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成绩
全省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妇女生育率明显下降,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八五”时期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1.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八五”时期与“四五”时期相比,年平均出生人口由95.6万人降为82.86万人,减少12.74万人;年平均出生率由35.7‰,降为21.47‰;下降14.23个千分点;年平均净增人口由72.42万人降为53.60万人,减少18.82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由26.79‰降为13.43%,下降13.36个千分点。按1971年的生育水平推算,从1971—1995年的25年间,全省共少出生740万人口,使全省人口达到4 000万的时间推迟了7年。
2.加速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第四次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均表明,云南省家庭户规模呈逐渐缩小趋势,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数,由1982年的5.2人减少至1990年的4.5人和1995年的4.14人。标志着云南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传统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
3.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1)身体素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云南省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云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40年代末期仅为32岁左右,1981年为61.29岁,1989为65.64岁;二是人口死亡率呈不断下降趋势。1950年全省人口死亡率为17.86‰,1981年为8.60‰,1989年为7.71‰;三是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50年代为183.5‰,1981年为84.13‰,1989年为61.44‰。
(2)文化素质。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尽管目前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还低于城市人口,但两者的差异明显在缩小。市、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1982年分别为22.63%和51.71%,两者相差29.08个百分点。1990年分别降为15.58%和41.93%,两者相差26.35个百分点。与市镇人口文盲率的差距缩小2.73个百分点。
全省少数民族每万人拥有的小学以上各类文化程度人口数,1964年为1 734人,1982年为3 408人,增长96.5%;到1990年,全省少数民族每万人拥有的小学以上各类文化程度人口数又增加到4 918人,比1982年增长44.3%。从1964—1990年的27年间,云南少数民族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人口增长很快。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妇幼保健条件改善了,儿童和青少年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4.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群众中存在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等旧的婚育观念,正逐步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新观念转变。
(1)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有所提高。云南省妇女平均初婚年龄40年代为18.6岁,50年代为19.3岁,60年代为19.9岁,70年代为20.8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22.0岁,1986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20.7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21.6岁。
(2)避孕节育人数不断增加。1982年全省547.8万已婚育龄妇女中,采取各种节育措施的有259.7万人,综合节育率为47.4%。1999年已婚育龄妇女增至872.51万人,节育人数增至673.70万人,综合节育率提高到86.09%。
(3)育龄妇女生育率不断下降。全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50年代平均为5.45,1981年为3.79,1989年为2.61,1995年为2.30,1999年为2.2。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1971年为132.4‰,1981年为109.0‰,1990年为93.4‰, 1995年为82.5‰, 1999年为71.73‰。
(4)一孩比上升,多孩比下降,计划生育率上升。据计划生育部门抽样调查资料,全省一孩比1970年为18.15%,1995年为59.9%。多孩比1970年为67.22%,1995年仅为4.09%。计划生育率1980年为50.03%,1995年提高到80.03%。1980年底全省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育龄夫妇为6.68万对,到1995为59.45万对,1999年达68.24万对。
(三)主要成绩
从80年代中期起实施的扶贫开发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
(1) 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财政收入比1985年分别增长2.3倍、5.5倍、52.6倍、5.3倍,比1990年分别增长85%、305.1%、1 441.5%、235%,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沿淮六个重点贫困县增长速度更快,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不仅高于全省,也高于整个贫困地区的增长速度。
(2) 区域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粮油、畜禽、水产、桑、竹、栗、林果等基地初具规模。1995年,大别山区金寨等6个国定贫困县的桑、茶、药、栗四个支柱产业,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7千公顷发展到118.6千公顷,增长3.5倍,加工产值由6 791.2万元上升到12亿多元,增长16倍多。
(3)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先后新建和改造公路8 612.8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新建排灌站4 587个,新增排灌面积469.5千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07.5千公顷,建小水电站646个,新增电力74 208千瓦时,1985年未通电村4 181个,已有4 112个村通电,通电率达98.35%;邮电、通讯发展较快,县县、乡乡和不少行政村通了程控电话。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也有较大的进步,新建和改造乡村卫生院所8 683个。新建和维修中小学10 883所,青壮年文盲率由1985年的27%下降到1995年的7.5%。
(4) 群众生活明显提高。1995年,贫困地区人均收入达1 128元,比1985年增长3.4倍。1994年,安徽省17个国家级贫困县与全国其他592个贫困县相比,农民人均收入由21位上升到11位,人均超出全国118元,人均占有粮由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高出全国50千克。
(5)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重新返贫的8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得到恢复,《3358脱贫计划》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665万人减少到275万人,净减少390万人,占58.6%。《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圈定安徽省的418万贫困人口,已减少143万人,占34.2%,高出全国15.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