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林业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 林业科技的推广结合行政系统推动植树造林、发展水果生产进行, 主要是引种适生、高产、优质的树、果、桑、竹等良种,进行育苗、栽植、管护、防治病虫害等技术的推广和指导。先后引进20多个树种, 半数以上试种成功并得到推广, 尤其如杞柳、水杉等曾经是上海郊区 “以柳代木”、“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的主栽树种。引进日本梨种经精心培育而成的 “上海蜜梨”,推广面积曾达1 600多公顷, 产量占郊区果品生产总量的60%, 为外贸出口和市场供应作出过重要贡献。
80年代, 主要围绕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实行 “林、果、花一齐上” 的方针, 加大林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为改变郊区绿化树种较少的局面, 又先后引进10多种针阔叶连生树木良种进行试种, 获得成功后扩大繁育和推广, 对丰富绿化树种, 提高绿化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育苗上先后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设施, 提高苗木生根率、成苗率和等级苗出圃率, 达到了高产、优质和低耗。市农业局同松江、青浦县有关部门协作, 在大港、沈巷两地进行林粮 (池杉与稻、麦) 间作试验, 在崇明沿江滩涂进行滩地造林试验, 都取得了成功。先后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林木病虫害, 也取得了理想效果。为了发展郊区水果生产, 推广了 “春蕾”桃、“锦绣黄桃”、“巨峰”葡萄、温州蜜柑等新品种, 400公顷柑橘列入 “丰收计划”, “宫川”、“尾张”两个蜜柑品系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的称号和奖励。花卉生产上, 从国外引进了康乃馨、唐菖蒲、非州菊、郁金香等20多种鲜切花良种,使全市鲜切花品种进行了全部更新, 推广了温室、管棚栽培技术, 人工繁育优质种苗和调控开花期技术也取得了进展, 得到了推广。科技推广促进了林业发展。1990年同1978年比较, 年末有林地面积由1 986.7公顷增至3 864公顷, 增94.5%; 水果年产量由29 905吨增至94 176吨, 增2.15倍; 上市鲜切花、盆花由28万支、13.1万盆增至1 600万支、115万盆,分别增56倍、7.8倍。
进入90年代以来, 林业科技重点向果品、花卉生产转移。市“农业丰收”计划项目中, “柑橘综合丰产技术”亩产达到1 460千克,3年累计增产6 985吨,增收1 397万元。市科技兴农攻关项目奉贤县奉城镇“无核方柿丰产基地建设”,3年扩种9万株,上市优质柿苗20万株、鲜柿30万千克。市花卉良种试验场采用株系选择结合异地繁殖复壮技术,繁育出大批高质量唐菖蒲种球,在首届全国林业名特优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向全国推广。该场在对百合花引种筛选的基础上,采用低温冷藏和保护地栽培技术,实现元旦、春节目标花期,创亩产鲜切花2.5万株、产值25万元的高效益。通过从荷兰、德国、以色列等国引进100多个香石竹品种,筛选出17个,采用三圃育苗技术生产壮苗,获1995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推广一等奖。1996年,市花卉育种中心生产高质量花卉种苗250万株,种球300余万只,分别占全市供应量的45%和90%。
(三) 林业
以生态环境为重点,实行封、造、管、节并举,保护培育好现有森林,搞好造林绿化,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产工业和森林旅游业,增进林业的经济效益。“九五”期间,重点建设66.7千公顷(10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66.7千公顷名特优经济林,66.7千公顷毛竹丰产林,66.7千公顷笋竹两用林,改造66.7千公顷低产毛竹林,同时积极推进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到2000年全省林地面积达到6 107千公顷左右,2010年稳定在6 333千公顷,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2000年达到60 %,2010年达到62%。进一步改善林分质量,林木蓄积量从1994年的1. 27亿立方米到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32亿和1.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