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机体通过改变肌肉活动的方式以维持正常姿势的一类反射。它包括:牵张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等。研究姿势反射的方法是分段切除动物脑的各级部位,以观察残留部分脑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人和动物在维持身体姿势时,常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这些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调节姿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故属于非条件反射。它分为静位反射和静位运动反射。 静位反射。是由头部姿势改变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又可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❶状态反射。是头部位置发生改变时,反射性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例如,破坏动物的大脑后,将其头扭向一侧时,就会出现同侧的伸肌力量加强,而对侧的伸肌力量减弱的现象。人类也有这种反射,所以,在运动实践中常因头向一侧扭转,而使两侧肢体的力量发生改变。如在背越式跳高中,当横杆位于腰部时仰头,将引起背部伸肌力量加强,以形成背弓;当横杆位于膝后时低头,将引起下肢伸肌力量减弱,以形成屈膝,从而有助于过杆动作的完成。 ❷翻正反射。是指正常体位破坏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肌肉产生一系列的活动,将体位恢复正常的反射活动。它是在本体、迷路及视觉感受器共同作用下,由中脑的反射中枢实现的。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动作都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空翻转体是先转头后转体,篮球转身过人是先转头以带动全身一起转动。因此,掌握翻正反射规律,对更快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均有促进作用。 静位运动反射。是人体在空间发生位移时引起肌张力发生改变的反射活动。由于人体在空间有转动动作和直线加速度两种运动状态,所以,静位运动反射可分为旋转运动反射和直线运动反射。这两种反射活动都是通过延脑和中脑的活动来调节肌肉张力的。 ☚ 最大摄氧量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 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系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以维持躯体平衡的反射活动。姿势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状态反射及翻正反射等。机体各部位位置发生变化或受到外力作用时,各种感受器分别受刺激可引起不同的反射活动,以调节相应部位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运动,维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身体平衡。任何一种反射弧的某一部分受损,都将影响机体的姿势调节,严重者引起机体平衡失调。 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Zishi fanshe指人或动物在维持身体基本姿势时所发生的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引起这种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所以也是非条件反射。姿势反射可分为静位反射和静位运动反射。 静位反射 指头部姿势发生改变时所引起的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又可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❶状态反射。指头部位置发生改变时,反射性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例如,通过手术使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脱离大脑皮层控制后,如果再将其头扭向一侧,那么动物便出现同侧肢体伸肌力量加强,而对侧肢体伸肌力量减弱现象。人也有这种反射,所以运动员合理利用状态反射有助于提高动作质量,如短跑起跑不要过早抬头,跳马落地头要正直等。状态反射是在延脑调节下而实现的反射。 ❷翻正反射。指体位发生改变时, 机体在神经系统调节下所引起的一系列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活动。它是在本体、迷路及视觉感受器作用下, 通过中脑进行调节而实现的反射。 静位运动反射 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移时反射性引起肌肉张力发生改变的反射。这种反射是由于前庭感受器接受刺激后,经延脑和中脑调节而产生的。因身体在空间的位移有旋转和直线两种运动形式, 所以静位运动反射又可分为旋转运动反射和直线运动反射。 ❶旋转运动反射。指人体发生角加速运动时,反射性引起肌肉张力发生改变的反射, 如身体前倾时反射性引起背部肌肉紧张,后倒时反射性引起腹部肌肉紧张等。 ❷直线运动反射。指身体发生直线加速运动时反射性引起肌肉张力发生改变的反射。例如,在电梯上升过程中,开始起动瞬间会反射性地引起下肢弯曲,停止瞬间又反射性引起下肢伸直; 体操运动员从器械上跌下时会反射性地伸直前臂以便于撑地等。 ☚ 大脑与运动 牵张反射 ☛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调节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维持身体平衡和正常姿势的反射。 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是靠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来自各种感受器(主要是视觉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号,反射地改变躯体骨胳肌肌紧张的分布或产生相应的运动来完成的,这些反射统称为姿势反射。不同的姿势反射与不同的中枢部位有关,如作为姿势调节基础的骨胳肌牵张反射 (见“脊髓休克与脊髓反射”)是以脊髓为主要中枢的,但受到很多高级中枢的影响和控制。研究姿势反射的经典方法是分段切除动物脑的各级部位,观察残留的脑部分对姿势的调节。通过这些实验,可以看到姿势调节随着高级中枢的出现而更加复杂和完善,也可看到各级中枢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下面主要介绍动物在脊髓以上水平切断各高级中枢时表现的姿势反射。 去大脑动物和状态反射 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的动物,称为去大脑动物。去大脑动物由于脊髓尚与延髓和脑桥相联系,不出现脊髓休克现象,血压不下降,可以完成很多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去大脑动物在姿势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全身肌肉特别是抗引力肌肉出现肌紧张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翘,脊柱挺直。这种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显然是以脊髓为中枢的全身伸肌的牵张反射过度亢进的结果,这种亢进的出现,是由于正常时高级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兴奋和抑制两方面的影响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时失去平衡的结果。据分析,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抑制性影响主要来自大脑皮质某些部位、基底神经节,这些部位和脊髓的联系在去大脑动物已被切断; 而对脊髓中枢的兴奋性影响则主要来自前庭器官-前庭核系统及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网状结构,这些部分未受到脑干上部横切的影响。高级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促进作用可以直接通过前角α-运动神经元来实现,也可通过γ-环路来实现,即先通过前角γ-运动神经元引起肌梭发放传入冲动,经后根Ⅰa类传入纤维再引起α-运动神经元兴奋。在去大脑动物,切断脊髓背根传入可使僵直现象基本消失,说明这时肌紧张亢进主要是通过γ-环路实现的; 但如果这时再把小脑前叶切除,又可使伸肌僵直重新出现,只有在进一步破坏前庭器官-前庭核系统时,才能使僵直最终消失。看来前庭核系统是通过α-运动神经元加强肌紧张的,因它在背根传入已切断的情况下仍能出现,但前庭核的活动受到小脑前叶的抑制,所以只有在切除小脑时才能看到它的作用。去大脑僵直是高级中枢对脊髓的影响失去平衡时出现的一种异常姿态,和正常站立有明显不同,但说明站立姿势的维持要靠脊髓以上各高级中枢之间的复杂协调。人在中脑水平有出血时,也可出现四肢僵直现象,与动物去大脑僵直有某些类似; 若有蝶鞍上囊肿使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失去联系时,病人表现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肢半屈状态,称为去皮质僵直。 去大脑动物在头部和躯干相对位置改变或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时,可反射地改变躯体肌肉的肌紧张分布情况,前者称为颈紧张反射,后者称为迷路紧张反射,统称为状态反射。当把去大脑动物(通常是猫、兔)的头扭向一侧时,下颏所指一侧的伸肌肌紧张加强;头后仰肘,前肢伸肌紧张增强,后肢伸肌紧张降低;头前俯时,后肢伸肌紧张增强,前肢伸肌紧张降低。这些姿势改变都是由于头部扭屈刺激了颈部不同肌肉和关节部位的牵张感受器,反射地引起躯体肌紧张分布情况的改变,故称为颈紧张反射。此外,由于头在空间位置改变使内耳迷路耳石器官产生传入冲动,也可反射地改变躯体肌紧张的分布,如动物仰卧时耳石器官传入冲动最多,引起四肢伸肌紧张增强;动物俯卧时耳石器官受刺激最弱,引起四肢伸肌紧张降低,这称为迷路紧张反射。 中脑动物和翻正反射 去大脑动物由于四肢僵直,勉强可保持站立状态,但推倒后不能自己翻正。如果动物在中脑以上切断脑干,这时中脑、脑桥和延髓可以和脊髓保持联系,这称为中脑动物。中脑动物可以保持接近正常的站立状态,而且在推倒后可以自行翻正。这种翻正动作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反射动作,而是一系列连续出现的反射,称翻正反射,它要靠中脑的整合才得以完成。翻正动作最初是由于头在空间位置的不正常使耳石器官受到刺激而首先反射地引起头部翻正; 然后头和躯体相对位置的不正常又刺激颈部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引起躯体的翻正。动物倾倒时体壁两侧所受触压觉刺激的不均等,也可作为中脑动物出现翻正反射的传入信号。在完整动物,由于视觉可以感知身体位置的不正常,翻正反射主要是由视觉传入信息引起的。 ☚ 脑干功能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 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取某些姿势时引起的反射。 ☚ 跖反射 加压反射 ☛ 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