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生产管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生产管理

(一)生产管理

1.计划管理。农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 在国营站阶段, 属指令性的直接管理, 社队经营以后, 实行指导性的间接管理。计划体系, 是由年度计划、阶段计划和小段计划组成的。
年度计划。农机化生产的年度计划是根据基层的农业生产计划制定的。国家办站时期根据服务的庄、社全年农业生产计划制定; 社队自营时期根据生产队的生产计划制定。计划内容包括全年机耕作业项目、面积、质量要求; 机具调配和农业生产单位的劳畜力安排;农机作业和各项农业增产措施的配合; 平衡各季度农机生产任务,做好资金筹集和油料, 物资供应等等。年度计划由农机站 (集体自营时由社队) 与服务庄社 (生产队) 共同制定。
阶段计划。根据年度计划, 一般分备耕、春耕、中耕、麦收麦翻、秋收秋翻 (包括拉地、打场脱粒)、冬季生产 (主要是运输)等农事季节, 制定阶段农机作业计划, 包括作业项目、数量、质量、时间等内容。农机站和社队在各个生产季节, 制定农机作业计划的同时, 都注意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劳畜力结合统一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 避免使机闲马,两套成本一台戏,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小段计划。一般制定三五天或10多天的作业计划。包括作业项目、作业地块、各种拖拉机的出车班次、作业数量、质量、作业时间、作业顺序、行车路线及机具保养, 供油供水的时间、地点等, 并画出拖拉机作业行驶路线图, 避免不合理的运行。
为保证实现农业生产计划, 黑龙江省在各个时期, 都实行了合同管理。国营站为庄社代耕, 双方签订代耕合同; 集体农机队为生产队作业, 双方签订农机作业合同; 农户自营为一家一户服务, 项目多的也签订代耕合同, 但不够完善。
2.生产责任制。50年代国家办站时期, 在定额管理的基础上, 推行了包任务、包机具、包成本和保质量、保农时、保安全的农机生产责任制。克山古城拖拉机站1955年还试行了 “包耕定产奖励制”, 收到显著效果, 1955年比1953年, 每标准台拖拉机工作量提高1.5倍, 每标准亩作业成本降低65%, 全年盈余2.1万元。60年代初充实为三包 (包任务、包油料、包田间修理费)、三定 (定地块、定机械、定人员)、三保(保时间、保质量、保安全)、一奖 (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节约油料、降低成本、全年无事故的包车组受奖, 反之则受罚)责任制。1964年推广双城县的经验, 以社为单位建立分站, 1台拖拉机固定到1个大队 (个别小大队, 两个队1台拖拉机) 作业。拖拉机固定后, 包车组和大队实行“双三保、六固定” 的生产责任制。双三保是: 包车组保证作业质量, 保证不误农时, 保证完成机耕任务; 大队保证拖拉机有活干, 保证人畜配合好, 保证按规定缴纳机耕费。六固定是: 根据人机畜配合作业的需要, 固定人员、固定领导、固定农具、固定机耕任务、固定质量标准、固定扶犁手报酬。这一经验收到明显效果,1964年全县有156台拖拉机实行“双三保、六固定”农机生产责任制, 每标准台工作量平均为6 484标准亩, 比未建立责任制的拖拉机高29.22%, 每标准亩作业成本比未建立责任制的拖拉机低13.5%。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都推广了双城经验。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机生产联产计酬责任制也逐步发展起来。据1981年11月份统计, 全省大队农机队有7.4%实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具体有3种形式:
(1)农机队单独承包、联产计酬。具体做法是,以农机队为主, 适当配备手工操作的劳力, 组成专业队, 承包全大队的主产作物, 联产计酬; 有的农机队划分几个联合机组, 按耕作区分别承包。计酬方法,有的定工定产, 超产按比例分成; 有的以产量、产值换分; 有的实行净产值换分或利润包干。主要在麦豆产区, 机械化程度高, 实行统一核算的大队。如克山县黎明大队1981年共有504名劳力, 全大队抽出43名农机人员和60名农业劳力组成粮食生产专业队,实行纯利润包干责任制。共承包653公顷麦豆作物,按丰、平、欠3年的平均产量, 议定总产172.5万公斤, 收入86万元, 支出19万元, 用工4.8万个, 每个工日按2.5元计算, 核定基本工资为12万元, 包干给农机专业队, 年终向大队包交55万元利润。如实际收入超过承包收入, 其超收部分, 大队和农机队四六分成; 如因自然灾害减产减收, 按倒四六承担经济损失。这个大队当年实际完成总产186.5万公斤,比承包计划超产14万公斤, 总收入100万元, 超过承包计划14万元, 扣除大豆提价增值部分按比例分成, 农机专业队分得4万元, 平均每个承包者获得超利润收入400元。
(2) 联合承包联产计酬。具体做法是: 由大队农机队或联合机组同生产队或作业组, 联合承包一种或几种作物, 联产计酬。分配形式有的是农机队统一管理, 包车组定队作业, 驾驶员参加生产队的分配。主要在农业机械配套较全的地方, 麦豆产区和玉米杂粮产区都有。实行这种责任制的地方, 较好地解决了大小队之间指挥生产, 使用机械的矛盾。
(3) 按亩挂分联产奖惩。主要在杂粮产区,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地方。即在手工操作的社员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情况下, 大队农机队承担生产队的机械作业, 实行按亩挂分, 联产奖惩。有的是超产或减产按农机作业投工比例奖惩, 还有的像双城县金城大队, 实行按作业标准亩联系工分系数, 随着当年农业总产值升降比例上下浮动, 体现奖惩。
3.质量管理。黑龙江省农机作业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逐步制定各项作业质量标准和检查验收制度。50年代, 农机作业项目主要是翻地、耕地、镇压和播小麦, 作业质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机作业的项目越来越多, 农业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 农机作业质量标准越来越广泛。
黑龙江省农机管理部门在各个时期都制定下发了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比较完整的是在80年代以后,省农机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于1983年1月经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批准, 由省标准计量管理局发布, 于1983年3月开始执行。
农机作业质量标准, 都附有明确的检查验收方法。在实践中较普遍的作法是:
❶随作业随检查, 如三长 (生产队长、机耕队长、包车组长)上车, 跟班作业在作业中随时检查作业质量。
❷分段检查, 每个作业阶段或每项作业结束后, 组织农机队、生产队、包车组及社员代表联合检查验收。
❸执行农机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单, 及时记录检查验收结果。
❹对照农机作业(代耕)合同, 兑现奖赔。
黑龙江省政府1974—1976年连续3年在绥化县召开科学种田现场会, 重点参观学习了秦家公社坚持作业质量标准和检查验收经验, 对全省提高农机作业质量起到了有力的示范作用。进入80年代, 全省推广了讷河县和附近国营农场挂钩, 采取请进来, 派出去的办法, 不断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经验。该县在1980年以前, 小麦亩产长期徘徊在100公斤左右, 实行标准化作业后, 全县有5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170公斤, 比1979年提高30.8%。
为加速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 省、地、县三级多次举办作业质量训练班; 县、社两级深入基层全面检修农机具;公社机管站、大队农机队、包车组层层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评选标准机具, 标准驾驶员。80年代, 全省农机作业质量普遍提高。据绥化地区39块检查, 秋翻整地基本消灭了堑沟, 合格率达92%。

☚ 二、农业机械化管理   (二)机务管理 ☛
000072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