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1) 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1978年克山农场根据自身的特点, 打破队为基础的 “大锅饭”,将土地向种田能手——机务工人集中, 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形成了少数人种多数地, 多数人搞多种经营, 机务工人集体和家庭经营承包相结合的承包经营形式。以机务工人为主体的45%的职工, 承包了生产队的配套农机具和85%的耕地, 实行计划种植, 土地集中, 作物连片, 大区轮作, 单车核算,结构工分, 产品统一处理。55%的职工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办小型独户兼营型的家庭农场和各种服务专业户, 承包15%的耕地, 种植甜菜、饲料、瓜菜, 同时发展养殖业和服务业, 搞积肥、收奶、饲料供应、运输等, 提供社会服务。到1990年底, 部分生产队已实现劳动力 “三三制”分工, 即1/3的人种85%的土地, 1/3的人种15%的地并兼营养殖业, 1/3的人从事农牧服务工作及个体经营。1995年, 深化农业改革,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 将农业机械实行租赁式经营, 通过 “三统两自” (统一指挥, 统一管理, 统一作业标准, 自负盈亏, 费用自理) 的管理方式, 进一步发展了农场的 “两高一优”农业, 在遭受严重涝、风、旱、早霜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仍实现粮豆总产6.7万吨, 小麦公顷产4657.5公斤, 大豆公顷产2 370公斤, 玉米公顷产6 945公斤, 甜菜公顷产41.80吨, 实现利润505万元, 职工收入4 500元, 又夺得了第18个丰收盈利年。
劳动力结构的改变, 促进了各业的发展。大牲畜1995年末存栏数由1985年的1 292头增加到3 145头,增长1.43倍, 其中奶牛由1985年的987头上升到2 703头, 增长1.74倍; 肉类产量由1990年的479吨增加到1995年的1 032吨, 增长1.15倍, 出栏肥猪由1990年的3 420头上升到1995年的8 212头, 增长1.4倍。1995年牧业产值为1 376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比1990年的714万元增长92.7%。围绕农牧业发展加工业, 乳粉厂、粮食处理中心、种子加工厂、玉米果穗烘干厂等工业厂房相继建成。1995年工业产值为2500万元, 比1990年的2049万元增长22%。各业产值发生了明显变化, 1985年农、工、牧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80%、15%、5%, 1990年变为65%、21%、14%。由于充分发挥了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优势, 注重劳动、技术、规模三个效益, 职工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人均收入2 719元, 比1985年的488元增长4.57倍, 比1990年的1 286元增长1.1倍。
(2)适应客观规律, 实施旱作措施。克山农场的区域气候特点是: 春旱风大, 夏季多雨, 秋凉霜早,冬寒雪少; 年均气温0.9℃, 无霜期110天左右。建场前十年, 年均出现的18.5次春季大风, 致使累计2.2万公顷耕地绝产和严重减产。到1965年粮豆公顷产仅有592.5公斤, 有的生产队种了500公顷小麦连种子都没收回来。为了防风护田, 这个场开始大力营造防风林。1966年一下子就造林240公顷, 到1978年造林面积达1 667公顷, 1995年造林面积达3 533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14.2%, 超过平原森林覆盖率的国家标准。经过30多年来的努力, 农场建起947条农田防护林带, 治服了风害。克山农场在农田防护林的作用下, 小麦平均增产12.4%, 大豆平均增产12.6, 田间风速平均减慢48%, 气温提高0.8%~3.6%。同时, 针对旱区的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旱地配套耕作栽培措施, 制定了以合理轮作为基础, 少耕深松为原则, 培肥地力为重点, 蓄水保墒为核心的翻地、松耙、耙茬相结合, 蓄水、保水、引水措施相结合的“三年一翻”旱地配套耕作体系, 充分发挥了“土壤水库” 的隐型水利化作用。近三年来, 又演变成“麦、经 (甜菜、油菜)、豆、麦、杂 (玉米为主)、豆”六区轮作制相配套的以深松为基础, 少翻为原则, 培肥地力为核心, 翻地、松耙、耙茬相结合, 垄作、平作相结合, 蓄墒、引墒、保墒措施相结合的六年一翻耕作制。“土壤水库” 的形成和库容量的加大, 可以做到“秋雨春用, 春旱秋防”, 有效地保证了旱地农业的高产和稳产。1977年以前, 小麦公顷产量一直在1 500多公斤上下徘徊。1978—1989年克山农场连续12年获小麦高产稳产, 1990年有1.08万公顷小麦平均公顷产量4 627.5公斤, 比1989年提高277.5公斤, 成为全垦区第一个小麦平均公顷产超4 500公斤的农场。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14 898万元。特别是克山农场实行种、养、加并举, 走稳农、强工、兴牧之路,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增强工、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农场不断更新良种, 合理栽培,实现全场良种引入、试验、繁殖、推广、加工、经营一体化, 并掌握超前品种, 快繁快推。全场基本上做到了小麦、大豆良种三、四年更新一次, 玉米年年配制杂交种, 以优质创高产。农场还坚持科学施肥, 大力提高肥效, 并注重了生物改土和扩大微肥菌肥的施用面积, 收到了增产效果。机车严格实行标准化作业, 做到农艺农机相结合, 1995年农机改革实行租赁制经营后, 调动了广大农机户的积极性, 标准化作业水平不仅未下降, 农机标准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 广泛开展技术改进活动, 1986—1990年进行技术改造24项, 增收134.7万元。如推广大豆精量点播部件156台套, 比条播公顷增收136.5元; 精量点播玉米3 330公顷, 年节省种子6.5万公斤, 节约资金39万元。
(3)选准投入方向, 增强农业后劲。克山农场十分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每年在经营利润近700万元的情况下, 首先保证完成国家各种利税454.8万元的上缴任务, 总场留成仅200余万元。多方筹集资金, 把资金投入科技兴农, 向发展农业上倾斜。1987—1990年自筹资金1 760万元,用于农业设备更新, 其中包括建立现代化种子加工厂、粮食处理中心、玉米果穗烘干厂, 以及购买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等。自1978年以来购进大中型拖拉机106台, 联合收割机137台, 玉米收割机7台, 其他农机具1 929台套。1993年又投资80万元改装了678台带式拾禾器; 1995年共投资60余万元,新建4个油库, 改建了2个农具场。由于克山农场坚持科学的投入, 全场农业投入产出比达1:1.9。选准了投入方向, 增强了农业后劲, 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
在软件投入上, 农场每年投资2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新产品开发、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 累计投资600万元新建初中、高中、职业中学教学楼; 1993年又投资160万元新建一座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大楼。1978年以来, 共送往各大中专院校进行离职代培的职工、干部600余人; 办电大站、农广校教学班, 培养出各类大专生83人、中专生900人。目前在全场技术干部中有中专以上学历占95%。各农业生产队也都配上了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业、农机、畜牧技术员, 个别生产队还配有农机工程师。全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 340人, 占全场职工总数的9.6%,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 中级职称的412人, 初级职称的871人; 全场农业、农机工人82人, 平均每10名职工中就有1名科技人员。通过培训使农机队伍素质提高, 农机队伍全员技术等级由原来的4~5级上升到5~8级, 全员文化程度保持在初中以上。由于农场坚持了 “四优先” (即农业问题优先解决,农业资金优先安排, 农用投资优先调剂, 农业人才优先培养) 的制度, 保证了农业投入, 为 “两高一优”农业创造了条件。
(4)实施“三三三六”工程, 促进经济发展。为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克山农场于1994年1月在全场推广实施 “三三三六”工程, 即: “三听”、“三讲清”、“三在前”、“六热爱”。主要内容包括, 三听: 听事、听理、听情; 三讲清: 讲清政策、讲清道理、讲清与群众相关利益; 三在前: 执行上级决定走在前、苦活累活干在前、群众利益让在前; 六热爱: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农场、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热爱邻里。
通过实施 “三三三六”工程, 找到了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重点在经济活动的三个主要环节上切入,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❶在计划制定之前, 坚持深入到群众中, 做好 “三听”, 倾听群众呼声, 了解群众对生产计划的意见;
❷在生产开展之际, 实行 “三讲清”,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把工作的目标、原则、方法、步骤和群众的实际利益讲清楚,激发群众的工作热情;
❸在生产中, 要求领导发挥表率作用,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 去带领群众完成生产任务。
通过实施 “三三三六”工程, 扫清了改革发展中的思想障碍。1994年初, 农场拟出台农业、工业、商业、运输等一系列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方案。因受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职工一时难以接受, 通过三听了解到, 职工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成为制约改革的关键因素, 计划经济观念、单一产业结构观念、单一按劳分配观念、全民经济观念、因循守旧经验主义和封闭式经营观念等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如不正确引导, 必然影响改革顺利进行。根据上述状况, 场党委派出近100人的落实改革方案工作组, 实施三讲清, 对职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广大职工由此提高了对改革的认识, 逐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增强了发展二、三产业、三营经济和致富奔小康的信心。1994年农场顺利实行了 “三田两自、两全两放”的农业改革。1995年改革一步到位, 变 “三田” 为“两田”,农机改革实行租赁制, 其他改革也平稳过渡, 迈出了产权制度改革坚实的一步。
通过实施 “三三三六”工程, 最大限度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通过 “六热爱”教育, 广大职工增强了爱党、爱国、爱集体的高尚思想品质, 调动了职工参与改革、建设农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 坚定了翻两番、奔小康的信心。各家各户按照农场规划查不足、定措施、力争早日达到小康。1994年经农场验收已有11个生产队达到小康标准, 1995年有9个生产队达到小康水平。其次, 努力寻找致富门路。广大职工按着场党委的部署, 积极开拓内外市场,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1995年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为主的自营经济新格局。1995年全场个体业户为522户, 从业人员748人, 自营经济总产值3 400万元; 自营经济收入1 950万元, 比1994年增长335万元; 从业户均收入6 300元, 比1994年增加450元;从业人均收入4500元, 比1994年增加收入400元。正因为农场把 “三三三六”工程紧紧与经济工作相结合, 提高了职工的思想觉悟,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二)农场经济发展水平   三、八五一一农场 ☛
000078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