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自然区划
四川种植业生产,主要分布在东部盆地内。
盆地内农业气候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早秋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18℃,全年活动积温5 500—6 500℃,≥10℃的有效积温5 000—6 000℃。无霜期280—320天。年降雨量1 000—1 200毫米。全年日照1 200—1 300小时,太阳辐射量3 000—6 600兆焦/平方米。土壤比较肥沃,70%以上为紫色土,冲积土占15%。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该地区粮食作物种类多,产量高,是全国的重要产区之一。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红苕、玉米、胡豆、豌豆、大豆、洋芋、大麦、青稞、荞麦、高粱、燕麦、绿豆、泥豆等。在粮食作物构成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比重很大,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产量占93%。其中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1%左右;小麦仅次于水稻,历来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产麦区;红苕播种面积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居首位;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6位。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1%,低于全国平均14.4%的水平。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占66.1%;其次是棉花,占8.2%;糖料、烟叶、麻类、药材等占25.7%。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冠;棉花产量在我国南方产棉区中仅次于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甘蔗产量仅次于福建、广东、云南、广西、海南;黄红麻、花生、烤烟的产量也在我国位居前列。但由于四川人口众多,消费量大,除油菜籽、苎麻、晒烟等经济作物供应全国外,其余多属省内自给性生产,尤其是棉花、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远不能满足省内轻纺工业和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