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产科研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最早建立的水产研究所,是重庆市长寿湖水产研究所,后易名为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站。该所建立于1958年,在60年代初曾对水库的草、鲢鱼天然繁殖及利用进行了测试研究,1964年查明了污水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安全浓度。1966—1978年,对中华鲟、长江鲟人工放养催产繁育苗种作了多次成功的试验,同时还调查了金沙江中华鲟的天然产卵场。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成果奖。
万县地区水产研究所,由以前的地区鱼种站发展而成,有鱼池70口,主要研究池塘蓄养胭脂鱼,并进行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此外,还进行了荷包鲫鱼试验,并对池养家鱼的标准化作了一定的研究。
1977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宜宾地区渔种站为基地,筹建水产研究所,1981年正式开展研究工作,是省内水产研究的重要机构。所内设有养殖、育种、饵料、资源、情报5个研究室,并设实验渔场1处,重点研究全省水产业中的技术问题,也承担国家安排的科研项目。1978年曾进行过长江鲟和胭脂鱼移养驯化阶段的试验,1979—1981年又进行了长吻的移养驯化试验。
1981年底,内江地区与安岳县联合建立了珍珠生产研究所,设有珍珠贝类、鱼类标本室、化验室及珍珠粉厂。主要研究河蚌育珠,同时成批生产珍珠水解液、珍珠层粉等。在提高珍珠质量和蚌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四川各地市州县相继成立了水产技术推广站、科研站。各地科研站点重点对集约化养鱼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仁寿、井研、眉山、富顺等地试验流水、网箱养鱼首先获得成功。1984年,眉山县又将集约化养殖技术用于渠道,进行渠内金属网箱流水养鱼试验,取得每平方米产鲤鱼21.7公斤的较高产量,次年在县内推广后,最高产量达到每平方米产鱼39.4公斤。1986—1987年,全省集约化养鱼试点县扩大到50多个,养鱼面积为15.4公顷,总产量达到1 427吨。
80年代以来,四川水产科研获得了丰硕成果。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奖的项目达40多项,其中以四川牵头的全国18省、市稻田养鱼技术推广获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被评为农牧渔业部科技推广一等奖(1986年)和第二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眉山县渠道金属网围流水养鱼及其配套技术”通过了由农业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并获得1989年度农业部技术进步二等奖;“长吻鮠人工繁殖及配套技术”项目,获1989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德阳、乐山两市流水养鱼及种、饵配套技术”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另外,以《四川渔业区划》为代表的一批软科学研究成果,在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水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