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庆市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东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广茂铁路、西江水路、广成公路和福昆公路两条国道在此交汇,为珠江三角洲通往粤西和西南边境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1988年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四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罗定、云浮、新兴十个县。全市土地总面积2. 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2万人。是广东省行政区域最大的省辖市。又享有“国家级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美称。
肇庆市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村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全市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平原盆地,山地面积2 300万亩,有9个县属山区县。平原主要分布在沿西江、绥江两岸的高要、四会、鼎湖、端州等县区,这里土地肥沃、水网交错、河涌纵横、朗塘星罗棋布,是广东省的“鱼米之乡”。肇庆的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6条,其中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条,最大的是西江和北江支流绥江。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为交通、水力发电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方便。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此外,农林土特产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山上有林面积2 218万亩,宜林荒山栽植率95%,绿化率85%,1991年活立木蓄积量4 105万立方米,是广东省木材的主产区;全市形成了1 450万亩的松、桂、竹、木薯、水果、南药六大商品基地。松香年产6万吨,占全国产量四分之一,桂皮年产7 000吨,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木薯年产50万吨占全国产量四分之一。肇庆又是广东省粮食、畜牧、水产、蚕桑的主产区和重要商品基地。主要的矿产资源有黄金、钽铌、铁、锰、硫等金属矿产和大理石、花岗岩、绿宝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其中黄金储量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0%;云浮硫铁矿已探明储量2. 6亿吨,年产300万吨,钽铌、稀土产量占全省90%;铁矿储量6 700多万吨,年产100万吨,占全省开采量70%;大理石、花岗岩初步探明储量为6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水泥原材料石灰石取之不尽。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初步改变了过去长期封闭落后的农村经济面貌,进入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1) 农业生产上了新台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1年,全市农业产值74.4亿元,比1978年增长1. 9倍。主要农产品生产1991年与1978年对比,粮食总产量217.06万吨,其中稻谷总产202. 98万吨,分别增长38.8%和37.4%;水果产量30. 56万吨,增长31. 9倍;糖蔗产量97. 08万吨,增长3. 6倍;猪肉产量19.48万吨,增长2.2倍;三鸟饲养量6 282万只,增长2. 5倍;水产品产量8.8万吨,增长8.8倍。林业的森林覆盖率由41. 5%提高到60.5%,活立木蓄积量有4 105万立方米,林木消长开始进入了良性循环。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62.45亿元,占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4. 6%,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 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向比较合理的方向调整。全市农村经过调整生产布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打破了原来“以粮唯一”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建立了“粮食和多种经营并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1978年与1991年对比,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面积比例由9∶1调整为7∶3,山上经济林和用材林的比例由9.5∶0.5调整为8∶2。农业内部的林、牧、副、渔四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1991年的54. 6%。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由过去72∶28调整为54∶46。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已上升到44%。这些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和商品生产发展。农业商品率已由1978年43%提高到1991年67%。耕地亩产值由1980年137元提高到1991年655元。
(3) 开发性生产取得新突破。改革开放后,各地从发挥自己优势出发,大办商品基地,发展名、特、稀、优产品,经过几年努力,山上已建成了1 450万亩规模的松、桂、竹、果、药、木薯六大商品基地。1990年,这六大基地已投产701万亩,实现总产值10.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6.3%。在山下,建成了粮、蔗、畜、渔等商品基地,有18个乡镇建立了80万亩粮食商品基地。这些商品基地普遍实行“农工商,产供销” 一体化经营,从而带动了山区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和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方向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变。在加快商品基地建设的同时,全市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开发,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到1991年止,全市已实际利用外资3 430.4万美元,办起了69个外向型农业项目,当年出口创汇9 997. 5万美元。
(4) 集体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支持农民搞好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重视发展集体经济。1991年全市乡镇集体企业收入达到18 660万元,经联社、经济社集体经济纯收入24 900万元。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7元,比1978年增加811元,增长6.1倍,全市农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方和农户已提前进入了小康水平。
肇庆市农林资源丰富,气候温和,一年四季都可以耕作,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规划建设以鼎湖现代化农业试验区为基础,开发建设连片30万亩农业商品基地,其中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水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2万亩;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年产优质肉鸭2 000万只,瘦肉型猪20万头,珍禽20万只,并配套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区。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15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的生产能力,并带动山区外向型农业发展。
云浮市。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流域中游南岸。水陆交通方便,广海北线324国道贯通境内8个镇,三茂铁路至云浮硫铁矿路段可直达市区,西江河道距市区21公里。土地面积1 939.7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5万公顷,占83%;耕地2万公顷,占10.3%;水面0.4万公顷。管辖17个镇、207个农村管理区和20个居委会,总人口 50. 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2. 38万人。
云浮市地貌以丘陵低山及石山为主,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大理石(又称云石)、花岗岩石、石灰石、硫铁矿等资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云浮市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产值大幅度增长,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6. 9524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的2. 144亿元增长3.24倍,农村人均收入1 199元。
(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农业。针对原来以单一农业经济和自给性生产的实际,进行调整,向农、林、牧、副、渔、工、贸、旅游、建筑、运输等综合经营的方向转化。一是种植业中粮食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从过去的8∶2变为6. 4∶3. 6。二是加快畜牧业、渔业的发展,畜牧业已开始由过去传统式的家庭副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发展。已涌现一批养禽畜的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并出现农林牧渔综合经营发展的势头。1992年生猪饲养量达62. 1万头,比1978年的28. 9万头增长115%,上市量27.09万头,增长1.88倍;耕牛存栏量4. 9万头,比1978年的3万头增长63%。1992年水产养殖面积0. 17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1. 98倍,产品总量4 627吨,增长7. 44倍。三是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和搞活流通环节。1992年已初步形成了水果、蚕桑、玉桂、笋竹、松酯、黄檀、蔬菜、水产养殖八大商品基地,使农业商品率达63. 2%。从而促使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增长1. 29倍,畜牧业增长5倍,渔业增长9. 14倍,林业增长1.59倍,副业增长50.52倍。
(2) 改善农业基地设施,增强农业生产后劲。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了一批水利工程项目,完成了一批工程续建和配套,1992年使有效灌溉面积达1. 331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面积0. 99万公顷,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如粮食产量,1992年达到19. 54吨,比1978年的12. 3万吨增长58. 9%;水果总产3. 69吨,增长33. 55倍,茶叶总产537吨,增长31.90倍。特别1985年以来,全市上下齐动员,大搞造林绿化,至1992年止,栽植率达到97.7%,绿化率81.6%,森林覆盖率60.2%,林木生长量17万立方米,蓄积量达到240万立方米,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3) 发展以石料、建材为主的乡镇企业。根据大理石、花岗岩石等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以建材为主的乡镇企业。实行国家、集体、联户、个体一齐上,大办乡镇企业。至1992年,乡镇企业达15 111家,从业人70 296人,其中石料、建材的乡镇企业3 521家,从业 63 378人,与1978年相比,乡镇企业增加12 384家,增长5. 54倍;从业人员增加63 005 人,增长8. 64倍。其中石料、建材的乡镇企业增加3 509家,增长292. 42倍,从业人员增加65 210人,增长389. 2倍。1992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7. 8亿元,比1978年增长87倍,工业总产值15.89亿元(1990年不变价),增长13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