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南乡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南乡子》

苏轼《南乡子》苏 轼

苏 轼

自 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释 ①簟(diàn):竹席。碧纱厨:古代一种帷帐,夏天用来避蚊蝇。②一枕清风:这是苏轼非常喜欢用的一个意象,比如《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何如大舰日高眠,一枕清风过苕霅。”又如《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③晚衙:旧时官署治事,一天有两次坐衙,早晨坐衙称为“早衙”“朝衙”,晚间坐衙称“晚衙”“暮衙”。④归欤:《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欤,归欤。’”这里是表达一种归隐的愿望。⑤懒更疏:即疏懒,不耐拘束。⑥一味:一向,总是。

西园雅集图(局部) 【宋】 马远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鉴赏 元丰元年(1078)秋时,苏轼任徐州太守已经一年多了。去年刚到徐州时就遇到的洪水,和今年春天遇到的大旱,让他一直非常忙碌。旱灾过去之后,为防洪水再至,苏轼组织军民修筑外城,非常忙碌。到了秋天,他终于有了一点空闲,也迎来了生命中难得的清悠和安稳。

初秋的黄昏,苏轼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 “一枕清风”是苏轼比较喜欢用的一个词组和意象,诗里多次用到(见本词注释②),它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卧听”二字表现出苏轼不愿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也说明他早就预料到今天“无一事”的状况了。这里实是反用古人之意,白居易《城上》诗写道:“城上冬冬鼓,朝衙复晚衙。”又《舒员外游香山寺数日不归兼辱尺书大夸胜事时正值坐衙虑囚之际走笔题长句以赠之》写道:“白头老尹府中坐,早衙才退暮衙催。”这些诗都是以“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一种超脱的感觉就上来了。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这里一个“尽”字,再次把这种悠闲无止境放大、拉长。

下阕开始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也就是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整个下阕议论,表面上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在表达一种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是在庆幸自己已经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

《苏轼文集《轶文汇编》中“与范子丰二首”里写道:“外郡虽尘俗,然每日惟早衙一时辰许纷纷,馀萧然皆我有也。”苏轼对此时徐州任上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虽然每天都有早衙,但是其余的时间完全由他自己支配,这是悠闲的,同时也是寂寞的(“萧然”)。然而在苏轼看来,这种寂寞才是真的“大自在”,于是他枕清风昼眠,卧听晚衙寂静,读尽床头书卷,赋诗,遐思,写词……多么悠然自在。(姚苏杰)

梦蝶图(局部)【元】刘贯道 美国私人藏

链接 东坡巾。东坡巾,也称乌角巾,本是宋代男子头巾的一种样式,因苏轼喜戴之,故名。苏轼《纵笔三首》诗“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即言此巾。宋马远所绘《西园雅集图》中苏轼所戴者即东坡巾。


唐宋词之《苏轼《南乡子》》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南乡子》

苏轼《南乡子》苏 轼

苏 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释 ①涵辉楼:在黄州古城内。一说即栖霞楼。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苏轼在黄州期间的黄州太守,与苏轼相交甚厚。②“破帽”句:用了重九落帽的典故(见本词链接),但苏轼偏说帽不落,是反用其意,含义颇深。③“佳节”二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④“万事”句:用潘阆《樽前勉兄长》:“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永乐大典》辑本《逍遥集》)⑤“明日”句:这是苏轼的得意之笔,其诗《九日次韵王巩》也曾用此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鉴赏 元丰四年(1081)九月九日,是苏轼到黄州后的第二个重阳节。按照古时的习俗,苏轼陪同他的上司兼朋友、黄州太守徐君猷以及黄州通判孟震,三人上涵辉楼登高、望远、怀人。苏轼在写给王巩的《与王定国书》(《苏轼文集》卷五二)里说:“重九日,登栖霞楼,望君凄然,歌《千秋岁》,满坐识与不识,皆怀君。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可见,苏轼所怀之人是王巩,而最末的“明日”句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当然,从整首词来看,怀人的意味比较少,更多的则是表达一种深深的忧愁以及旷达的自我安慰。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残酷折磨之后,身心都受到了很大摧残,但是以他的个性是不会在痛苦中消沉的,于是他深深地思考造成一切苦难的原因,寻求解脱。这首词所体现的是苏轼在尚未完全解脱之前,心中难免有浓浓愁怨的那种状态。

溪桥深翠图 【清】 方琮 广东省博物馆藏

“霜降”二句是楼上所见的景色。“霜降”在时间上呼应重阳节,同时有清爽的意味。秋冬之季,水位下降,所以有了“水痕收”一语,水落则石出,故而又有“露远洲”一语。“浅碧鳞鳞”写水面的细小波纹,为下文写微风作铺垫。此两句写秋意却无一点悲秋的感觉,反而现出一种明丽清爽,颇有新意。“酒力”三句从写景色转换到写观景之人。苏轼曾说自己喜欢喝酒但是酒量极小,往往“把盏为乐”“颓然坐睡”。此时此刻,苏轼大概也已经喝得差不多了,随着酒力慢慢消退,皮肤变得极为敏感,以致能够清晰得感受到风力的变化。一个“软”字写风力之弱,呼应前面“浅碧鳞鳞”一语,也为后文的吹帽不落埋下伏笔,而“飕飕”二字则写出了风的清凉、和软和惬意。

“破帽”句向来为人称道。古人写重九最喜用“落帽”的典故,以表达自己的性情高洁,但用多之后便了无趣味了。苏轼这里却反用其意,写风吹破帽却吹而不落,给人很新鲜的感觉。首先,经过前面的铺垫,我们知道此时的风非常和软,不足以吹落帽子,因此这句词写得很合情合理。其次,反用“落帽”的典故,其用意是表示自己没有像古人一样的才智性情,是一种自谦,同时也很切合苏轼当时避祸的心态。第三,明明是风力太小,吹不落帽子,却非要说是破帽恋头,是拟人之意。实际上这里未尝不是以破帽比旧友,感谢他们在自己危难之时不离不弃。有这样三重含义,此句受到激赏也是情理之中,同时也可见苏轼化用典故的鬼斧神工。

苏轼作词的一般习惯,是下阕进入议论。“佳节”二句化用了杜牧的诗,在前一年重阳节的时候,苏轼曾经把杜诗隐括成词,可见他很喜欢这首诗。“断送秋”二字写得很无奈,似乎是想惜秋,但是却因太多的无奈,只能匆匆打发它过去。“万事到头都是梦”是苏轼最常用的比喻方式:人生如梦,万事如梦。他非常喜欢用梦来比喻人生(见本词集评),因为太多的苦难(以及道家、佛家的思想)让他无法相信人生的现实性,唯有如此他才能让自己痛苦的心得到安宁,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因怨恨而失去欣赏美的心。在苏轼这个常用的比喻里,我们能读出很多让人黯然神伤的无奈。在这种虚幻的感觉下,苏轼感到了彻底绝望之后的放松。“休休”二字似欲把满腹的怨屈、愤恨都甩在身后,从此让自己的心归于一片寂静。“明日黄花”一句,又是提醒自己,要珍惜生命里每一份值得珍惜的感情和事物。此句本出唐人郑谷《十日菊》诗“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重阳节过后,菊花或已被采尽,或已开始凋落,蜜蜂因无花可采而发愁,蝴蝶却不知花已零落,仍然环绕残枝;可是苏轼反用其意,说道“蝶也愁”,则把花落秋去、朋友分别的伤情写得更加沉痛。蝶之愁是表现它对菊花的爱,同时也说明苏轼对朋友能够相聚欢饮的珍惜。反用典故,又是鬼斧神工!

全词从写景开始,到写情结束,处处写景也处处写情,然无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又时时不离怀抱,结构精巧,思想深沉。本词所化用的典故,与词意融会自然,又别出新意,曾让许多人自叹不如。(姚苏杰)

集评 明《沈际飞:“自来九日多用落帽,东坡不落帽,醒目……东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虚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黄苏《蓼园词选》引)

清《黄苏:“破帽恋头,语奇而稳。‘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蜂蝶之恋香乎?”(《蓼园词选》)

链接 重九落帽。“重九落帽”是唐宋诗人、词人歌咏重阳节时最常用的典故之一。典出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绰,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此则故事是为了表现孟府君敏捷的才思,苏轼似用它来说明为人臣之难。


苏轼《南乡子》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苏轼《南乡子》

《南乡子》·苏轼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这首送别词另辟蹊径,写离别后的感触和设想。“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起笔写归途之所见。回首蕴含对友人的深切眷恋,然而,乱山横隔,连城市都只能看到它的部分轮廓,城中之人尚不可见,离走之人自然杳无踪影了。这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更写出了双方的情谊之深,同时产生了人不如塔的感慨。山塔无情,还可以高居颠峰极目远眺,离人有情,却不能凝眸相望;山塔今日迎客明日送,习以为常,亭亭自若,毫无痛苦可言,离人天涯沦落各西东,虽属偶然,遗留的怅恨却足以刻骨铭心。

过片继续顺着时间的流程写归路的行为。“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归路迢迢,风尘仆仆,更由于情绪低落,希望沉入梦的醉潭,来麻醉内心的痛苦。然而晚风清冽,寒气袭人,欲梦不成,离别的痛苦自然也就无法排遣了。词的结穴处,以设想的方式写出自己寒夜残灯、相思不断的情景,并综合运用对比、衬托、比拟、拈连的手法,推出了“秋雨晴时泪不晴”的佳句,可谓奇思妙想,偶然得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