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耕作制度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耕作制度研究

(一) 耕作制度研究

从唐代中叶起,浙江开始麦稻两熟的种植。明代,浙北实行麦稻两熟,浙东南发展间作稻,浙中丘陵河谷地区以早中稻和秋杂粮为主,旱地大部一年一熟。民国时期,1935年省建设厅在宁波、绍兴、台州等地设推广双季稻实施区10处,当年种植6 660公顷,嗣后又在衢县、龙游、平阳等县推广。同时,提倡扩种冬季作物,到1945年累计种冬作物72.3万公顷,其中小麦占70%,大麦占10%,蚕豌豆和油菜占20%。1949年全省粮地复种指数为16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省人民政府鉴于省内人多、田地少、粮食不能自给的实际,组织有关部门的科技力量,研究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实现多种、高产、多收。大体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1. 研究发展多熟制。1952年,省农林厅研究了萧山湘湖农场和临安县农场种植连作稻技术,1953年又调查了27个县改制试点经验。1955年,中共浙江省委批转省农业厅党组 《关于加强今年改变耕作制度的报告》,提出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实行五改 (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中籼稻改晚粳稻、低产作物改高产作物、一熟改二熟或三熟) 。1956年省农业厅又提出 “三发展”(发展连作稻、三熟制、高产作物)的要求,连作稻面积很快扩大。其间虽曾出现过两次曲折,一次是1956年种植39万公顷连作稻(占水田面积24%)中,由于劳动力跟不上,有9. 3万公顷于立秋后插秧,抽穗期遇低温,平均亩产量减50公斤;第二次是1960年生产瞎指挥,连作稻面积扩大到79. 5万公顷,超越当时的条件,有10多万公顷受低温危害,导致全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由于及时采取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创造条件,稳步发展的策略,努力改进农业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使连作稻稳步发展。到1965年全省粮地复种指数达到181. 5。
2. 研究发展新三熟制。绍兴县东湖农场从1956年就开始试验麦(油菜)一早稻一晚稻的新三熟制,并在县内逐步推广,到1964年该县新三熟面积占稻田的40%。同时,杭嘉湖、温黄平原也开始新三熟制的试验示范,收到明显增产效果。1965年,省农业厅、农科院、浙农大联合研究了24个场队的多熟高产技术,概括为“四良”(良田、良制、良种、良法)配套,并阐明“四良”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它标志着从运用单项新技术到综合配套,在全国也是一个突破。1971年全省粮食复种指数达到215。
3. 多熟制技术完善配套。从1972年以后,多熟制高产技术不断完善。
❶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❷早、中、迟熟良种配套,合理搭配;
❸多种育秧方式搭配应用;
❹科学施肥;
❺病虫害综合防治。到80年代末全省粮食作物以新三熟和两熟为主体,一年一熟制面积仅占6%—7%,80年代末粮田复种指数达到223。
同时,旱地耕作制度也逐步改革。70年代推广麦一春玉米一甘薯三熟制。80年代试验在甘薯地套种春玉米、各种瓜菜,还在47个县试验推广粮肥分第轮作6. 3万公顷。1990年全省旱地三熟制面积达到6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1/4左右。

☚ 三、应用与开发研究   (二) 良种选育 ☛
000226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