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北平原除涝
淮北平原地处黄淮海平原南部,土地总面积37 411平方公里,涝渍灾害严重,原有易涝面积1 711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8.1%。经过多年治理,易涝状况明显改善,到1994年底,已治理易涝面积1 440千公顷(其中达3年一遇标准的有642千公顷,5年一遇的有777.9千公顷,5年以上的有20.3千公顷),占原有易涝面积的84.2%。
1.淮北平原涝渍灾害成因。
(1) 淮北地区除4.2%低山残丘外,基本上是个缓坡大平原。地面西北高、东南低,高程50~14米,地面坡降1/7 500~1/10 000,其中很多地方分布着封闭洼地,地形“大平小不平”,自然排水不畅,极易积涝成灾。
(2) 淮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0~950毫米。但由于该地区处在南北冷暖气流交汇地带,气候不稳定,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雨量和最小年雨量相差4倍多。年内雨量分布不均,全年降雨的60%以上集中在汛期6月至9月份,且经常出现暴雨和连阴雨,易涝渍成灾。
(3)淮北中、南部为大面积的砂姜黑土,土壤结构不良,易涝易旱。汛前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5米左右,雨后极易升临地面,而田间排水不畅,主要靠蒸发排泄,消退缓慢。淮北涝渍灾害大多发生在这一地区。
(4)淮北地区排水系统骨架已基本形成,但桥涵不配套,大、中沟里堵坝多,小沟和地头沟偏少,不能发挥整体除涝效益。
2.各时期治涝工程。
(1) 50年代治淮时期的治涝工程。1952年8月,淮北地区出现涝灾,成灾面积605千公顷。淮委于11月召开了“豫、皖、苏三省治淮除涝代表会议”,制订了“以蓄为主,以排为辅,采取尽量地蓄,适当地排,排中带蓄,蓄以抗旱,因地制宜,稳步前进,使防洪与除涝、除涝与防旱相结合”的治涝方针,并规定了排水标准和投资的原则。这一时期完成了五河以下内外水分流工程,使漴潼河水系下游洪水期内河水位降低2米以上,效益显著;对濉河、北沱河、唐新阎河、西淝河、北淝河、芡河、泥黑河、泉河等河道进行了水系调整,疏浚河道,兴建桥涵,开挖沟洫,使这些河道的排水能力提高到3~5年一遇,为淮北地区治涝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2) 60、70年代的治涝工程。1960—1963年间,由于农村休养生息的需要,除涝工程基本停顿。1963年淮北出现了一次特大洪涝灾害,成灾面积1 395千公顷,除涝工程又重新提到了重要位置。淮北各地致力恢复被“河网化”打乱了的排水系统;贯彻团结治水精神,拆除边界堵水堤坝,对部分“河网”工程进行改造利用,使其能够发挥排涝效益;按高标准疏峻了新河以及沱、浍河间的一些排涝大沟;在沿淮低洼易涝地带兴建了一批电力排灌站,使这些地区的水利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新汴河工程竣工为沱、濉河上游6 562平方公里开辟了一条新的通向洪泽湖的排水出路,在面上建立和完善大、中、小沟排水系统,开挖疏浚了一些骨干河道。1975年以后,淮北各地制订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沟、渠、路、林、田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凤台县的永幸河排灌网工程,涡阳的“3321”排灌网工程,利辛、亳县的沟网工程,固镇的“三一沟网化”工程等,为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增强除涝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1980年后的除涝配套工程。过去的治涝工程曾发动群众进行沟洫建设,开挖了大量的大、中、小沟,为建立淮北农田排水系统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些建设没有按排水系统统一规划,治理标准不统一,大、中、小沟之间不配套,特别是中、小沟和地头沟偏少;土方工程做得多,桥梁建筑物配套少,很多沟里堵坝,排水不畅通,有的完全失去排水作用。1979年9月中下旬,淮北连续降雨,降雨中心地带3天最大降雨量不到200毫米,介于3~5年一遇,而涝渍面积却达933千公顷,损失严重,引起全省各级震动。自1979年冬修起,在水利计划中设立淮北地区除涝配套专项工程,并作为全省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连续大干10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88年底,淮北地区共完成土方19 911万立方米。配套大沟872条,长7 656公里,控制面积18 084平方公里,占易涝面积的76.6%;配套中沟9 709条,长19 039公里,控制面积1 561平方公里,占易涝面积的66.3%;配套小沟39 037条,长21 338公里。修建桥涵64 378座,其中:大沟桥3 711座,中沟桥23 693座,小沟桥涵37 022座。共投资12 568.6万元,其中:基建投资4 093.9万元,农水补助经费5 387.0万元,群众自筹3 086.7万元。另外群众完成土方劳务折款29 668万元。新增除涝面积170.7千公顷,改善除涝面积851千公顷。
3.存在问题。
(1)大、中、小沟桥涵配套不齐全。由于受资金和农民负担能力制约,大沟桥涵只配套了80%左右,中沟只配套了50%左右,小沟配套尚不足30%,且小沟、田头沟数量偏少,防渍降渍能力差。今后着重搞好农田小区水利配套,提高除涝降渍能力。
(2)小河道沿河涝渍增加。淮北大部分中、小河道排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随着除涝配套面的不断扩大,沿河的涝渍也日益加重。除在排水条件较好的地方继续安排除涝配套工程外,应有步骤地进行中、小河道治理,解决好面上排水出路,使除涝配套工程发挥应有的效果。
(3)配套桥涵结构型式落后。目前大部分为石拱桥、砖拱桥和现浇双曲拱桥等。虽曾推广一些先进的装配式桥涵,也因施工技术落后,质量不保证,影响建筑物寿命。今后应推广先进的装配式桥涵,加强专项培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4)管理工作跟不上,配套工程面广量大。需建立健全群众性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对面上排水系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