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都督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官署名。都督之官始置于东汉。为临时遣官,因军事设。三国魏文帝始成为常设官,明帝时设大都督,始有大都督府,以后历代大凡沿置,至清代废。其府有专设,有加官后改。北周与隋代改大都督为勋官,无实职,其府第之名则随官而定。《新唐书·百官志》: “大都督府: 都督1人,从二品; 长史1人,从三品; 司马2人,从四品下; 录事参军事1人,正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上; 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1人,正七品下; 参军事5人,正八品下; 市令1人,从九品上; 文学1人,正八品下; 医学博士1人,从八品上。……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戌、粮禀总判府事。” (参阅: 大都督) ☚ 大详稳司 大将军府 ☛ 大都督府古代军事统率机关。元天历二年(1329年)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统辖饮察诸部侍卫军与地方镇戍军。置大都督、同知、副都督、佥都督事等官。明初,改江南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负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为五军都叔府,以分其势。 大都督府西夏官署名。总诸路军马,督护诸将。属次等司。长官称令公或府主。天盛年间(1149—1169)设6正、6承旨、1剌史、6都案、6案头。 大都督府官署名。三国时魏、吴均置大都督,其官署称为大都督府。唐与北宋的大都督府为某些府州的军政机关,元代的大都督府为军事指挥机关。参见“都督”。 大都督府官司名。 职源唐朝开元十七年,定以并、益、荆、扬、潞州为五大都督府,各置大都督一人(《通典·职官》14《都督》)。宋代先后以潞州、陕州、杭州、越州、扬州、福州、兖州、润州为大都督府州(《宋史·地理志》2、3、4,《分纪》卷39《都督》,《长编》卷70丙辰)。 职能授亲王为大都督府州节度使,则以大都督遥领之,罕以开府(《长编》卷45壬午、《宋史·职官志》7《大都督府》)。或皇帝驾临某州,为示尊重,特升该州为大都督府(《长编》卷70丙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