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县
1.拜泉县。1952—1957年试办的拖拉机站和农业社之间, 出现了 “两条心、两本帐” 的矛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不能很好结合, 站、社双方经常发生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 中共黑龙江省委于1957年,在拜泉县乾元乡兴业社, 进行了由农业社包租和自营农业机械的试点。这个试点的实践经验, 在拜泉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年冬季就有22个农业社集资26万元, 要求购买拖拉机。
1958年, 省委根据试点经验做出决定, 提倡实行社有社营农业机械的经营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 国有国营、国有社营、社有社营3种经营形式并存。省委农村工作部在拜泉县召开现场会, 号召向全省推广农业社经营拖拉机的经验。根据拜泉县农民购买拖拉机的积极要求, 1958、1959两年, 省里集中给拜泉投入了300台胶轮拖拉机, 使拜泉县的拖拉机, 从1957年的35.7标准台增加到411标准台, 增长10倍, 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15%。拜泉县采取长垅大片地用拖拉机, 短垅小块偏坡地用畜力, 重活用拖拉机、轻活用畜力, 生产计划统一安排, 田间作业统一调度的办法, 充分发挥机、马、牛作用, 大大提高了耕作水平。使拜泉县的粮食大幅度增产。1958年比1957年增产54%, 1959年比1957年增产71.1%。这两年又分别比大丰收的1955年增产7.8%和19.8%。根据拜泉县机械化试点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在指导全省农业机械化中, 进一步强调注意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 实行机械和畜力结合, 机械和农艺结合, 使全省农业机械化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2.双城县。双城县在1953年试办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基础上, 1963年被选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重点县。该县是黑龙江省主要产粮县之一, 位于省会南大门, 土地平坦、面积大, 适于机耕。
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之后, 1963年双城县的农业生产水平下降, 急待恢复。双城县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4公顷, 每头役畜负担耕地6公顷。中共双城县委认为地多, 劳力、畜力少, 是多年来耕作粗放,粮食每公顷产量不能突破750公斤的最主要矛盾。应当抓住国家支持的机遇, 从抓增产措施入手,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 实现精耕细作。
1963年国家拨给双城县299标准台拖拉机, 比1962年保有量增加2倍多。双城县为加强对机耕生产的领导, 调整农业机械站建制, 以公社为单位建立农业机械分站, 由公社、分站、生产大队组成机耕生产领导委员会, 直接领导和指挥机耕生产。将拖拉机固定到生产大队, 实行三固定 (拖拉机、农具、驾驶员), 长期不变, 加强了责任制。合理确定扶犁手报酬,与机耕作业量挂钩, 调动了扶犁手的积极性。1964年又实行了 “农民农具手”, 进一步密切了农机站和生产队的关系。
双城县利用拖拉机扩大深翻面积。1963、1964两年, 用拖拉机翻地面积占耕地面积60%。用机械播种,加快播种进度。1963年播种期缩短到30天, 比过去加快了15天, 1964年进一步缩短到20天。改革播种方法, 使1/3的耕地实现了平播和平翻后打垅埯种或种。用拖拉机带木趟地, 增加了铲趟遍数。1963年做到三铲三趟, 1964年做到四扣三 (种的地铲趟4遍, 扣种的地铲趟3遍)。机、畜配合作业, 提高了耕作水平。并抽出劳力4 000人, 畜力4 000头, 大车1 700辆, 成立积肥专业队, 长年积肥, 使土地施肥面积从3年1槎粪, 扩大到每年90%以上。农田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也都开展起来。3年恢复生产的计划, 1年就实现了。1963年粮食每公顷产量达到1 245公斤, 是1962年每公顷产量585公斤的2倍多, 比正常年景1957年提高10%。农业部总结双城经验, 与吉林省榆树经验、九站经验, 合称“双、榆、九” 经验, 在全国推广。
双城县不断改进提高机械播种技术, 提高了机械播种程度。1985年, 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66.8%,其中粮豆作物为73.5%, 大大超过全省农村44%和50.8%的平均水平。玉米机械播种面积达到76.5%,比全省水平26.3%, 高出将近2倍。机械作用的充分发挥, 使双城县的大田播种期缩短到半个月左右, 各种作物全部种在 “腰窝” 上。双城县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步一个脚印, 每一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3.爱辉县。1970年, 国家将爱辉县列为机械化重点县。1974年又将该县列为机械化开荒的重点县。爱辉县是麦、豆作物产区之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但是无霜期短, 只有110天左右; 地多人少, 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3.67公顷。爱辉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落后, 粮食亩产只有50公斤。1960年以前吃粮一直靠国家调拨, 平均每年吃返销粮450多万公斤。列入机械化重点县后, 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1979年全县田间、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0年中共爱辉县委总结爱辉县农业生产发展经验为: 机械化显神威, 农业优势大发挥。
(1) 扩大耕地面积, 发挥可耕地多的优势。爱辉县1949年播种面积2.83万公顷。1974年以后依靠机械开荒, 1979年播种面积增加到4.93万公顷, 增加了将近1倍。罕达气生产大队原有耕地200公顷, 是有名的 “三靠队” 1973年还吃返销粮9万公斤。1974年以后用机械开荒, 耕种面积扩大到1 000公顷, 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1.6万公斤, 每口人交粮3840公斤, 粮食商品率达到73%。
(2) 扩大麦、豆面积, 发挥主产作物优势。爱辉县无霜期短, 山区只有80~90天, 只宜种植小麦和大豆。过去依靠人力, 农活集中, 干不过来, 不敢多种。1949年麦、豆面积不到 1/3, 1979年增加到90%。过去麦、豆是低产作物, 机械化后, 亩产翻一番, 摘掉了低产帽子。1975年拉腰子大队小麦每公顷产量超过3 000公斤, 上马厂公社大豆每公顷产量超过1950公斤。1979年全县上交3 500万公斤商品粮中, 麦、豆合计占95.3%。
(3) 精耕细作, 发挥增产潜力。爱辉县过去劳力、畜力少, 耕种粗放, 常延误农时。年成不好时,种子都收不回来。机械化使种、管、收的 “三粗” 变“三细”, 春、夏、秋 “三不应时” 变 “三应时”, 小麦从不进行田间管理, 发展到三叶期压青苗, 药剂除草。进入80年代后, 队队建水泥晒麦场, 总面积达21.4万平方米。队队配脱谷机、扬场机、清粮机, 有的添置烘干机, 搞粮食集、散、晒和装车机械化, 提高劳动效率, 减少收获损失。
(4) 发展多种经营,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爱辉县山多、林密、水面宽广、牧草丰盛, 过去无力开发。70年代后, 机械增加, 解放出32%的劳动力, 开始发展木耳、养蜂、养鹿、养牛、养羊、养禽、养鱼、养兔等副业生产。社队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1978年实现一人一亩林、一口猪, 1979年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产值31%。
爱辉县是边境县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典范, 在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维修网点等配套建设方面总结了一套经验, 曾在全省推广。
4.绥化县。绥化县, 70年代初以产粮大县列入机械化重点县行列。该县是以产玉米为主的杂粮县。推行机械化以后, 机械作业主要应用于小麦和大豆两种作物, 主产作物玉米、高粱、谷子仍然依靠手工耕种。在 “学大寨”, 推行科学种田中, 用工量增加,劳力、畜力不足, 当时的农具又不适应科学种田的技术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 津河公社十七大队、宝山公社宝山大队等1971年开始改革机引农具, 落实科学种田的技术措施。1974年绥化县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发动和组织全县农村社、队干部群众和农机人员, 共5 000多人, 组成三结合的工改小组300多个,提出 “一不等, 二不靠, 三不伸手向上要, 自力更生搞配套” 的口号。从1974—1979年, 改革了播种、中耕、深松、施肥等工具, 将全县367台七铧犁扣种机全部配上播种部件、中耕自动随行器、深松铲、护苗器、割茬机和施肥、追肥等6种部件, 实现了一架多具, 一机多能。将60台牵引式播种机改装成悬挂式, 给160台轮式拖拉机配上无地轮中耕机。拖拉机作业从过去的翻、耙、压 “老三样”, 扩大到五、六项, 以至十几项。从整地到播种、中耕、深松、追肥、割茬, 进行系列化作业。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五大作物都可以用机械播种、中耕, 既能平播, 又能垅播, 既能清种, 又能间种, 既能施底肥(颗粒肥), 又能施追肥。机械播种、中耕、深松面积1974年为38%, 1975年提高到62%, 1976年提高到80.5%。全省连续3年在这里召开现场会。1977年绥化县机械播种又进一步提高到82%, 机械中耕和深松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