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走产业化之路,陆良县20世纪80年代初相继成立了县烟草公司、蚕丝绸公司、畜产品公司、粮贸公司、水果公司和建筑公司。以这些专业公司为龙头,狠抓商品基地建设、一体化经营和培育市场的工作。
(1)建立农产品基地。至1995年,全县已建的农产品基地有:
❶商品粮基地2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坝区和西南浅丘区的5镇2乡96个村(办)。
❷优质烤烟基地2 400公顷,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的6个村(办)。
❸蚕桑基地2666公顷,主要分布于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和排灌条件好的坝区39个村(办)。
❹生猪养殖基地,主要分布于坝区4镇,并与之相配套成立了县种猪场和配合饲料厂等服务体系。
(2)抓龙头企业,实行一体化经营。各类专业公司加强自身建设,或根据需要下设职能单位,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形成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格局。如蚕丝绸行业以蚕丝绸公司为龙头,下设丝绸厂、刨花板厂、服装厂等9个子企业,并成立蚕桑技术服务站、蚕种场2个技术服务单位。本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建成基地”的方针,大力扶持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把3.6万户蚕农联为一体。在市场疲软,丝绸企业面临危机的1993—1995年,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无偿支持蚕农建设水浇地,拿出400万元为丝厂补亏,并实行蚕茧收购保护价,为蚕丝绸产业增添了后劲,闯过了难关。1978年以来,桑园面积每年以12.3%的速度增加,1995年全县有桑园面积4 333公顷。1997年每亩平均产值达1 192元,产茧3 684吨,占全省的49.8%,生丝出口量占全省的80%以上,全行业产值1.32亿元,基本形成了栽桑养蚕—加工—出口创汇一体化经营的模式,成功地创造了一条农民小规模生产走向市场经济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烟草行业以烟草公司和复烤厂为龙头,以遍布全县各地的烟草技术服务站和收购点为网络,统一供种,通过烤烟的种植技术指导,专用物资供应和收购复烤、调运等环节,把广大烟农联为一体,促进了烟草业的发展。全县农村经济中正在蓬勃兴起或初具规模的林纸、果品、蔬菜、花卉、水产等后继产业,一开始就注重联合,走产业化之路。
(3)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再增值。至1995年,全县城乡共建成综合性集贸市场45个,共59.3万平方米,实现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四轮驱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1995年全县农村商品零售额达3.87亿元,比1978年增3.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