10页 艰苦岁月第20页 | 周恩来同志在武汉失陷前后 | 李金元 | 革命史资料(13)第1页,革命回忆录第10 集第8页 |
烽火丹心——回忆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一段工 作 | 李延禄 | 革命回忆录第1集第172页 | 周副主席在长征中的生活片断 周恩来同志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实践纪略 周总理在“特园” 周总理与育才学校 周总理与南开中学 周恩来同志抗战胜利后革命实践纪略 周恩来同志在重庆没有卖过《新华日报》的调查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原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 同志回忆周恩来总理在重庆 | 魏国禄 郑 洪 鲜述文 邓 菱 梁华友 郑 洪 王明湘 石 曼 | 星火燎原(3)第212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09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32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37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63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83页 | 周恩来同志抗日战争时期文章讲演编目 周恩来同志建国前夕的民主治国思想初探 周恩来同志在长沙大火中 周恩来同志一九三九年浙江之行 周恩来同志绍兴省亲记 周恩来 永生的人——怀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童年在两淮 敬爱的周总理的家世及其它 关怀 周恩来 周恩来和美国 亲切的关怀 伟大的教诲——周总理七次视察 黑龙江片断 | 怀 恩 洪 彝等 吴获舟 龙 跃 宋子亢 王惠德 崔 同 曹靖华 张人权 陈白尘 马识途 斯 诺 斯 诺 贺文章 |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页 复旦大学学生学术论文集第123页 难忘的记忆第43页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1页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第41页 黄埔军校名人传略第1卷50页 曹靖华散文选第1页 淮阴文史资料第1辑第1页 淮阴文史资料第1辑第9页 景行集第1页 斯诺文集第1集第188页 斯诺文集第4集第75页 黑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页 | 周恩来同志在皖南 国殇——怀念周总理和回忆“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初期周恩来同志在珞珈山的革命活动 片断 | 赖少其 杨小岩等 | 皖南一页第1页 皖南一页第26页 楚晖第3辑第169页 | 周恩来(1898—1976)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周副主席在皖南 敬爱的周总理与《新华日报》 周恩来 | 周末报编委会 炳 南等 读者出版社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509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30页 新四军在安徽第22页 新华日报回忆录第5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3页 | 学习的榜样——记周恩来、刘少奇、陈毅同志一 些新闻活动 | 安 岗编 | 新闻论集第168页 |
周恩来周恩来一生 周恩来在沙坪坝:纪念周恩来诞辰九十周年 | 南新宙编 政协重庆市沙坪坝 区委会编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563页 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127页 | 中流砥柱 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 | (美)张大卫 王宏 国等译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216页 | 周思来书信选集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636页 | 周恩来传:1898—1949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833页 | 外交巨擘 秋瑾史集:纪念周恩来同志回故乡绍兴题词五 十周年 | 吕志孔 王去病 陈德和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67页 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194页 |
周恩来抗战前哨行 | 沈自强主编 |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40页 | 周恩来传:1898—1976 | (英)迪克·威尔逊 李维周译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320页 | 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 交部外交史编辑 室编 |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363页 | 西方人看周恩来 | 方钜成等编译 | 中国和平出版公司1989年版466页 |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845页 | 周恩来和他的事业:研究选萃 | 吕里斗 白云涛主 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737页 | 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 周恩来专机机长的回忆 周恩来的行政哲学 周恩来与治水 领袖·同志·良师·益友:广交朋友的周恩来 | 熊向晖 李克菲 彭东海 周毅之 曹应旺 郑毅涛主编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100页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193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21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270页 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294页 |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 | (加)基 思 封长 虹译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202页 | 周恩来的管理艺术 周恩来的语言艺术 | 刘泾山等编 王永盛等编 |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19页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53页 | 周恩来的外交 | (加)柯 让 汪永 红译 | 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262页 | 周恩来的思维艺术 周恩来与艺术家们 举世景仰的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的外交艺术 周恩来:智慧·勇气·忠诚的化身 周恩来与日本朋友 周恩来与浙江 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 | 刘泾山 时学军 陈荒煤编 裘之倬 季 明 刘 强编 李海文等编 李德安等译 乐子型主编 程 华编 |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72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278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279页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85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307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319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321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532页 |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 | (英)韩素音 王弄笙等译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546页 | 周恩来的行政方略 | 吴志鸿 陈尤文 | 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264页 | 周恩来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等编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320页 | 周恩来的卓越奉献 | 石仲泉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451页 | 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 | 外交部外交史研究 室编 |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714页 | 生死搏杀——周恩来与顾顺章 周恩来历险纪实 风雨四十年 历史漩涡中的蒋介石与周恩来 周恩来与蒋介石 毛泽东、周恩来与陈嘉庚 周恩来的智慧 开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的风格 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 周恩来外交风云 共和国的经济与周恩来 伟人周恩来: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周恩来 | 吴基民 成元功主编 童小鹏 尹家民 袁小伦等 黄顺通 刘正英 曹应旺主编 力 平 袁守芳 胡家模编 马永顺 安建设编 杨明伟 陈扬勇 陈雪薇 宋家玲等编 孙 钢 | 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75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198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2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376页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402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427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50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305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357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382页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409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203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245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58页 |
周恩来烽火东南行 纵横捭阖驭风云:周恩来的谈判艺术 周恩来在国统区 周恩来谋略大全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生平(上、下) 周恩来与共和国将军 | 龙彼德 陆建洪 吕荣斌 胡长明 曹应旺 周而复 南山南哲编 李智舜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311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326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350页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14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492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000年版4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册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353页 | 人民总理周恩来(上、中、下) |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 研管理部信息中 心编 | 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3册 | 周恩来年谱:1949—1976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3册 | 情系南滇:周恩来与云南 |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 研究窜编 |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445页 | 永恒的魅力:周恩来的领导艺术 周恩来在一九四九年和谈中 周恩来总理生涯 周恩来研究评述 | 曾长秋主编 朱苇 力平 熊华源 廖心文 李海文主编 | 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470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81页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679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628页 | 周恩来家世 | 李海文主编 | 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版440页 | 周恩来大事本末 | 闻岩主编 |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02页 | 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61页 | 周恩来在新会 | 中共新会市委党史 办公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77页 | 周恩来 周恩来旅日日记 | 杨明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等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78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册 |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回忆周总理同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 吴庆彤 |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204页 | 周恩来与天津 | 中共天津市委研究 室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11页 | 心中的丰碑——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 生工作委员会编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15页 | 时代巨星周恩来 折冲樽俎:周恩来与国共谈判 | 司云胜编著 王静 |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22页 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237页 | 周恩来在江西 | 中共南昌市委党史 工作办公室等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247页 | 百年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 毛泽东与周恩来 | 邓在军 周尔均主 编 单秀法 |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55页 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256贾 | 周恩来与广东 |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 研究室编 |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73页 | 周恩来:勤政廉政的楷模 | 李晓云等主编 | 厂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77页 | 百年恩来(上、下) | 《百年恩来》编辑委 员会编 |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2册 | 周恩来传:1949—1976(上、下)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2册 | 周恩来经历记述 以民促官:周恩来与中日关系 周恩来和党外朋友们 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 | 曹应旺编 陈答才 潘焕昭 赵长盛编 米镇波等 |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22页 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382页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363页 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372页 |
秋来一凤向南飞:周恩来在潮汕 永恒的怀念:献给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周恩来与四川 | 蔡 超主编 金先道 金松主编 魏明生 周锐京主 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380页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88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08页 | 周恩来之路:人民总理的真实故事 周恩来与将帅 周恩来在上海 | 李海文主编 胡家模 镡德山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 研究室编 | 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408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42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28页 | 周恩来与国民党将领 周恩来:思想与实践 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 | 尹家民 孟庆仁 刘桂珍 田曾佩 王泰平主 编 | 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432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42页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457页 | 江淮之子:周恩来与江苏 |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 工作办公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465页 | 共和国风云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世纪伟人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暨周恩来在潮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申家民 陈汉初主编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468页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7页 | 周恩来与文化名人 巧解矛盾:周恩来与共产国际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 | 张 颖主编 姜爱凤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 研究室编 |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5页 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485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91页 | 周恩来传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4册2160页 | 周恩来与北京 |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509页 | 周恩来与西藏 | 西藏自治区党史办 公室编 |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版549页 | 百年恩来——广东省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 部等编 | 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567页 | 周恩来世纪行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室科研管理部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588页 | 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西花厅工作人员的回 忆 | 李 琦主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716页 | 百人访谈——周恩来 | 周尔均 周秉德主 编 |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764页 |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867页 | 大外交家周恩来(上、下册) | 王俊彦 |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899页 | 细说周恩来 | 李东朗 任贵祥主 编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933页 | 周恩来的人际世界 一代伟人周恩来 | 吴 珏 周淮强编 侯树栋主编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273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512页 | 开国总理:恩来百年情 |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 部等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199页 | 鞠躬尽瘁操国事:周恩来与新中国 浦江魂:白色恐怖下的周恩来 周恩来幽默趣谈 人生楷模周恩来 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 血火深情:周恩来与共和国三军将领 生活中的周恩来 毛泽东、周恩来与溥仪 | 潘 晓 孙 彦 王光远 姚佩莲编 裴默农编 曹应旺 晓 音 张文和 王庆祥 |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23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225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89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316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33页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56页 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363页 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370页 |
周恩来与张治中 周恩来视察全国纪实 周恩来与外交部长们 | 舒 风 陈扬勇 余万里等撰稿 | 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387页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94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430页 | 周恩来研究文集 | 南京周恩来研究会 编 |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452页 |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 陈扬勇 |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474页 | 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 | 周恩来军事活动纪 事编写组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2册 | 周恩来与大国关系的变动:1945—1975 周恩来研究(1) | 米镇波主编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 周恩来研究会编 |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08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315页 | 理性与艺术外交大师:周恩来 | 李 宏 | 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53页 | 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 | 王凤胜 刘德军主 编 |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29页 | 我的伯父周恩来 | 周秉德 |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31页 | 周恩来 | (英)迪克·威尔逊 封长虹译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440页 | 周恩来与文艺界名家 周恩来经济评传 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 | 靳希光 聂锦芳 杨明伟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48页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462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486页 | 话说周恩来:知情者访谈录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 室第二编研部编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516页 | 周恩来与中国的独立和统一 | (苏)谢·列·齐赫 文斯基 何宏江 等译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604页 | 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 奔向春天:青年周恩来 周恩来在武汉会战前后 | 张 民 张秀娟 徐 忠 陆 诒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68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677页 上海政协报1986年1月3日 | 艰难而光辉的最后岁月——记“文化大革命”期 间的周恩来 | 高文谦 | 人民日报1986年1月5日 | 我所知道的周恩来同志的一些情况 周恩来与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周恩来在旧政协两件事 经久不衰的友情——记周恩来与张治中的交往 为了唤起全民族的抗战意识——周恩来在武汉 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 | 师 哲 王光伟 居正修 余湛邦 廖心文 | 北京日报1986年1月6日 经济日报1986年1月8日 上海政协报1986年3月21日 团结报1987年4月11日,5月2日 人民政协报1987年7月3日 | 革命情谊深似海——记周恩来同志与黄琪翔的 交往 | 郭秀仪 | 人民政协报1987年9月18、25日 | 新中国国徽上那金灿灿的禾穗…… 和人民一起纪念周恩来同志 | 吴传煌 李先念 | 团结报1987年10月3日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1988年3月1日 | 学习周恩来的优秀品德继承他的遗嘱——忆恩 来早期革命活动片断 | 聂荣臻 | 经济日报1988年3月1日,人民日报1988 年3月5日 | 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实行多党合作的典范——纪 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 孙起孟 | 人民政协报1988年3月1日 | 为少数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呕心沥血——纪念周 恩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 乌兰夫 | 人民日报1988年3月3日 | 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者和组织者——纪念周 恩来诞辰九十周年 | 刘 杰 | 光明日报1988年3月3日 | 周恩来与建国前的人民外交 继承遗志永远向前 榜样的光焰永不熄灭——怀念周恩来同志 四十年间——忆周恩来同志 参天的大树常青——怀念周恩来同志 | 刘宁一 邓颖超 杨成武 陈学昭 张光年 | 工人日报1988年3月3日 工人日报1988年3月3日 人民日报1988年3月3日 天津日报1988年3月4日 人民日报1988年3月4日 |
跟随周总理治水 | 钱正英 | 中国水利电力报1988年3月4日 | 业绩垂青史,风范育后人——《周恩来书信选 集》介绍 | 镡德山等 |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1988年3月5日 | 周恩来桂园记事 顾秀莲在周恩来思想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 余湛邦 顾秀莲 | 团结报1988年3月5日 新华日报1988年3月5日 | 在我市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暨新华日 报创刊五十周年大会上张友渔等四同志的讲 话 | | 重庆日报1988年3月6日 | 学习周恩来,研究周恩来——周恩来研究学术 讨论会开幕词(一九八八年三月四日) | 李 琦 | 人民日报1988年3月6日 | 周恩来与重庆谈判 沧海横流,更显出英雄本色——写在周恩来同 志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 | 张继功 李德生 | 重庆日报1988年3月10日 人民日报1988年3月17日 | 唐生明与周恩来 | 沈 醉 | 人民政协报1988年9月6日 | 周总理对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贡献——纪 念周恩来总理逝世十三周年 | 高 琳 | 人民公安报1989年1月13日 | 周恩来与中华职业教育社 周总理与人民大会堂 怀念关心和领导科技事业的周恩来总理 给我插上翅膀的人——献给周恩来 | 黄大能 刘连杭 周培源 朱子奇 | 人民政协报1989年2月4日 人民日报1989年8月3日 科技日报1989年10月26日 光明日报1990年1月7日 |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回忆周总理在“文革” 中为稳定经济所作的巨大贡献 | 余秋里 | 人民日报1990年1月11日 | 为建立新中国不屈奋斗的周恩来——读《周恩 来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四九)》 | 童小鹏 | 光明日报1990年1月19日 | 周恩来——迷住了欧洲的人 大庆油田浸透了周总理的心血——怀念敬爱的 周恩来同志 | 朱子奇 康世恩 | 人民政协报1990年3月2日 人民日报1990年3月5日 | 缅怀周恩来总理 深切的思念——回忆敬爱的周总理 教育家严修与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是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前驱 不忘良师益友周总理 永远不忘周总理的教诲 周恩来和鲁迅同是周敦颐的后代 | (日)冈崎嘉太平著 谷 牧 梁吉生 万小毛 胡子昂 周培源 张 勇摘 |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3月5日 建设报1990年3月9日 人民政协报1990年5月18日 团结报1990年11月14日 人民日报1991年7月7日 人民日报1991年7月7日 新民晚报1991年7月20日 | 翠节丹心,永照人寰——王幼平大使对周总理 的怀念 | 廖心文 | 人民日报1992年1月8日 | 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 | (英)韩素英作 邹 绛译 | 西南师院学报1978年2期 | 周恩来同志“五四”时期革命活动纪要 | 魏宏远 | 南开大学学报1979年1期 | 为中华腾飞世界时——周恩来同志在“五四”时 期 | 冯万岭 | 黑龙江大学学报1979年2期 | 光辉的榜样 伟大的转变——试论周恩来同志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飞 跃 | 向 实 | 学术论坛1979年2期 | 周恩来同志从“五四”到旅欧期间的思想发展 | 胡 华 王建初 | 哲学研究1979年2期 | 周恩来同志抗战初期在武汉 |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旧址纪念馆 | 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2期 | 热烈的抒情,大胆的创造——周恩来同志的诗 歌及其在新诗初创期的意义 | 伍夫楹 | 山西师院学报1979年3期 | 关于周恩来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初探 | 魏宏远 | 南开史学1980年1期 | 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问 题的文件 | 周恩来 | 党史研究1980年1期 | 所谓“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问题的真相 | 周恩来文集编辑组 | 党史研究1980年1期 |
周恩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理论贡献 | 胡华等 | 近代史研究1980年4期 | 党的六大文件和周恩来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 纲》 | 林代昭 | 近代史研究1980年4期 | 上海《申报》刊登所谓“伍豪启事”的来龙去脉 | 马荫良 储玉坤 | 党史研究1980年5期 | 周恩来同志在抵制和纠正立三路线中的重大作 用 | 韦未 | 历史教学1980年6期 | 周恩来同志在皖南事变中争取国际舆论的斗争 学习周恩来同志关于反倾向斗争的论述 周恩来关于《第四次粉碎“围剿”的电报》 | 何迪等 陈金榜 肖友 | 教学与研究1981年1期 江西大学学报1981年1期 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2期 | 周思果同志领导的反对黄河“堵口复故”阴谋的 斗争 | 冯文纲 王宗虞 | 中州学刊1981年2期 | 周恩来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学习周恩来同志《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对革命军队建设的贡献 革命的历史经验是党的宝贵财富——周罽来论 党在第~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 | 沈继英 方留碧 牛国旗 沙健孙 | 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2期 经济研究1981年2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4期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4期 | 周恩来的~篇重要佚文——新四军皖南部队惨 被围歼真象 | 周恩来 张涛注 释 | 近代史研究1982年1期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关于中国 革命基本问题的观点 | 孙国权 | 华南师院学报1982年1期 | 周恩来同志在国统区传播《讲话》所做的巨大贡 献 | 王大明 | 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2期 | 指引抗战文艺发展的重要讲话——谈新发现的 周恩来同志在“文协”成立会上的演说 | 蔡清富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2期 | 爱国主义——青年周恩来奋发向上的起点和动 力 | 李吉 | 天律师院学报1982年3期 | 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光辉典范——读 《周恩来同志旅欧文集》 | 晓瑜 | 郑州大学学报1983军1捌 | 土地革命初期周恩来对白区党组织建设的贡献 周恩来同志文艺批评思想简析 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史实考订 论青年周恩来的爱国主义 | 刘维泰 刘汉忠 刘珙 韩荣璋 李吉 |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 学习与探索1983年4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6期 河北学刊1984年1期 | 周恩来总理与战后中日关系正常化——纪念周 总理逝世八周年 | 高晶 | 吉林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周恩来同志抗战时期在重庆从事统战工作的理 论与实践 | 乔毅民 阚孔壁 | 党史研究1984年3期 | 周恩来同志在云岭 | 卢茂村 | 历史研究1984年5期 | 我国新兴科学技术是怎样奠基的——周恩来同 志和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 | 郭平欣 | 瞭望1984年30期 | 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卓越贡献 | 杨光彦 陈明钦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期 | 周恩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对党的建设 的贡献 | 欧阳佑民 | 厦门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周恩来同志与汕头早期的工人运动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卓 越贡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 | 秦梓高 郑洪泉 | 工运史研究史料1985年4期 重庆师院学报1985年4期 | 一九三七年周恩来在上海、南京革命活动述略 | 黄志浩 | 党史研究资料1985年9期 | 周恩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 作 | 任孟良 | 重庆社会科学1985年增刊 | 为了唤起全民族的抗战意识——抗战初期周恩 来在武汉活动侧记 | 廖心文 | 文献和研究1986年1期 | 从洛川会谈到延安谈判——回忆周恩来从事统 战工作的一些事迹 抗战初期周恩来首次到重庆时间的考证 | 戴镜元 刘立群 | 文献和研究1986年1期 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1期 |
周恩来与文艺 周恩来同志与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秘书处 周恩来同志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周恩来同志对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周恩来同志在黄埔军校创建的军队政治工作及 其历史意义 | 陈言力 费云东 时戈 孙青 王永均 | 杭州师范学报1986年1期 档案工作1986年1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1期 民族理论研究通讯1986年1期 军史资料1986年1期 | 周恩来在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的理论贡献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革命活动 重庆雾季艺术节部分艺术家缅怀周总理座谈会 发言摘登 | 陈国权 朱同顺 | 党史通讯1986年1期 文献和研究1986年1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6年1期 | 周总理为什么迟迟不进手术室——“伍豪事件” 真相 | 晓照 | 党史文汇1986年2期 | 周恩来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启示 周恩来同志与《旅欧通讯》 周恩来同志与延安“鲁艺” 试论周恩来对华北抗战的重要贡献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的统战思想及实践 长征中的周恩来 抗日战争初期周恩来同志在南京的活动 周恩来与《岭东民国日报》 周恩来同志与竹沟抗日根据地 周恩来在民族理论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方面的 重要贡献 | 马福生 哈艳秋 张应超 相运霞 黎永泰 璞玉霍 雪塞 陈万 张群良 李儒忠 | 精神文明研究1986年2期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6年2期 延安文艺研究1986年2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6年2期 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年3期 南京史志1986年3期 学术研究1986年3期 史学月刊1986年3期 研究·资料与译文1986年3期 | 周恩来与第二次国共台作的形成 周恩来的一段报人生捱 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是贯彻党在国统区斗争策 略的横范 | 尹书博 石矢 梁余 | 探索1986年4期 新闻纵横1986年4期 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6年4期 | 周恩来同志在我国外交实践中对毛泽东思想的 卓越贡献 | 关风瑞 | 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5期 | 周恩来同志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卓越贡 献 | 张梅玲 | 东岳论丛1986年5期 | 周恩来抗战时期工商统战活动初探 瞿秋白与周恩来 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纪念西安事变 五十周年 | 张裕纲 王豪新 雷云芳 李海文 | 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5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6期 史学月刊1986年6期 文献和研究1986年6期 | 巩固第二次国共合作争取抗战的胜利——周恩 来同志抗战时期在重庆从事统战工作的光辉 业绩之一 | 沈寄踪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6年7期 | 京剧艺术家袁世海回忆周恩来同志 在周思来身边的难忘岁月(上、下) 周恩来与张学良 周恩来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贡献 周恩来在大革命时期的军事斗争事略 试论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的建军理论与实践 试论周恩来的交友之道 哀悼周恩来总理 长征期间周恩来在确立、捍卫毛泽东对党和红 军的领导的特殊贡献 | 苏云 章文晋 浦寿昌等 鱼汲胜 李海文 庄明坤 刘仰鹏 刘焱 胡康民 杨振宁 刘维泰 | 文艺界通讯1986年2期 中华英烈1987年1、2期 福建党史通讯1987年1期 红旗1987年1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1期 南开史学1987年1期 重庆史学1987年1期 华夏1987年1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2期 | 周恩来文艺思想初探 周恩来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重大贡献 周恩来抗战初期在武汉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 罗大成等 陈笞才 蔡树晖 朱同顺 | 成都大学学报1987年2期 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2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2期 档案与历史1987年2期 |
周恩来的民族教育思想和实践 现代报告文学的开拓者——周恩来与瞿秋白 周恩来早期经济思想初探 周恩来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周恩来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贡献 | 张 英 王耀辉 季 明 李维志 刘济生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2期 华侨大学学报1987年2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3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4期 | 周恩来在进入中央苏区前后所经历的两场特殊 战斗 | 黄少群 | *革命人物1987年5期 | 周恩来早期思想研究述评 周恩来和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作用 | 刘德军 熊华源 郑心芬 | 东岳论丛1987年5期 党史文汇1987年6期 历史教学1987年9期 | 周恩来在抗战期间开辟对外宣传工作的光辉事 迹 | 高 粱 | 红旗1987年10期 | 抗战时期周恩来争取西南地方实力派的卓越贡 献 | 彭承福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 年合刊1期 | 周恩来与郭沫若 | 李畅培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 年合刊1期 | 周恩来在重庆活动纪实(1939年1月—1946年 5月) | 彭定秀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 年合刊1期 | 周恩来领导我们战斗——回忆在红岩的一段战 斗生活 | 童小鹏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 年合刊1期 | 随周恩来同志参加军事三人小组谈判 | 童陆生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 年合刊1期 | 身在楚汉长相知——张治中与周恩来的深厚友 谊 | 袁丹武 | 华夏1988年1、2期 | 伟人风范,永存人间 | 方钜成 姜桂侬 | 名人传记1988年1期 | 伟业共巨艰——周恩来和叶剑英在民主革命时 期的友谊 | 范硕等 | 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1期 | 再论周恩来在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理论贡献 论周恩来的建军思想及现实意义 周恩来一九二八年在天津 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问题的思想理论贡献 周恩来同志两次南京谈判 周恩来同志的笔名、曾用名 周恩来早期革命活动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周恩来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周恩来的领导艺术 周恩来哲学思想概述 | 国 权 贾 雨 廖永武 柳宏为 奚永照 仲跻止 刘德军 李 扬 宋福生 李宗远 | 呼兰师专学报1988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1期 天津史志1988年1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8年1期 江苏地方志1988年1期 中华英烈1988年1期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1期 现代领导1988年1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学习和纪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前进的先 行者周恩来 | 尹 明等 | 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青年周恩来与南开学校 | 王淑静 | 南开史学1988年1期 | 党团结知识分子的典范——周恩来在抗战时期 团结知识分子的业绩 | 吴志葵 |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1期 | 简论周恩来和邵力子在国共合作中的共同活动 与贡献 | 朱顺佐 | 浙江学刊1988年1期 | 周恩来在重庆活动纪实(1939年1月—1946年 5月) | 彭定秀 | 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年2、3期 | 人生难得长相知——忆周恩来与胞兄张治中的 交谊 | 张文心 | 党史文汇1988年2期 |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东江地区的革命实践及其 重大意义 | 邱松庆 |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2期 | 处理“立三问题”时的周恩来 纪念周恩来同志九十周年纪念会王文彬同志的 讲话 | 力 平 | 中华英烈1988年2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2期 |
纪念周恩来同志九十诞辰纪念会于汉卿同志的 讲话 |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2期 | 纪念周恩来同志九十诞辰纪念会张友渔同志的 讲话 |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2期 | 纪念周恩来同志九十诞辰纪念会顾金池同志的 讲话 |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2期 | 论觉悟社的思想倾向和周恩来的早期思想 我党杰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纪念周恩来九 十周年诞辰 | 胡长水 曹 平 | 近代史研究1988年2期 理论探讨1988年2期 |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对国际统一战线的巨大贡 献 | 刘学良等 |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2期 | 抗战后期毛泽东、周恩来访美的设想 周恩来大革命时期的建军理论与实践对我军建 设的贡献 | 王 河 黄慰慈等 |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2期 广东党史通讯1988年2期 | 周恩来与马歇尔在1946年 周恩来与张、杨二将军 周恩来与抗战初期的长江局 周恩来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杰出贡献 周恩来对促进揭阳革命斗争的贡献 | 章文晋 张应超 珏 石 王如良 陈思明 | 中华英烈1988年2期 唐都学刊1988年2期 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2期 江淮论坛1988年2期 广东党史通讯1988年2期 | 周恩来在白区工作的贡献——纪念周恩来诞辰 九十周年 | 孙树茂 | 渤海学刊1988年2期 | 周恩来在潮汕的革命实践与广东革命根据地的 巩固 | 刘纪铭 | 广东党史通讯1988年2期 | 周恩来在潮汕革命活动纪事(1925—1931年) | 汕头市委党史办公 室 | 广东党史通讯1988年2期 | 周恩来和《新华日报》 | 熊 复 | 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年2期 | 试论抗战时期周恩来开拓中间党派统战工作的 历史功绩 | 郑洪泉 | 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年2期 | 试论周恩来的统战风格 重庆市纪念周恩来诞辰九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 胡康民 | 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年2期 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年2期 | 周恩来在中央苏区(上、下) 周恩来对我国核事业的重大贡献 童年周恩来在淮安 | 黄少群 杨增和 陈民牛 | 江西党史研究1988年3、4期 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3期 名人传记1988年3期 | 为少数民族呕心沥血功德无量——纪念周恩来 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 乌兰夫 | 民族团结1988年3期 | 抗战初期的周恩来对争取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思 想及其实践 | 廖心文 |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3期 | 周恩来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黄 森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3期 | 周恩来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第二战场斗争的历 史贡献 | 童小鹏 |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3期 | 周恩来早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践与理论 周恩来担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期间重要建树 周恩来的民族经济思想探微 | 刘德军等 林代昭 张 英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3期 历史教学1988年3期 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3期 | 试论周恩来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方面的贡 献 | 田为本 | 军事史林1988年3期 | 政治协商制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纪念 周恩来同志九十诞辰 | 黄 森等 | 理论月刊1988年3期 | 海外周恩来研究述评 | 林代昭等 | 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3期 |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和孙中山先生在广 东 | 何锦洲 | 岭南学刊1988年3期 | 青松盘石傲霜久——周恩来和夏衍的相交与相 知(1—2) | 沈祖安 | 人物1988年4、5期 | 不是上帝,而是人 | 方钜成等著 费元 | 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4期 |
周恩来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周恩来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周思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周恩来同志对党的建设的贡献 周恩来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贡献 周恩来在红军建设上的一次重大贡献 周恩来在调查国民经济期间的贡献 周恩米经济建设思想述评 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立者周恩来 少年周恩来轶事二则 | 尹书博 叶心瑜 陈雪薇 叶笃初等 王秀鑫 徐元冬 吴群敢 刘德军 蒋如洲 鹤翔摘编 | 探索(四川)1988年4期 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4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4期 理论月刊1988年4期 南方局党史资料1988年4期 军史资料1988年4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4期 东岳论从1988年4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4期 名人传记1988年5期 | 《九月来信》——周恩来在红军建设上的一次重 大贡献 | 徐元冬 | 国防大学学报1988年5期 | 周恩来与卜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纪念周恩来同志 九十诞辰 | 江柯林 余飘 | 党史文汇1988年5期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5期 | 周恩来与巾国共产党的三次“左”倾错误 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水利事业 周恩来对新中国国防事业的杰出贡献 周恩来社会学思想初探 青年周恩来革命人生观的形成——读《周恩来 书信选集》 | 高文谦 刘春秀 周家鼎 姜忠等 杨增和 | 近代史研究1988年5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5期 国防大学学报1988年5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5期 河北学刊1988年5期 | 新中国原子核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导者 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九大贡献 不轻弹的将军泪 周恩来与中共苏区中央局 周恩来三救夏衍 | 钱三强 欧阳行 年维佳 刘峻蜂等 沈祖安 | 红旗1988年5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6期 名人传记1988年9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10期 文化娱乐1988年11期 | 忠贞的爱情,牢周的婚姻——周恩来和邓颖超 的恋爱经历 | 长春 | 幸福。1988年23期 | 周恩来新闻活动年表 王宽诚与周恩来 周恩来与马歇尔使华 周恩来与叶挺 周恩来中外文化交流思想初探 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之管见 | 王凤超 江卫兴等 章文晋 陈赞才 张平 魏史言 | 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总42—44期 华夏1989年1期 党的文献1989年1期 革命英烈1989年1期 暨南学报1989年1期 外交学院学报1989年1期 | 周恩来对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的领导 | 何盛明 | 四川党史月刊1989年1期,新文化史料 1989年2期 | 周恩来对共产国际的贡献 略论黄埔时期周恩来的政治建军思想 周恩来研究十年概况 身在汉楚长相知—张文心将军谈胞兄张治中 与周恩来的友谊 | 周文琪 吴源泉 王永钦等 袁丹武 | 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9年1期 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1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9年1期 名人传记1989年2期 | 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1、2) 论周恩来早期的军事理论与实践 论周恩来的道德观 近年来周恩来重要军事贡献研究综述 周恩来、黄逸峰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中 周恩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周恩来与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周恩来与第三厅 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重大贡献 周恩来在陕西活动述评 周恩来在遵义会议前后 | 张玉凤 刘焱 罗文宗等 柳礼泉等 肖岗 余飘 张洪祥等 谢增寿 杨世钊 张应超 何少琦 | 理论学习1989年2、3期 南开学报1989年2期 渤海学刊1989年2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9年2期 延安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南开学报1989年2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2期 南开学报1989年2期 唐都学刊1989年2期 党的文献1989年2期 |
周恩来领导的最后一场战斗——九二七年前 后批判极左思潮斗争概述 | 安建设 | 红岩春秋1989年2期 | 试析青年周恩来改造社会的思维模式 活跃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一位国民党要 员——张冲与周恩来的友谊 | 温乐群 刘健清 仲向平 | 南开学报1989年2期 党史文汇1989年2期 | 略论周恩来的外交改革思想 近五年来周恩来研究述要 周恩来为争取中原和平民主所进行的斗争 | 倪立羽 张荣华 任 涛 | 国际问题研究1989年2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3期 中州今古1989年3期 | 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为建立新中国外交学奠 定了基础 | 裴默农 | 外交学院学报1989年3期 | 周恩来对我国早期话剧运动的贡献 周恩来抗战初期在山西 周恩来贴身卫士的回忆 近五年周恩来研究述要 | 崔国良 李振基等 王还寿 张荣华 | 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3期 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3期 中华英烈1989年3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9年3期 | 周恩来赴苏参加中共“六大”途中在长春的停留 考 | 郑洪礼 | 长春史志1989年4期 | 缅怀中缅友谊的缔造者之一——周恩来总理 被中外新闻媒介遗漏的新闻——周恩来出访亚 非欧十四国轶事 | 王全珍 岚 叟 | 印度支那1989年4期 党史文汇1989年4期 | 周恩来——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后勤的领导者、 组织者 | 黄 毅 | 军事史林1989年5、6期 | 中国外交的奠基人——周恩来 认真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论中央苏区时期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第三党 周恩来在纠正肃“AB”团错误中的历史贡献 周恩来消费思想初探 | 耿 飚 钱其琛 黄少群 杨 力 罗惠兰 曹应旺 | 世界知识1989年5期 红岩春秋1989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5期 红岩春秋1989年5期 争鸣1989年5期 消费经济1989年6期 | 略述周恩来对纠正中央苏区肃反扩大化错误的 历史功绩 | 黄少群 | 福建党史月刊1989年6期 | 周恩来与末代皇族 周恩来空中脱险记 周恩来同志与古田会议——学习《中共中央给 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 石肖岩 赵文健 杜 渐等 | 名人传记1989年7期 记者文学1989年10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9年12期 | 周恩来与新四军的发展 周恩来与新闻工作(上、下) 追随麾下四十年 坚持党性的楷模——周恩来(1—4) 《周恩来传》(1898—1949)读后 | 姜志良 戴 邦 张爱萍 甄小英 陈志让 | 学海1990年创刊号 新闻与写作1990年1、2期 中华英烈1990年1、2期 支部生活(北京)1990年1—4期 党的文献1990年1期 | 从五十年代的中印关系看周恩来总理对建立战 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历史性贡献 | 裴默农 | 外交学院学报1990年1期 | 关于《周恩来传》(1898—1949)中的一个史实 抗战时期张仲实与周恩来往来若干史实 周恩来与宋庆龄的友谊 周恩来与桂林文化城 周恩来对遵义会议的杰出贡献 周恩来同志团结党外人士的理论与实践 | 魏 响 张积玉 吴传煌 曹裕文 刘孝良等 张景良 | 党的文献1990年1期 延安大学学报1990年1期 红岩春秋1990年1期 社会科学家1990年1期 淮北煤师范学报1990年1期 淮阴师专学报1990年1期 | 周恩来形象的几个深层思想(《周恩来年谱一八 九八——九四九》) | 杨明伟 | 读书1990年1期 | 周恩来的法制建设思想初探 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 周恩来是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掌舵人 学习周恩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学习周恩来同志关于人才建设的思想和实践 | 刘德军等 陈玉明 蔡定国 刘喜发 李新之 | 东岳论丛1990年1期 百花1990年1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 蒲峪学刊1990年1期 中州人才1990年1期 |
蔡元培与周恩来 我心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教育思想综论 周恩来治水思想(1—2) | 高平叔 铁竹伟 黄昭华 曹应旺 | 民国档案1990年1期 文汇月刊1990年1期,野草1990年2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2期 中国水利1990年2、3期 | 一场智与勇的较量——周恩来的谈判艺术与新 四军第五师突围 | 李海文 | 党的文献1990年2期 | 人生得一知己 可以死而无憾——记周恩来与 叶挺 | 廖心文 | 红岩春秋1990年2期 | 论周恩来在宣传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宝贵经验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 余飘等 徐若男 | 延安大学学报1990年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2期 | 周恩来在重庆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 验 | 彭承福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 周恩来的军事文化思想初探 我心中的周恩来(续) 周恩来与抗日军事统一战线 周恩来与皖南事变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 | 张开明 铁竹伟 璞玉霍 李世强等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野草1990年3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年3期 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3期 党史博采1990年3期 | 周恩来在博罗的革命活动 周恩来和鞍钢 学习周恩来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与实践 火海夺路——记长沙大火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与徐海东的战友情 周恩来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原则 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 严师的教诲——回忆周总理片断(上、下) | 李春水 回光岐等 白石亮 陆高冲 刘春秀 璞玉霍 陈答才 吴冷西 | 广东党史1990年3期 党史纵横1990年3期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3期 啄木鸟1990年4期 红岩春秋1990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4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4期 中国记者1990年5、6期 | 铁窗梦断感殊恩——老戏剧家于伶与周恩来的 交往 | 袁 鹰 | 人物1990年5期 | 共产党人的楷模——周恩来 | 甄小英 | 中国老年1990年5—7期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周恩来被扣真相——对 《周恩来传》一处史实的辩证 | 朱 华 | 上海党史1990年8期 | “文革”中的周恩来(1—6) 论中共创建时期的周恩来 周恩来与中国民主革命同盟 | 力 平 王永祥 杨荣华 | 瞭望1990年20-25期 党史资料与研究1991年1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1期 | 周恩来与南京局时期我党在国统区的新闻出版 工作 | 王广达 朱大礼 | 党的文献1991年1期 | 周恩来东南抗日前哨之行的历史贡献 周恩来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早期形成的贡献 周恩来对党的机要工作的贡献 周恩来在革命军队建设上的创造性贡献 周恩来早期的军事理论与实践 | 刘传增 刘子明 李质忠 璞玉霍 胡小蓉 | 安徽党史研究1991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1期 党的文献1991年1期 河南党史研究1991年1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1期 | 鲁迅与周恩来的祖籍考 论旅欧时期周恩来的思想发展与实践活动 | 胡正耀 蒋聪顺 张志平 | 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2期 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3期 | 周恩来与上海六二三运动 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交往和友谊 周恩来与党的白区工作策略方针 周恩来思想方法的形成及其总体特征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关于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 区斗争策略的重大贡献 | 王悦玲 陈向新 张魁堂 璞玉霍 杨明伟 李 坤 | 党的文献1991年3期 党的文献1991年3期 党的文献1991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3期 河南党史研究1991年3期 | 周恩来与我党东北停战谈判方针 周恩来的另一化名——陈广 周恩来是我军最早的创建人 周恩来与东江纵队的胜利撤退 周恩来在国共会谈期间对东北和宪草问题的几 | 易飞先 米镇波 盛永年 易飞先 易飞先 | 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4期 南开学报1991年5期 安徽党史研究1991年5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8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10期 |
点看法 | | | 周恩来的交友活动及其对统战工作的贡献 论周恩来的政治协商艺术 周恩来与华北抗日敌后战场的扦辟 | 姜平 陈答才 杨世钊 | 党史研究资料1992年1期 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2期 南开学报1992年2期 | 周恩来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期间一 件批签手迹 | 郭必强 | 民国档案1992年2期 | 周恩来与中共秘密战线的形成 周恩来论运动战——学习战史札记 周恩来的文艺统一战线思想 周恩来派人与红七十四师联络的经过 | 徐林祥 刘应华 璞玉霍 王凤胜 姜为民 | 安徽党史研究1992年3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3期 文史哲1992年3期 军事历史1992年3期 | 体现党同鲁迅亲密关系的重要文献——读1936 年7月6日张闻天、周恩来致冯雪峰的信 | 程中原 | 党的文献1992年4期 | 周恩来营救新四军战士纪略 致冯雪峰(1936年7月6日) 周恩来早期思想中的“泛道德主义”倾向 宋庆龄与周恩来 周恩来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周恩来主持黎平会议的质疑 周恩来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贡献 周恩来在十年内战时期的人民战争思想 周恩来的人民战争思想 周恩来鲁迅世系考 | 乔加霖 华永义 张闻天 周恩来 黄岭峻 胡康民 璞玉霍 费侃如 王泠一 璞玉霍 璞玉霍 陈建章 梁绍辉 | 党的文献1992年4期 党的文献1992年4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5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1期 史林1993年1期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1期 | 周恩来亲自指挥与美建交前的间谍工作 | 埃利希曼 张鑫 译 | *传记文学1993年62卷1期 | 周恩来癌症缠身力保邓小平复出 对周恩来的研究与“周恩来的精神”之我见 论周恩来关于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思想 论周恩来的早期思想与传统文化 周恩来与红四方面军 周恩来对传播红四军斗争经验的杰出贡献 周恩来在大革命时期的建军思想与实践 | 学文原作 石仲泉 陈答才 丁晓强 璞玉霍 桂玉麟 黄慰慈 姚传远 | *传记文学1993年62卷2期 党的文献1993年2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2期 浙江学刊1993年2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2期 上海党史研究1993年2期 军事历史1993年2期 | 试论周恩来从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成长 道路 | 金振华 | 浙江学刊1993年2期 | 第二战场的指挥官——周恩来 青年周恩来探索救国真理的几个特点 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周恩来的斗争艺术 周恩来与情报工作 周恩来与解放区自卫战争各战场 抗战初期周恩来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周恩来与新四军 | 马福龙 营力奋 杨亲华 印兴娣 戚惠民 璞玉霍 江英 庄建禾 石仲泉 | 上海党史研究1993年2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3年3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4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93年5期 | 筹划指挥 风范贻人——周恩来在抗战初期国 民党战场上的军事活动 | 戚厚杰 | 档案史料与研究1993年6期 | 周思来与1946年的整军谈判 周恩来也是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先驱 周恩来的青年工作理论与实践 周恩来解决顺直党内矛盾的历史性贡献 张群与周恩来 毛泽东周思来在“大跃进”中的分歧 周恩来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一场论战 | 易飞先 刘焱 王莉萍 王玉斌 邓启 袁永松 胡庆云 | 党史研究资料1993年11期 南开学报1994年1期 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2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4期 *传记文学1994年65卷5期 *传记文学1995年66卷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5年1期 | 浅析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 贡献 | 邢军 | 党史资料与研究1995年2期 | 周恩来在西安事变的日子里 周恩采与抗日民旗统一战线 | 童小鹏 黄志英 | 福建党史月刊1995年3—6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3期 |
周恩来在武汉领导抗战宣传工作 周恩来在山西抗战前线 周恩来论中国人民的抗战爱国精神 周恩来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 周恩来抗战初期在山西 周恩来论中国大革命 简论周恩来关于抗战问题的辩证法思想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及其实践 周恩来逝世二十周年悼词 周恩来的政治建军思想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到达西安时间小考 论周恩来在长征中的思想发展和特殊贡献 周恩来在红军长征初期的重大历史贡献 周恩来早期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 周恩来在1946年南京谈判中的统战工作 周恩来在庆祝文革群众大会上的讲话 | 石 霓 杜宏奇 刘德军 刘春秀 汤发奎等 张殿兴 赵金康 刘德军 于兴卫 唐德刚 叶金生 张建芳 黄少群 杜宏奇 刘 焱 江 英 王文成 |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3期 军事历史1995年4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4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5期 党的文献1995年5期 史学月刊1995年6期 齐鲁学刊1995年6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2期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2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2期 安庆师院学报1996年4期 党的文献1996年5期 军事历史1996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96年5期 历史教学1996年6期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6期 | 试论长征前期周恩来在“三人团”中的地位和作 用 | 刘中钢 孔凡铜 | 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6期 | 叶挺与周恩来 周恩来与南方局的军事工作 抗战期间冯玉祥与周恩来的交往和友谊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 周恩来与马歇尔使命 周恩来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周恩来与南昌起义 周恩来与“逼蒋抗日”方针 周恩来与西路军 | 禤倩红 卢 权 璞玉霍 王光远 陈答才 章百家 郭秋琴 刘武生 李乡乡 董汉河 | 学术研究1996年9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1期 档案史料与研究1997年2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4期 党的文献1997年4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6期 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6期 | 周恩来就暴徒捣毁《新华日报》营业部向国民党 政府三提抗议 | 胡庆云 | 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7期 | 从新四军的几个主要历史关节看周恩来在第二 次国共合作过程中的统战实践 | 童志强 |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1期 | 肝胆相照 共赴国难——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一 次坦诚会谈 | 陆建洪 | 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1期 | 周恩来与广东抗战 周恩来与东北救亡运动 周恩来与国民革命 周恩来与国统区党的建设 | 陈弘君 官丽珍 王连捷 黄振位 樊 伟 |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1期 东北沦陷史研究1998年1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1期 重庆师院学报1998年1期 | 周恩来与党的隐蔽战线——试谈民主革命时期 周恩来对我党情报保卫工作的贡献 | 薛 钰 | 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1期 | 周恩来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 周恩来对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的重要作用 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 浅论周恩来在我党创建时期的重要历史贡献 周恩来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盖 军 李海文 朱敏彦 李 兴 金邦秋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1期 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 天津党史1998年1期 复旦学报1998年2期 | 《关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特殊职务议案》 的起草者确系周恩来 | 孔繁丰 | 南开学报1998年2期 | 一九三九年周恩来巡视浙东片段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与广东工人运动 关于周恩来家世研究的几点思考 | 夏高阳遗作 禤倩红 卢 权 李文芳 黄小同 | 档案与史学1998年2期 学术研究1998年2期 天津党史1998年2期 | 周恩来1939年绍兴之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发展 | 王 彪 | 浙江学刊1998年2期 | 周恩来与中央特科 周恩来与共产国际 | 苏智良 白华山 姚金果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2期 |
周恩来与西安事变 周恩来对中原突围的历史贡献 厨恩来在三大战役指挥上的卓越贡献 | 潘利红 于丽 王凯捷 | 学术研究1998年2期 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天津党史1998年2期 | 周思来抗战文论两篇(1941年) | 王慧清 赵前进选 编 | 档案与史学1998年2期 | 周恩采组织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在军事战场上的贞献 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的伟大风范 30年代初的周恩来与共产国际 | 孙道同 郭秋琴 周一平 侯保重 郑德荣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2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3期 | 周恩来与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 创——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 余伯流 |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3期 | 周恩来与华南抗战 周恩来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大贡献 周恩来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大贡献 | 陈弘君 宫丽珍 刘金菊 覃南图 杨乃良 皋古华等 | 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3期 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3期 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3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3期 | 周恩来赴江津探望陈独秀质疑——兼与欧远方 等诸位先生商榷 | 张同 | 天津党史1998年3期 | 论青年周恩来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形成特点 周恩来与琼崖革命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对军队后勤工作的领导 同恩来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考察 | 王永祥 程昭星 周一平 肖季文 | 南开学报1998年4期 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4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4期,1999年1、2期 |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周恩来在抗战初 期给英国援华委员会的一封信探源 | 边志海 | 党的文献1998年5期 | 东北求学与周恩来的转变 周恩来与幽禁中的张学良 致英国援华委员会的信(一九三八年十月四日) 罚恳来与东北军事调处 | 马阿宁 孙立亭 毕万闻 周恩来 刘信君 | 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5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5期 党的文献1998年5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6期 | 抗战初期周恩来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政治影响 从黎平会议到毛尔盖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周恩来与天津《益世报》 | 阚延华 温伟 陈国权 李勤 |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7期 北方论丛1999年1期 历史教学1999年1期 | 周恩来与五四运动及他的民主精神 从与谈判对手的关系看周恩来的人格力量 周恩来评王希天 有关周恩来杀顾顺章灭门血案之澄清 | 李连庆 张美荣 吕荣斌 刘武生 蔡孟坚 | 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2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3期 党的文献1999年3期 *传记文学1999年75卷3期 | 论五四运动与周恩来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 读《折冲樽俎——周恩来与国共谈判》 周恩来与中央特科 周恩来祖辈定居淮安时间考 周恩来对推动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 试论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恩来与蒋介石 论周恩来与逼蒋抗日方针的确立及实现 | 姜继玉 毕于建 米镇波 金富军 秦九凤 姬少华 刘翠英 扬颖奇 | 齐鲁学刊1999年5期 历史教学1999年5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期 党的文献2000年1期 军事历史2000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3期 学海2000年4期 | 论周恩来对占田会议的重大贡献——兼论“九 月来信”的历史作用 周恩来国防外交思想早期形式与内容探析 | 黄少群 孙富林 | 党的文献2000年4期 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0期 | 周恩来诞辰90周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周恩来研 究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周恩来纪念馆在江苏 淮安奠基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853页 | 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在京举行传记出 版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872页 | (周恩来外交文选》出版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 来》首映铜像落成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331页 | 周恩来史诗性巨片《周恩来》首映纪念馆在淮安 建成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297页 |
周恩来纪念馆在淮安落成《周恩来展》在日本东 京举行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281页 | 周恩来九十五周年诞辰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287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周恩来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3页 | 纪念人物:周恩来百年诞辰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08页 | 周恩来(1898—1976) | 廖国良 田园乐编 写 | 中国工农红军事件人物录第460页 | 周恩来(1898—1976) 童小鹏忆周恩来 周恩来请“末代公主”吃饺子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 维护党的团结的楷模周恩来 深谋远虑 爱护有加——周恩来和《光明日报》 周总理关注的两则“内参” 献给周总理的一束心花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同志在武汉失陷前后 周恩来(1898.3.5—1976.1.8) 周恩来(1898—1976) 周恩来 | 范济国 叶永烈 叶永烈 冰 心 胡 绳 田水原 潘仁山 伍修权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李金元 陈予欢编著 京 声 溪 泉 肖 黎等主编 |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24页 叶永烈采访手记第42页 叶永烈采访手记第47页 记事珠第210页 先贤和故友第93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34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48页 回忆与怀念第476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54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625页 革命史资料第13辑第1页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950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489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574页 |
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等,学翔宇。五四运动中是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曾组织觉悟社。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秋回国,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后一直任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工作。建国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上卷于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下卷于198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重要伦理学篇章有《我的修养要则》、《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反对官僚主义》等。他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伦理学中许多问题和基本观点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了毛泽东伦理思想宝库。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坚决肃清非无产阶级的道德意识。在剖析各种非无产阶级的道德意识时,批判了“个人的意气之争”(《告全体同志书》1928年)。第二,建立革命军队自觉的革命军风纪。指出革命军队的军风纪的建立,靠革命军人的自觉,而不是靠皮鞭、军棍、打骂及肉刑,只有充分的政治教育,官兵间互相的了解与信任,军民间互相爱护,才有革命军队的自觉纪律(《抗战政治工作纲领》1938年)。第三,批判了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指出蒋介石强调的四维八德的抽象道德体系,是虚伪的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反映着浓厚的传统的剥削阶级意识,真是亡礼弃义,寡廉鲜耻。第四,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大力倡导以毛泽东为无产阶级努力奋斗的理想人格。第五,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指出,“在公私关系上应该确定以公为主”,“一定要在服从国家经济领导的条件下讲公私兼顾,就是说,在符合全国人民的最高的和长远的利益的原则下照顾私人利益”(《周恩来选集》下卷)。第六,主张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人性、友爱和人道主义,反对以唯心主义的观点来对待这些问题(同上书)。第七,以身作则,重视道德修养。他指出,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如果不愿做反省功夫而自满自傲,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和缺点,或者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敢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那么,这个人或这个政党就一定不免于失败。他是道德修养的模范实践者。1943年还曾为自己制定了“修养要则。”他对道德的模范践行,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热爱,为世界各国人民和进步人士所推崇。 周恩来中国领导人。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1898年3月5日生。1917年10月留学日本。1919年4月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1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月回国,回国后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常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25年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参加了2次东征。1927年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部长、前敌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五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后历届中央委员会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8月,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4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1928年6月至1931年11月,历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等职。1931年12月进入中央根据地,先后任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军事三人领导小组成员。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2月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49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59、1964、1975年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会上均连任国务院总理)。12月,当选为政协第2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59年连任政协第3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56年9月,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69年4月,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73年9月,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病逝。 周恩来 163 周恩来1898—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祖籍浙江韶兴,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1913年于天津南开学校就读,1917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旅欧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共全面分裂后,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后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等职。1935年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在西安事变中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控制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1946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等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曾主持制定和实施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政策,倡导了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指导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并为实现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贡献;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计划。1976年1月8日病逝于北京。有 《周恩来选集》行世。 ☚ 叶剑英 刘少奇 ☛
周恩来 066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从事外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指示要在外交上立于主动,以便将来与其他国家发生外交关系。1948年1月与毛泽东共同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规定了外交方面的暂时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奠基者。1949年12月陪同毛泽东访苏,参加就建立中苏友好互助合作关系所举行的一系列会谈。后作为全权代表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1954年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同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去印尼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团结反帝的旗帜,坚持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出访亚、非、欧14国,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根据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圆满解决了中国同大部分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1971年提出恢复中日邦交三原则,促成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在三原则基础上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同来华访问的尼克松总统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为中美建交,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其外交思想和实践各个方面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而总能从国际形势和中国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外交风格: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实事求是,说话算数;交友以诚,肝胆相照; 谦虚谨慎,虚心好学。 ☚ 宋子文 魏道明 ☛
周恩来 146 周恩来一贯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对社会的作用,认为道德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道德观。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只有充分的政治教育,官兵间相互了解和信任,军民间相互爱护,才有自觉的纪律。反对空谈政治,强调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修养。要求干部爱学习、坚韧奋斗、遵守纪律,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加强政治锻炼,坚持原则,相信群众,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和革命人生观。他把为人民服务视为道德的核心,强调尊重和信任人民,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敌人恨,对人民爱,国家干部应是人民的公仆。在给雷锋题词中倡导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提出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主张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还对用科学方法和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艰苦朴素和团结友爱,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道德规范作了论述。1943年3月18日自订七条“修养要则”,集中论述了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法途径,文字不多,内容深刻。他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闭门思过的修养方法。《周恩来选集》对伦理思想有很多论述。 ☚ 毛泽东 刘少奇 ☛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Zhou Enlai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胡必成。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秋, 留学日本, 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6月,返回天津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9月,与邓颖超、郭隆真等人发起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1月, 因领导天津学生向直隶省政府请愿, 要求释放被捕爱国学生而被逮捕。在狱中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 并写了《警厅拘留记》、《检厅日录》两书,记述狱中斗争。1920年冬至1924年夏,先后到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与赵世炎、李维汉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书记, 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工作。1924年8月回国,先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1925年2月, 与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一起领导军校学生进行第一次东征。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 一师党代表、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0月, 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 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11月,主持建立了中共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6年冬到上海, 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兼中共浙江区委军事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 与罗亦农、赵世炎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了上海。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 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8月 1日, 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并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军事委员会书记。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 和朱德一起领导第四次反“围剿”, 取得胜利。1935年1月,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 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批判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 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会后, 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 与秦邦宪、叶剑英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前往西安, 与蒋介石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 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 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和军事部长、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等职, 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 从事中共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坚定地执行党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广泛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 为克服对日投降危险,制止反共逆流,粉碎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4月,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在6月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并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抗战胜利后,为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1945年8月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双十协定》上签字。此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继续同国民党谈判,支持和领导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12月,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 月,代表中共同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组成三人军事小组,负责指导停战及谈判整军问题,签署了《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11月,在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后,从南京返回延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和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1948年9月后,参加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54年后,任国务院总理,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此外,还兼任过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在中共第八届、第九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在八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多年来担负着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一起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亲自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1960年参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科学文化工作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创造性地执行了重大外交决策,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工作的具体政策和基本原理。曾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950年1月,陪同毛泽东到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1954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赴印尼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坚持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方针,使会议通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反帝事业作出了贡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使我国和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61年10月,率中共代表团出席苏共二十二次代表大会。1972年1月,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打开了中美关系。同年9月,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举行会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挽救被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费尽心血。1971年9月,与毛泽东等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武装政变。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作。在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在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规划。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几十年来,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 新民学会 觉悟社 ☛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Zhouenlai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1919年回国后参加五四运动,在天津组织觉悟社。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央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8月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赴西安,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代表和中共南方局书记,领导中共在国统区的工作。1945年8月随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领导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为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巨大的组织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 刘少奇 彭德怀 ☛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Zhouenlai字翔宇,曾用名飞飞、少山等,江苏淮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周恩来同志在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坚决地百折不挠地执行和贯彻党的革命路线,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突出的贡献。他一生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在事业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建树了不朽的功勋,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也深深地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他不仅有很高的修养,也有很丰富和可贵的德育思想。他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说: “应该排出一切忽视政治工作,把政治机关看成缀品装门面的错误观念。”他认为要想取得政治工作的圆满,“必须建立严格的政治工作制度与健全的政治工作组织”。他十分重视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修养,要求领导干部要有学习精神和坚韧的奋斗精神, 有高度的纪律性,要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善于联系群众,用耐心说服的方法对群众进行教育。周恩来以其精深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宽大的胸怀、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和翩翩的风度,为人民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集中国传统和现代美德于一身,影响和教育了无数的领导者、普通群众和青年学生,成为美德的最佳形象。 ☚ 刘少奇 朱德 ☛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参加领导了东征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十年内战期间,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苏区中央局书记、红一方面军政委、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党的工作和统战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一起参加重庆谈判,后继续在重庆和南京等地,积极支持和领导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从中共五大起,被选为历届中央委员,六大后被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七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届、九届和十届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和十届的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参见“军事”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27年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长征期间,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作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代理总参谋长,参加领导指挥了解放战争。参见“历史”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又名胡必成、伍豪、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以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参与讨伐军阀陈炯明,为巩固、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3月和罗亦农等成功地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1年底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曾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1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指挥部队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和毛泽东等一起指挥红军作战,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任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去西安,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期间,主要从事统战工作,并继续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兼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胜利地领导和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包括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为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周恩来 周恩来周恩来 (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904年入私塾读书。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旅日期间参加中国留学生爱国组织 “兴中学会”。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9年6月回国后,积极参加天津的五四爱国运动,并成为当地学生界领导,并与其他活动分子组织进步团体 “觉悟社”,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11月,为进一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他先后赴法国、德国勤工俭学。旅欧期间,注重分析和研究国际局势和欧洲各国共运,并在中国学生和工人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先后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主持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一叶挺独立团,创建了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5年2月,领导黄埔学生军讨伐陈炯明。同年10月,进行了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26年冬被派往上海担任中共浙江区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共军事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获得胜利。1927年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为创建人民军队作了重要贡献。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1931年4月,党内出现叛徒,中共中央、江苏省委机关面临被破坏的危急形势,周恩来果断采取措施,保卫了中央和江苏省委的安全,使党避免了一场特别严重的大灾难。 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2至3月,他和朱德一起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 “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次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批评 “左” 倾机会主义错误,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同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他作为中共全权代表飞赴西安,坚持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抗战期间,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南方局的工作,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国统区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他在该会上作了 《论统一战线》 的重要发言,系统地总结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问题上的经验。 抗战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1945年8月,和毛泽东一起飞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签订了 “国共代表会谈纪要”,迫使蒋介石承认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之后继续留在重庆开展统一战线活动。同年7月,蒋介石撕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1月周恩来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同时指导国统区革命运动,对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曾兼任过外交部部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党的八届、九届、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党的八届十一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建国以来,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巨大的组织工作。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这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后来的经济调整工作的迅速收效,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在领导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和科技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倡导了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955年4月,率代表团赴印尼万隆,出席第一次 “亚非会议”,高举反帝旗帜,促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出席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 中,周恩来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使党和国家进行正常的工作,为尽量减少 “文化大革命” 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力图改变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的国民经济状况。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2年患病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其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 刘少奇 邓小平 ☛ 周恩来 周恩来1898.3.5—1976.1.8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参加 “五四”运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赴法国、德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1924年回国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等职。1927年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委员会书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军委书记、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统战工作。194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参与领导和指挥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曾兼任过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主席。从中共五大起,当选为历届中央委员。中共六大后被选为历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届、九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 西安事变 杨虎城 ☛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飞飞、伍豪、少山、冠生、胡必成等别名。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秋,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这年9月考入南开大学班,组织觉悟社。1920年11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初加入巴黎共产党小组。1922年6月,参加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任宣传委员。1923年起,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和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工作。1924年9月回到广州。之后曾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常委兼军事部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和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及第一军副党代表。1926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兼中共浙江区军事委员会书记,参加领导了第三次上海武装起义。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和中共中央秘书长。这年下旬到武汉,参加了中共中央改组后的五人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后回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和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等职。1931年12月到达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等职。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确定为中央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员。1936年西安事变后,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同拘捕的蒋介石谈判。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宣传部长和军事部长、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等职。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抗战胜利后,曾率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谈判、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作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代理总参谋长参加指挥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任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二、三届全国政协主席,还兼任过外交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央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在中共八、九、十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中共八、十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还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76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有《周恩来选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