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1. 农用动力装备情况。
(1)畜力的发展与现状。作为农业生产动力的耕牛,至今仍是本地区的主要役力。1949年,全地区共有役牛16. 1万头,每头役牛负担耕地1. 21公顷。1977年,役牛发展为25.1万头,每头役牛负担耕地减少为0. 72公顷。1980年,全区役牛比1977年增加11. 1%,为27. 9万头,每头役牛负担耕地减少为0. 65公顷。1990年役牛又增加为41.89万头,每头役牛负担耕地面积再减少为0.42公顷。与1949年相比,每头役牛负担耕地减少65.4%。
(2)农业机械使用情况。本地区农机化事业起步较晚,直至1958年才开始较多的使用农业机械。这一年,引进了拖拉机2台,22千瓦,排灌机械224台,1 812千瓦,并开始使用粮食加工机械。1963年全区购置了3辆农用汽车。1968年开始购置使用手扶拖拉机。到1970年,全地区拥有四轮拖拉机74台,1 257千瓦;手扶拖拉机79台;脱粒机29台;粮油加工机械823台;农用汽车7辆;排灌机械1 045台,5 859千瓦。1980年,四轮拖拉机猛增至797台,18 503千瓦,比1970年分别增加9. 8倍和13. 7倍;手扶拖拉机489台,比1970年增加5. 2倍;粮油加工机械7 960台,增加8. 7倍;农用汽车120台,增加16倍;排灌机械8 701台,59 289千瓦,分别增加7. 3倍和9.1倍。1990年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19万千瓦。年末农机拥有量: 四轮拖拉机达到1 620台,39 220千瓦,分别比1980年增加1.03倍和1.12倍;手扶拖拉机达到932台,增加90.6%; 农用汽车567辆,39 030千瓦,分别增加3.73倍和3.5倍; 粮油加工机械20 645台,增加1.59倍。
(3) 农电发展与现状。本地区农电比较落后。到1977年底为止,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电站装机共12 415千瓦,全年发电1 627万度,农村人口人均用电6.4度。1980年,农村电站装机19 634千瓦,比1977年增加58.1%,全年发电1 962万度,农村人均用电提高为7.4度,比1977年增加15.6%。1990年,全区农村电站发展到262个,其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年末电站装机比1980年略低,但发电量增加,农村用电量达3 570万度,农村人均用电11.9度。本地区农村电站均为径流式小水电站,生产情况受制于降水。每当需要抽水抗旱时,也正是缺水发电时,再加之电网尚未形成,因此,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电力设施的作用。
2. 水利设施及水利化程度。新中国成立前本地区水利工程设施极其落后。1949年,全区山塘总蓄水量为230万立方米,溪河堰沟总引水量为每秒17立方米,农田保灌面积为0.86万公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二五”末期的1962年,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21万公顷。其后逐年都有所增加。到1990年,全地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共计4 869处,其中,蓄水工程2 303处,引水工程1 637处,提水工程929处。总蓄水量为37 51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2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26万公顷,保证灌溉面积5.38万公顷。
3. 农用化学物质使用情况。本地区农业生产使用化学物质始于1954年,当年销售了化学农药3吨。1955年化学农药销售量上升到31吨,并开始销售氮素化肥,但数量仅1吨,限于试验点上示范使用。1962年全地区使用农药118吨,氮素化肥1 103吨。1965年销售量分别上升到351吨和4 350吨。农药和氮素化肥逐渐普及,磷化肥开始推广。到1990年,区内农用化学物质的销售量有进一步的增加。农药销售量达到879吨,化肥施用量达到13.9万吨,耕地每公顷用量达到370.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