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台历史渊源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台湾海峡是祖国与台湾相联的纽带,位于台湾与福建之间。福建和台湾最近距离只有130公里。每当风和日丽、天气晴朗的时候,从福建沿海登高眺望,澎湖列岛上的烟火乃至台湾高山上的云雾,便隐约可见。据地质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福建和台湾山水相连,在新生代第三纪(即7 00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海峡。以后经过几次升降,7万多年前到1万多年前的大海退潮期间,台湾又和大陆福建连了起来。1万多年前,大海浸没以后,才又被台湾海峡隔开了。几分几合,一座石崖分成了两半,人们为了纪念祖国历史上山河的联系,把海峡两岸的两座山通称“半屏山”。可以说,台湾是祖国大陆的延伸。连接台湾和福建的台湾海峡一般水深只有80米,福建和台湾沿海的水深还不到50米。台湾海峡是我国大陆架伸向太平洋的一部分。
台湾海峡中散布的澎湖列岛, 西距厦门港80海里,东距台南高雄港54海里,在历史上一直是连接大陆和台湾本岛之间的天然“陆桥”。很早以前福建和台湾的劳动人民,就曾经战胜了海峡的风浪,在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现在居住在台湾的汉族同胞,80%是从福建迁移去后繁衍的;而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也有1/3多生活在福建。因此,广大台湾同胞把祖国大陆称之为唐山,并亲切地把福建叫做“祖地故土”。
福建人民过海到台湾定居,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是公元229年,即三国黄龙元年。据《三国志》等文献记载,这一年吴王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从闽浙沿海率领1万余人,航海到台湾。此后,经过唐、五代以至宋、元,一直不断有闽南各县人民过海到台湾(包括澎湖在内)定居。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说:“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这就是说,至少在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澎湖已属于福建晋江县了。公元1292—1294年,元朝政府在澎湖岛上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这说明在12—13世纪,台湾就已经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是福建的一部分。
公元1620年,福建海澄人颜思齐和郑芝龙率领一批闽南人分乘13艘船移民台湾,以台南附近为根据地,建立了9个城寨,从事开垦、农耕,成为开发台湾的一支新生力量。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郑芝龙受明政府招抚,时逢福建大旱,人民无以为生,郑芝龙向福建巡抚熊文灿建议,移民到台湾开垦。熊文灿依议,郑芝龙组织了几万福建灾民到台湾去。到了明末清初,跟随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移民台湾的福建人就更多了。
开发台湾主要是福建人民,这从“台湾”名称的由来可见一斑。1573年之前,台湾曾被称过“台员”,这主要因为“台湾”、“台员”,闽南话读音相同。据清代徐怀祖编著的《台湾随笔》中说:“明季莆田周婴著《远游编》,载《东蕃记》一篇,称台湾为台员,盖闽音也。”连横著《台湾通史》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虑,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之。其后以‘埋冤’为不祥,仍致今名。”闽南话读“台湾”和“埋冤”,字音也完全相同。“台湾”由“埋冤”转变而来的说法,似乎有些附会,但却可以说明福建人民开发台湾的艰辛。
福建人民对开发台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首先开发西部平原,逐渐扩展到全岛平原的大部分地区。由于福建向台湾移民,台湾人口增长很快。明末时期,台湾的汉族居民尚不过2万—3万人,截至1662年,汉族人口已增加至20万。到了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全台湾汉族人口猛增到200万多人,比17世纪末人口增长了10倍。截至1949年,台湾人口就已跃增到700多万了。福建有句俗语:“陈林半天下”,可见陈、林二姓的人很多。而据台湾文献会统计,在台湾地区,陈、林二姓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姓。台湾出版的《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中说,姓陈的有180万,姓林的有130多万,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姓陈或姓林的。除了陈、林姓外,在台湾姓黄、张、王、吴、刘、蔡、杨、李的人也很多,这10个姓氏加起来几乎占台湾人口的1/2以上,这正好和福建情况相同。因此可以说,闽台是一家。
据1984年底调查,福建全省共有台湾省籍同胞2 500多户、9 800余人,其中包括1946年底随国民党部队从台湾来到大陆的高山族同胞及其亲属135户、516人,占大陆高山族同胞的1/2。全省还有去台人员亲属8.07万户、36.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