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水库和塘坝灌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水库和塘坝灌溉

(一)水库和塘坝灌溉

1.大型水库灌区。全省大型水库蓄水兴利库容49.6亿立方米,建有淠史杭灌区、花凉亭灌区、青弋江灌区。
(1)淠史杭灌区。淠史杭灌区是淠河灌区、史河灌区和杭埠河灌区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位于安徽中、西部江淮丘陵地区。灌区土地面积13 130平方公里,受益范围有安徽的金寨、霍邱、六安、寿县、舒城、庐江、长丰、肥西、肥东等县、市,合肥市郊区以及河南省的固始县。设计灌溉面积安徽近期为684千公顷,远期为733千公顷。
第一,规划。兴建淠史杭灌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引用大别山北麓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五大水库的水(总库容66.3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28.4亿立方米),以补当地径流不足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淠史杭灌区的总体规划,是从开发规划较小灌区的设想开始,逐步演变成地跨江淮分水岭两侧、横贯皖中的大型灌区。50年代初规划水库时,灌溉范围只着眼于本支流下游的平畈区,到50年代中期演变为根据地形可以“引水上岗”和切开分水岭,调引大别山区水资源,实行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统筹规划水土资源。
第二,主要技术措施。
——统筹当地径流和外来水源。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在灌区内普遍整修和改造塘坝,增修中小型水库;并考虑各种水源工程联合运用,发挥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对上游水库泄水和区间径流的反调节以及削减引大模数高峰的作用。在大型灌区内统筹安排当地径流和外来水源,使大中小工程有机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尽可能扩大易旱丘陵地区的灌溉面积,减少各级渠道及其建筑物的工程规模。
——骨干渠道合理布局。淠史杭灌区骨干渠道的布局,是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确定的。例如史河灌区总干渠,采用开挖平岗切岭工程(最大挖深24米),打开“咽喉”,实现大面积自流灌溉,改变最初规划的修建大型电灌站提水过岗的方案,降低了灌溉成本。又如淠河灌区,共有两条干渠、两条分干渠切开江淮分水岭(最大挖深都在20米左右),使江淮分水岭南侧的长江流域一片易旱丘陵地区得到灌溉,其灌溉面积约占淠河灌区总灌溉面积的1/3。
——因地制宜确定灌溉保证率。皖西皖中丘陵地区缺水易旱,淠史杭灌区的设计灌溉保证率如采用90%,则设计灌溉面积只有目前设计灌溉面积的60%左右,大片地区将得不到水源补给。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采用75%~80%的灌溉保证率,扩大了灌溉面积,对促进皖西、皖中易旱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根据分析计算,3个灌区1966—1994年平均从渠首引进的年有效水量32.1亿立方米(包括河南省梅山水库灌区引水量在内),最多的1994年41.8亿立方米,最少的1967年21.1亿立方米。与5座大型水库的多年平均来水量49亿立方米和水库至渠首枢纽区间的多年平均来水量7.5亿立方米对比,渠首以上水资源利用率达到60%,旱年的利用率则更高。
——蓄引提相结合。在淠史杭灌区内,各级渠道与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相通,形成了“藤”与“瓜”的关系。引水工程与蓄水工程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地引进上游水库泄水和山区径流,能够压减引水流量高峰。在一些渠道的尾部而又靠近天然河湖建抽水站,引用湖泊蓄水或河水作为补给水源,参与灌区联合运用,形成引水与提水相结合的布局。在一般情况下,灌区尾部由各级渠道供水自流灌溉,在灌溉用水高峰期或干旱年份,则利用补给站抽提邻近湖泊(都是灌区回归水的汇集地)的水量灌溉尾部地区。建立这种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对缓解用水紧张状况和提高灌溉保证率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三,建设。淠史杭灌区工程于1958年秋动工,到1972年,三大渠首枢纽工程和总干渠、干渠等骨干工程均基本建成,当年灌溉面积达到400千公顷。1972年以后,陆续进行支渠以下的配套工程。到1985年,已建成引水枢纽3处;总干渠、干渠13条,共长985.2公里;分干渠19条,共长398.7公里;灌溉6.6千公顷以上支渠326条,共长3 345公里;斗渠以下渠道1万多条,共长2万多公里;分干渠以上渠系建筑物3 300座,占计划60%;支渠以下渠系建筑物2万多座,占计划20%;灌区内反调节中型水库24座,小型水库1 000余座,抽水站382座、13.8万千瓦;共做土石方近5亿立方米,占计划75%;累计国家投资3.57亿元,群众集资3.89亿元。1986—1991年,国家又多方筹款28 750万元(其中引用世界银行贷款10 063万元,群众投劳折款8 544万元),完成2条总干渠和4条干渠的续建配套。1994年,灌区的实灌面积已达584千公顷。据统计,灌区自1959年开始受益到1994年,累计灌溉面积14 800千公顷,增产粮食约180亿千克。
第四,管理。淠史杭灌区的管理是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暂行办法》,本着“统一管理、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采用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按渠系设立管理机构。隶属于省水利厅的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除统一管理全灌区的计划用水、水量调度,指导各级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外,还直接管理淠河、史河灌区的枢纽工程和跨地、市的总干、干渠工程。其余工程,分别由所在县设立专管机构,隶属于各县水利局领导。灌区还设有管理委员会,由安徽省农村经济办公室、水利厅、交通厅、淠史杭管理总局和地、市、县政府的负责人组成,是灌区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灌区的重大事宜的决策。
(2) 花凉亭灌区。灌区位于安庆市皖河以南至沿江湖滨地区,控制面积1 407.6平方公里,设计灌溉太湖、宿松、望江、怀宁4个县68.9千公顷农田。1958年,花凉亭大型水库兴建,为4个县丘陵区的灌溉用水开辟了水源。1962年,省水利厅设计院编制了《花凉亭灌区扩大初步设计》。重新研究灌区方案,设计由龙山宫渠首引水流量20立方米每秒,灌溉四县农田22.04千公顷。1971年,安庆地区水电局编制的《花凉亭再扩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经水电部批准,核定渠首引水流量为70立方米每秒,灌溉68.9千公顷。扩建工程于当年冬开工,到1987年初具规模。灌区工程有龙山宫引水枢纽1处;总干渠1条,分干渠4条,支渠130条,三级渠道共长630公里;提水站45处,总装机918.75千瓦,电290千瓦;各类渠系配套建筑物1 369座。完成工程量土石方28 249万立方米,砌石33.57万立方米,混凝土5.9万立方米。国家累计投资5 641万元。花凉亭灌区工程虽尚有大量配套尾工,其效益已十分显著。实灌面积已达41.3千公顷,年引水量5亿立方米左右。水到之处,不仅大旱保收,而且耕地率由38%提高到41.7%,水田率由50%扩大到80%—85%,耕作制度也多改为二年五熟。
(3)青弋江灌区。青弋江灌区亦名陈村灌区,是利用陈村水库发电尾水及灌区当地径流的大型灌溉工程。灌区范围原设计为泾县、宣州、芜湖、南陵和繁昌5个县、市,总面积1769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91.1千公顷。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1971年被列入国家计划,1976年底,溪口引水枢纽和40.5公里长的总干渠建成,1977年4月通水。总干渠完成后续做的东干渠,1966年12月动工,直到1985年1月竣工,1992年初步通水,但支渠以下配套工程几乎没做。西干渠因工程量大,是否建设尚有争议。灌区工程当前灌溉范围只限干部分青左支渠和总干渠沿岸直灌地区,面积约6千公顷。1994年大旱,东干渠引水抗旱,一些临时机械抽水,抗旱灌田8.7千公顷。灌区当前最大的效益是为总干渠渠末端装机3.4万千瓦的纪村电站输送发电用水,每年可发电1亿余千瓦时。
2.中小型水库灌区。全省4 771座水库以灌溉供水为主要目的。中型水库蓄水兴利库容16.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5.9亿立方米。1994年,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71千公顷,小型灌区205千公顷,两者占水库有效灌溉面积的40.7%。全省大量中小型水库及灌区是在1958年后发展起来的,由1957年337座增加到1962年的1 238座,这段时间也出现了“半拉子”工程多、质量差等问题。经过巩固提高,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大办水利的推动下,又出现建设水库及灌区热潮,至1975年,水库达到3 523座。1975年8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及垮坝事件后,安徽着力抓了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进入80年代,在抓除险加固水库同时,也加快了水库灌溉区配套,注重工程效益。
来安县屯仓、宿松县钓鱼台和黟县东方红3处水库灌区简介如下:
(1)屯仓水库。位于来安县城北17公里石固山脚下,滁河支流、来安河的上游,属长江水系。控制来水面积187平方公里,总库容11 79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1958年,开始动工兴建,1963年,枢纽工程基本建成蓄水,1965年,灌区全面受益。现有东西干渠各一条:东干渠长58.9公里,设计灌溉流量12立方米每秒,大部分灌区在其范围之内;西干渠长15公里,设计流量2.4立方米每秒。共有支渠20条。全灌区共辖12个乡镇,灌溉11千公顷农田,是来安县的主要水利骨干工程。水库建成20多年来,在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组织群众服务体系;加强工程设施管理,搞好设备维修养护;实行计划用水,推行流量包段;以及与水库灌区相邻、灌区范围互相衔接的驷马山下游灌区的水口抽水实行联合调度,相互调剂水源;在保证农业丰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做出成绩。
(2)钓鱼台水库灌区。位于宿松县西北部。设计灌溉面积为12.93千公顷。因沿渠机站和支渠配套尚不齐全,现有效灌溉面积近9.3千公顷,多年来实灌面积8千公顷左右。70年代初,渠系虽初具规模,但配套很不完善,不少支渠只通不畅。80年代,完成4条支渠配套,较好地发挥了灌溉效益。
(3)东方红灌区。位于黟城盆地,灌区北干渠于1968年1月动工兴建,1972年,基本开通,全长36公里。1974年,初步受益后,10多年间,边建设,边管理,使干渠工程不断巩固提高,渠系配套进一步完善,灌区引水能力达3.4立方米每秒,灌溉2.56千公顷农田,占全县水田面积的50%。粮食产量由1974年的1 576.5万千克增至1989年2 550万千克,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7%,成为黟县的主要产粮区。
3.塘坝灌溉。山丘区塘坝灌溉已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十分重视挖塘筑坝,拦蓄当地径流,发展灌溉。新中国成立后,水利科技有了飞跃的发展,塘坝纳入了蓄、引、提灌溉整体布局,由单一拦蓄当地径流发展为兼有调节外水功能的小型水利设施。全省塘坝由1949年底的88.7万处发展到1994年的近100万处,蓄水容量由20亿立方米增加到22亿多立方米。
40多年来,在发展塘坝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1950—1952年,淮河以南山丘区大力整修塘坝,新建扩建塘坝2.3万多处。1953年干旱,兴修了以塘坝为主的各类小型工程9.9万多处,提高了灌溉能力。1956年春,中共安徽省委提出了“全面展开以蓄水保水防旱为中心的春修突击运动”,要求淮南丘陵地区集中力量整修旧有塘坝,推行联塘并塘,开挖水沟引水灌塘,选择来水好的岗冲拦冲打坝、开挖新塘和新建小水库。通过这次修塘热潮,使1957年底全省塘坝数达到98万处,蓄水容量达到32.4亿立方米。“二五”期间,对小型塘坝有所忽视,一些塘坝扩建成小水库,一部分塘坝灌区纳入了库、站、引水灌区范围。1963年以后,由于治水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型轻小型,放松了小塘小坝的建设管理,废塘改田之风开始蔓延,塘坝的数量减少。淠史杭灌溉工程通水以后,六安地区逐步出现废塘改田之风,据六安地区水电局1973年水利工程的统计,全区已废塘2.4万处。一些历史名塘如六安县的查陵陂大塘(蓄水面积千亩,库容约100万立方米)、秫备大塘(水面约51.33公顷,库容61.5万立方米)均已废弃改田。在淮南、江南山丘区,凡建有大中型水库灌区、自流引水灌区甚至一些抽水灌区,其灌区的上中游均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并持续到1980年。据1980年底统计,塘坝处数只有87.1万处,比1949年以后最高值减少了14.8万处,减少14.5%。从1981年起,废塘还田现象逐步得到扭转,1987年底,塘坝处数回升到89.0万处。1984年秋,在庐江县召开的全省水利会议,总结推广了该县由县水利部门帮助区乡制订兴修当家塘的3年规划,并对每个当家塘实行六定(定规模、任务、劳力、效益、建设期限、工程设施的负责人),由乡或行政村统一组织劳力施工,按合理负担办法,逐塘打歼灭战,建一口成一口,发挥一口效益。从1988年开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又把丘陵区的当家塘建设,作为全省四大重点工程之一来抓,更有力地推动了塘坝工程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大修当家塘,促进农业增产的典型。

☚ 四、农田灌溉工程   (二)泵站提水灌溉 ☛
000024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