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储蓄与投资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储蓄与投资理论

(三)储蓄与投资理论

现代西方储蓄与投资理论的研究中,多注重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二者的数量关系、二者的转化关系。
1.储蓄与投资的因果关系,要表明的是谁决定谁。古典经济学认为,储蓄反映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反映货币资本的需求,在任何时候能够作为投资的储蓄是一定的,投资受储蓄支配,因此是储蓄决定投资。这种论断,自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的《动态经济学导论》出版后,广为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各种经济增长理论所接受。但同时存在着投资与储蓄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是凯恩斯及其学派,他们认为:储蓄是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货币资本的供给,投资是从国民收入使用所形成的货币资本的需求,二者是两种不同的人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由于两种不同的人的动机不同、行为不同,储蓄与投资彼此分离,受不同的因素决定。他们认为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投资主要取决于预期的资本收益率和利率,不主要受制于储蓄,因此这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2.储蓄与投资的数量关系,要表明的是二者是否相等。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在储蓄与投资的数量关系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凯恩斯的“储蓄恒等于投资”理论。但在过去,凯恩斯并不是这个观点。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他把储蓄与收入、储蓄与投资联系起来考察,认为“社会的货币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即:付予雇员的薪水和工资;企业家的正常酬金;资本的利息;正式垄断的利得租金等等。在他看来生产要素有工人、企业家、资本和土地。这四者都应获得报酬,因而社会的货币收入=生产因素的报酬=生产成本。如果产品的价格按生产成本确定,则产品出卖以后企业家就会获得正常的酬金;如果产品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成本,则产品出卖以后企业家就会获得“意外所得”。凯恩斯把这样的“意外所得”称做“利润”,并认为它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意外所得”为正,则将呈现为经济扩张倾向;如果“意外所得”为负,则将缩小其营业规模。要使经济既不扩张又不缩小处于均衡状态,则要使“利润”等于零。但,不论“利润”是正数还是负数都不能算做“社会的货币收入”。在确定了“收入”这个概念以后,凯恩斯认为:“我们所谓的储蓄指的是个人货币收入和他对本期消费所作的货币支出之间的总差额”。凯恩斯的投资是指社会资本在一个时期内的净增量。设这一净增量为I,“意外所得”为Q,储蓄为S,则I=Q+S。即资本净增量等于意外所得加储蓄之和。由于“意外所得”不作为收入,也就不会形成储蓄,因而储蓄便等于资本净增量减意外所得之差,即S=I-Q,这样储蓄与投资必不相等。但后来,他在《通论》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
“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故 储蓄=投资”
按他的解释,这是因为对“所得”这个概念有新的解释之故。在《通论》中,他以实得利润作为雇主之所得,不再将所得区分为“正常利润”与“意外所得”。因而“就社会全体而论,所得超过消费部分(即我们所谓储蓄者),不能不与资本设备之价值增益(即我们所谓投资者)相同。”所以,凯恩斯的储蓄与投资恒等论的核心,是从“社会全体”去考察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而且这样的考察要结合“所得”和“消费”去进行。
储蓄与投资相等的观点,由于凯恩斯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引进“事前”和“事后”一对概念而得到进一步说明。以一定时期而言,“事前”,社会成员的储蓄行为和雇主的投资行为是由不同的人、按不同的考虑而分别作出的,没有根据来断定整个经济中储蓄必然与投资相等。但在这时期之后,即“事后”,投资中诸如存货项目的被迫增减,将必然使经济中储蓄和投资总量相等。
除凯恩斯外,从总体上去考察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在当代要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在考察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上,与凯恩斯的不同之点是:(1)将固定资产折旧纳入企业储蓄之中,因为折旧资金是社会投资总额(毛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2)提出了“政府储蓄”的概念;(3)将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量化,提出了“可支配收入”的概念;(4)提出储蓄与投资新的恒等式。萨缪尔森认为:
个人储蓄NPS=个人可支配的收入D1-消费C
企业储蓄GCS=企业可支配的收入-消费C+折旧
政府储蓄NGS=税收Tx-转移支付Tx-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付G
由于GNP≡C+〔NPS+GCS+NGS〕+G
又由于GNP=C+I+G
所以I≡NPS+GCS+NGS
萨缪尔森提出的新的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式,是从一个很简化的宏观经济部门模型中得出的等式,内容并不很完善,论证也可以商榷。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研究储蓄与投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如把社会总储蓄分做三部分;把个人、企业、政府的收入区分为可支配收入、转移性支付、购买性支付等。
3.储蓄与投资的转化关系,要表明的是二者怎样相互推动作用于经济的增长。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与投资的转化关系,多强调利率的推动作用,认为: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随利率的升降而升降;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随利率的下降而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供应学派强调税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决定性作用。供应学派认为,不能笼统地说储蓄受收入的影响,它一方面受制于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受储蓄收益的影响,而这二者都与税率有关。高税率直接减少可支配收入,削弱储蓄的能力,减少储蓄的收益,相反,则反是。他们认为,对投资者来说,虽然利率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为企业家是否投资,不仅要看企业收益,而且要看经济发展前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创造发明。投资收益也与税率密切相关。此外,西方经济学中对二者的转化,也注重考察人的经济行为,认为储蓄是消费者集体经济行为的结果,不同人的经济行为取决于不同的动机和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收入增加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相反,则反是;当投资者预期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投资减少,反之则反是。
对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研究,在战后方得到比较切实的成果。随着这种研究的进展,金融学说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发展。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有“资金流动”的理论框架和“资金流量”的数量分析,可以称为宏观金融研究;在微观经济层次上,有对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媒介作用和方法的研究,或可称为微观金融研究。在宏观和微观的大层次之间,有不少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许多重大的金融问题;如下节要介绍的金融深化论,以及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比较,金融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影响,等等。这些理论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细细考察,其核心问题还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转化有序和顺畅,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难免影响经济。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 (二)利息理论研究重心   三、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理论 ☛
000143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