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上有记录的最严重的洪涝年
1. 1935年。当年从6月下旬起, 连续淫雨两月,湘、资、沅、澧四水并涨, 同时荆江暴发, 倒灌洞庭, 沿湖各地堤垸皆溃, 水位较1931年高出二尺有余, 各县灾民聚集山颠、高丘, 嗷嗷待哺, 其情甚惨, 受灾严重的有益阳、常德、岳阳、沅江、汉寿、南县、澧县、安乡、湘阴、华容、临湘、慈利、石门、临澧、平江等15县, 溃垸165个, 淹死37 532人, 损失稻谷近15万千克。
2. 1949年。当年湖南自春至夏连月淫雨, 洪水遍及全省57县市, 尤以湘南末阳、常宁、湘东的茶陵、湘西的沅陵、乾城 (吉首)、永绥 (花垣)、武岗、洪江、新宁、湘乡、湘潭、长沙等县为甚, 滨湖11县自6月上旬以来, 各地连降暴雨, 湘、资、沅、澧四水上游, 山洪暴发, 波涛漫野, 人畜飘流, 加之洞庭湖渲泄不畅, 水位急增。全省共溃垸441个, 受灾田地102.3万公顷, 死人57 877人。
3. 1954年特大洪水。当年雨带长期徘徊于长江流域, 且中下游又连续不断发生洪水, 导致水位陡涨,持续时间长, 洪涝灾害严重, 自8月 1日至8日8时整, 在洞庭湖和沿湖地区22个县, 1个蓄洪垦殖区内先后溃漫了大小堤垸356个, 占原有堤垸76.6%, 淹没耕地面积25.6万公顷, 占垸田总面积59.8%, 受灾垸民164.6万人, 占垸民数56%。据不完全统计, 淹死470人。同时, 湖区被渍田地34.2万公顷, 占垸田总面积80.7%。各地因灾致死者95人。全省受灾面积达95.3万公顷, 减产粮食11多亿千克。
4. 1988年洞庭湖秋汛。当年洞庭湖区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春旱, 之后又遭遇特大秋汛 (8月19日至9月15日), 外洪内涝。全省71个县受灾, 特别是湖区3个地市受灾面积大, 损失严重。全省洪涝受灾面积95.6万公顷, 减产粮食15.5亿千克, 溃垸24个, 死亡251人, 淹没耕地1.5万公顷, 减产粮食14.5亿千克, 有40多万人房屋浸泡在水中, 房屋倒塌11.7万间, 死亡87人, 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
5. 1994年湘水大水。由于6月中旬冷暖气流交汇, 稳定在江南和华南一带, 湘水流域从6月 12日一18日普降暴雨, 局部地区降特大暴雨, 株洲以上流域平均降雨达200毫米以上。由于连续大范围降暴雨, 加上前段湘水中上游接连发生暴雨山洪, 水库蓄洪, 江河水位高, 造成湘水洪水猛涨, 湘潭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41.94米, 超警戒水位3.94米, 洪峰流量达21 000立方米/秒。
6. 1995年资江、沅江大洪水。在这次洪水之前,全省多次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特别是5月下旬后, 暴雨范围广, 强度大, 大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水灾害。全省有20个县城进水被淹, 其中麻阳县城三次进水,新晃、芷江、醴陵县城二次进水, 这是历史罕见。全省14个地州市107个县 (市、区) 2.76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1.6万公顷, 减产粮食26.7亿千克,死亡633人, 直接经济损失29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