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改良土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改良土壤

(三) 改良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在恢复农业生产中,首先抓了低产田改良。1958年,广大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威廉士土壤学》,全省先后进行两次土壤普查,多次开展“深耕改土,平整土地”的群众运动,加强了高产土壤的管理和低产土壤的改良,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肥力,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 土壤普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对钱塘江两岸棉、麻地土壤作过调查,后又对衢州专区和新登县(今属富阳市)的水稻土作过概查,将浙江土壤划分为红壤、黄壤、石质土、紫色土、冲积土、湿土、盐上等七大类。为了摸清土壤底细,发挥土壤生产潜力,浙江省农业厅于1958年、1979年先后两次组织全省性的土壤普查和土壤分类工作。
(1) 第一次土壤普查。1958年6月,浙江省成立“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工作委员会”,先在衢县、绍兴进行普查试点,然后经过干部培训,全面开展。这次土壤普查以耕地土壤为重点,全面总结农民识土、用土、改土的经验,开展土壤的详查,搞清面积,统盘考虑土壤改良和开发利用措施。全省参加普查的有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公社干部和生产队骨干,以及富有经验的老农,共21.9万人,历时半年,于1959年7月完成了2 000余千公顷耕地土壤的详查和6 467千公顷非耕地的概查。由于坚持“边普查、边规划、边行动”的工作方法,促进了土壤的改良和利用,全省深耕504.2千公顷,改良土壤23.9千公顷,平整土地154.7千公顷。
(2) 第二次土壤普查。1979年1月,浙江省成立“浙江省土壤普查委员会”,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根据全国的统一要求,完成查清土壤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土壤科学三大任务。这次土壤普查是以县为单位平行推开,历时6年,先后参加普查的人员有3 457人,查明全省土壤资源为9 686. 5千公顷,其中耕地2 618.3千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7%,在耕地中,水稻土面积2 125. 7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1. 2%(种植水稻1 796.3千公顷)。对土壤肥力进行科学分析结果:全省肥沃高产土壤占耕地的28. 4%,中等肥力土壤占46. 2%,瘠薄低产土壤占25.4%。并分别不同土壤提出了改良和利用的对策措施。在“边普查、边应用”土壤普查成果中,坚持和贯彻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土肥工作方针,有针对性地加强了高产土壤管理和低产田的改良,促进了土壤肥力的进一步提高,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
2. 高产土壤的管理。1965年,浙江省农业厅汇总自1955年以来不同地区的24个生产大队持续10年增产的资料,结合分析40个生产队142块亩产吨粮的栽培措施,总结出“四良(良田、良制、良种、良法)”配套经验,确认“良田”是稳产高产的基础。1974年提出“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良田建设方针,全省当年治理510.5千公顷。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后,总结了各地亩产吨粮的高产经验,概括出比较系统的土壤管理技术措施:
(1)保持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土壤耕作层要18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达2. 5%—4%的范围。当土壤有机质>4%时,影响土壤通透性,要采用 “干耕耖燥”的措施适当加以矿化,发挥土壤潜在肥力;土壤有机质<2. 5%时,土壤活化度不够,要增施有机质肥料,改善土壤结构。
(2)合理轮作。夏秋灌水种水稻,冬季耕翻种春花,土壤干、湿交替,以利土壤肥力的发挥。
(3) 建设高质量的排灌体系。在水网平原,土质匀细、粘闭,采用 “明暗沟结合,分层排降”的措施。
(4)深耕和浅耕结合。根据农作物茬口特点和土壤条件,分别采取早稻浅耕以利于早发,晚稻免耕以利于争季节,冬作则采取深耕和免耕交替进行。
(5)制订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投入的政策。如规定施用有机肥料的指标,实行奖罚制度; 评定土地等级,实行投入补偿;采取以工(乡镇企业)补农,定向投入等办法。
(6)建立土壤肥力监测点。全省共设立9个国家级土壤肥力监测点,2 300多个县肥力动态监测点,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壤监测网。到1993年止,已获得土壤定点监测数据1 627个;动态监测数据9088个。分析结果,土壤有机质比80年代初提高0.11个百分点,全氮提高0.19个百分点,碱解氮提高21. 3mg/kg,速效磷增加1mg/kg,速效钾减少8. 9mg/kg。
3.低产土壤的改良。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总结和推广建德县卜家蓬村、寿昌县农场通过开深沟、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粮食增产30%以上的经验。1958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颁布以后,全省部署32个低产田改造样板点,1959年又在全省范围发动“深耕、改土”的群众运动,改造33. 3公顷 (500亩) 以上大畈745处,改土440千公顷。1962年浙江省农业厅在第一次土壤普查后,成立土壤改良工作队,进驻衢县占家低产大畈(现属龙游县),对全畈221.9公顷低产田开展土地平整,沟渠配套,“以磷增氮”,扩种绿肥,改变耕作制度等工作。到1964年,亩产平均达829公斤,比改良前增产4.6倍,为全省低产田改良提供了技术经验。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又分别对酸瘦田、死泥田、冷浸田、渍害田、薄土田、汀板田、咸性田、污染田、缺素田、坡旱地等十类低产田地,分别采取不同措施,逐步进行改造。全省495. 3千公顷低产田,产量要比全省的平均产量低30%—40%,在1963、1964年两年中有110千公顷经过初步改造,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 (二) 繁育推广优良品种   (四) 合理施肥 ☛
000225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