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农村较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使多年来受到束缚的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农产品产量都获得增长。由于生产上突破了传统的农业旧格局,加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也有过曲折、徘徊,但与前30年相比较,步伐明显加快,开始步入全面振兴的新时期。这一时期,贵州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80—1984年。这一阶段,在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贵州各级领导逐步深化了对贵州省情的认识,明确了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思想。
❶总结了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改善了党对农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贵州农村生产力落后,基础差,粮食短缺、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对农业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❷进一步端正农业指导思想,坚持从山区农业的特点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山区自然优势,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❸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1984年,中共贵州省委提出,贵州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关头,要从“单纯抓生产转向全面地抓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环节”,“放手发展商品生产和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建设”。同时,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支持专业户和重点户发展的二十条政策规定;接着又进一步提出“打破城乡分割、地域分割的封闭观念,打开寨门,打开山门,积极推动横向经济联合”;“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政策措施,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抓了几项工作:
❶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坚定地推行、建立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据统计,1979年底,全省实行定产到组、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58.5%,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10%;1980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会议又进一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有领导、有步骤地放宽农村政策,调整生产关系。同年7月15日,省委明确指出:“允许实行包干到户”。到1980年底,全省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61. 8%,包产到户的占18. 6%; 1981年底,全省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8. 2%; 1982年上升到99.7%。同时,贵州省委还采取了许多措施,迅速纠正了部分地方在包干到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并把包干到户责任制由单一承包耕地,逐步推广到农业各个领域中去;
❷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1979年提高了22种农产品收购价,主要农产品收购指数提高了24. 4%;
❸调减粮食征购任务,减轻农民负担。粮食征购由1971—1975年的一定五年每年定购基数90. 25万吨(贸易粮,下同)1979年调减为65万吨,调减了25. 25万吨,调减27. 98%,增加了农村留粮量,稳定了人心,减少了粮食购销往返运输的浪费。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1981—1984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0.0%;粮食生产上新台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4年中全省农民人均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3.6%,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2.9%。1984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54. 76亿元,比1980年增长46. 28%;粮食总产量达到757. 75万吨,比1980年增长16.88%,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油料产量达到30. 59万吨,比1980年增长96. 21%;烤烟产量达到21. 48万吨,比1980年增长2. 87倍;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4. 76万吨,比1980年增长67. 83%;大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523. 1万头,比1980年增长21.99%;生猪年末存栏1 088.9万头,比1980年增长21. 57%。1984年底,全省乡镇企业个数已达20. 38万个,总产值达12. 49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第二阶段,即1985—1988年。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随后,中共贵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在调查研究全省农村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下达了《关于继续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农村经济翻番的意见》,全省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和按照发展商品经济要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在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方面,对粮食实行合同定购,合同定购粮食按“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合同定购外的粮食,允许自由上市;烤烟按计划收购,实行优质优价;油菜籽分等论价,敞开收购;生猪、肉牛、禽蛋、蔬菜、五倍子、木油、药材等价格一律放开,随行就市,自由交易;大力发展城乡集市贸易和继续调减粮食征购任务。粮食征购在原来调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调减,1985年调减为65万吨(原粮,下同),占当年粮食产量11. 42%;1988年又调减为54万吨,占当年粮食产量8. 5%,是自1953年以来36年粮食征购最低的一年。1988年城乡集市达到2 468个,比1978年增加912个,增加58.6%;集市贸易成交额33.46亿元,比1978年的3. 72亿元,增加了7. 99倍。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量增多,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为了改变农村长期局限于单一的土地经营,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比重小,农业内部林、牧、副、渔业比重小,农村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小的状况,采取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方针,要求各地从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条件出发,着眼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由于各地在调整速度上注意与可能提供的财力和粮食相适应,在调整方向上注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相适应,在调整目标上注意使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并使农民从调整中真正得到好处,因此,全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在这一阶段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农业内部,林、牧、副、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37.9%上升到1988年的46.5%。在农村经济中,1984年非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为19.4%,1988年上升到25.2%。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从1985—1988年的4年中,农民人均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15.0%和10.9%。
这 一期间,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1985—1987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5.7万公顷,占3年农业作物总播种面积940.1万公顷的53.8%,其中1985年占59.6%。农业生产发展较前 一阶段相对减缓,粮食生产出现自1984年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后的徘徊局面。全省粮食总产量4年累计比前4年减少了4%,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降低,平均年递增率为3.6%,较前4年慢6.4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即1989—1990年。“七五”计划后期,贵州根据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把发展农业再次提到重要位置,重视加强农业的建设,兴起了支持农业的热潮。按照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争取农业有一个好收成”的指导方针,结合贵州省情,在政策上,保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定购粮食“三挂钩”(定购粮与化肥、柴油、预购定金挂钩)等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适当提高了合同定购粮的价格,增加了挂钩化肥的数量;在生产上,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适用技术,并积极抓好农业高产示范工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工程管理办法,特别是针对粮食生产的徘徊状况,采取“夏秋并举,水旱并重”的种植方针,狠抓夏季粮食生产,推广多种形式的分带轮作,优化耕作制度;在服务上,各级各部门从资金、物资、技术等各方面对农业进行配套输入,及时搞好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并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保持在708万吨和721万吨的水平,比1985—1988年4年的平均年产量增长10.9%。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省农业总产值,1989年比1988年增长4.8%,1990年比1989年又增长2.4%。1990年,在部分地区遭受旱灾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达到721万吨,是仅次于1984年的第二个高产年;油菜籽产量达到40.48万吨;烤烟产量达到28.66万吨;畜牧业生产实现自1979年以来持续稳定发展,猪牛羊肉产量首次突破70万吨大关,达到71.3万吨;年末生猪存栏数达到1 354.91万头,大牲畜存栏数达到659.44万头。
从1981—1990年,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加,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从主要农副产品十年来的累计生产量看,粮食达6 688万吨,是1950—1980年31年生产总量的45.3%;油菜籽343.34万吨,是前31年累计生产量的1.9倍;烤烟219.8万吨,是前31年累计生产量的2.2倍;粮食、油菜、烤烟分别在1984年、1982年、1989年创造了历史最高年产量;猪牛羊肉产量519.5万吨,是前31年累计生产量的1.4倍;禽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牛奶等农副产品的产量也取得较快的发展。1990年,贵州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除台湾外的30个省、市、区的位次,烤烟为第3位,油料、猪牛羊肉产量均为第14位,粮食为第20位。主要农副产品的增产,为市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生活消费品,为轻工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裕的原材料。
从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看,1990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94.04亿元,比1980年增加150.53亿元,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产值48.51亿元,比1980年增加41.44亿元。农业总产值14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81.8%。10年平均递增6.2%,较前31年平均递增2.4%的速度快3.8个百分点。由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全省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为全省80年代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 农村多种经营门路迅速拓展,初步形成了多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格局。10年来贵州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了良好的开端,多产业综合发展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格局逐渐建立。
❶农业内部以种植业为主的趋势减弱,适宜于贵州山区特点的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连续10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66.5%降到1990年的53.7%,降低了12.8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比重由1980年的18.9%上升到1990年的28.4%,提高了9.5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也有新调整,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明显改善。1990年与1980年相比,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降低16.7个百分点,仅为59.4%;经济作物产值比重提高16.7个百分点,已达39.6%;
❷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多种产业转化,农村乡镇企业逐步壮大。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83.8%下降为1990年的75.0%,降低8.8个百分点,非农业产值比重由16. 2%上升为25. 0%,其中,农村工业产值比重由5.5%提高到14.6%。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得益于乡镇企业的逐步兴起和壮大。1990年与1980年相比,全省乡镇企业个数由3.06万个增加到38. 28万个,乡镇企业总产值由3. 79亿元增加到39.8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乡镇企业创纯利润由0.49亿元增加到5. 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由1 579万元增加到17 400万元;
❸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部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开始从上地上摆脱出来,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生产经营和其他服务活动。
(3)提高了广大干部和农民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教育科技兴农深入人心。10年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科技兴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1987年省委、省政府在遵义地区召开了全省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就学习遵义地区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取得五项突破性进展向全省提出“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向科学技术要粮”的指示和“一年试验,二年推广,三年见效”的要求。从此,大规模的以推广适用技术为中心内容的农业工程开发由点到面展开,开发规模逐年扩大。1990年省委、省政府确定采用农业工程的办法,组织实施了“四个百万亩粮油高产示范工程”和“四百万亩温饱工程”,实行计划、物资、资金、技术相结合,实行规模开发,搞好配套输入和服务。实践证明其整体效益较高,增产幅度大。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都搞了高产示范点和科技试验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在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的发展,优良品种面积不断扩大,耕作、养殖方式不断改进。“七五”计划期间,全省杂交水稻推广面积138.2万公顷,绝大部分实行合理密植,拉绳栽秧;杂交玉米推广面积达111.07万公顷,其中营养块育苗移栽已占很大比重;杂交油菜也在全省推广;烤烟全部引进良种,移栽、管理技术也有很大改进。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粮食平均每亩产量由152. 4公斤提高到190. 7公斤,提高25.1%;油菜籽平均每亩产量由27. 7公斤提高到67. 2公斤,提高1.4倍;烤烟平均每亩产量由79公斤提高到105.8公斤,提高33.9%。
(4)建设商品基地,发展商品生产,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增强了商品意识。全省先后两次由国家和省共同投资建设23个商品粮基地县,其中遵义、湄潭、凤冈、江口、松桃五县列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县,共投资2 200万元,这是国家第一次在缺粮省的贵州建设商品粮基地。为了充分利用贵州草山资源的优势,1983年国家投资110万美元、省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配套建设贵州省独山牧草种子繁殖场,引进新西兰的技术、草种、设备和耕作机械,开垦面积200公顷,生产优良草种50多吨。并继续投资分两批建设威宁、水城、花溪、惠水、龙里、凯里、丹寨种草养畜基地和20个县商品牛基地以及清镇、玉屏、惠水、遵义县等6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使全省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达到6. 67万公顷。利用草山资源,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了牛羊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并出口到东欧各国。在从江、榕江、罗甸、晴隆、册亨、安龙、望谟等县建设的水果商品基地,商品水果已批量上市,并生产了优质高档的橙柑、香蕉、荔枝等水果。此外,还在仁怀县建设了酒用高梁基地等。
改革10年来,贵州农业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良种、良畜,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从1984年起引进使用低息贷款5 775万元,完成高标准、高质量速生丰产林15. 73万公顷;向世界银行贷款折合人民币5 593. 15万元,建“黔西北八县半细羊毛生产”和“黔西、册亨、望谟养牛生产”以及在遵义、铜仁地区建设黑荆树、五倍子商品生产基地;用日本政府“黑字还流”贷款320万美元,建设“贵州茶叶出口基地”,要求新增茶园1 700公顷,年产茶叶2 550吨;1990年“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造林5.87万公顷,投入折合人民币1. 2亿元;从匈牙利引进年产1.8万吨TK-6型全套机械化饲料生产线,已在湄潭县建成,生产的“富福”牌饲料已经投产;金华农场引进匈牙利的全套机械化养鸡设备,年产蛋鸡20万只,也即将投产。还有无偿援助项目“3146”、“3356”等等。
10年来,共引进项目14个,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约8 000多万美元(含物资折款),加上配套投资,约折合人民币50 000万元,相当于10年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4 245万元的113%。商品基地的建设和引进资金、技术、设备、良种、良畜等,对发展贵州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均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使广大干部、农民的观念更新,增强了商品意识。1990年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达到39.39亿元,是1978年8.07亿元的4. 88倍;全省农业商品率为38. 3%,比1978年的29. 5%高8. 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渔业产品商品率在45%以上,生猪出栏率达59%,比1980年的47. 5%高11.5个百分点。
(5)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1990年全省农业人均收入435.14元,比1980年增长1.7倍,平均每年增长10.4%,比前31年平均递增4.0%的速度高6. 4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农户大量减少,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农户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95. 8%下降到1990年的5.7%; 1 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农户从无到有,目前已占农户的2.6%。农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其主要标志:
❶多数农户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1990年人均粮食消费231. 41公斤,比1980年增长4.2%,其中细粮消费占全部粮食消费的比重高达75.6%,肉类、食油、禽蛋消费也有较多的增加;
❷居住条件显著改善。1990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3.79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40.6%,十年来,有近60%的农户迁入新居;
❸日用品消费档次有所提高。到1990年底,全省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2.5台,录音机7台,洗衣机1.5台,高档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新中国成立42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贵州各族群众和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积极工作,使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但是,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人口增长过快,耕地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尚未扭转;农业投入少,稳产高产农田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综合生产能力较低,抗灾能力弱;粮食还未实现自给,贫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返贫率较高;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双层经营体制很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流通不畅。这些因素都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