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吉川幸次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家。生于神户市。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科毕业。师事狩野直喜。聆听了其学风严谨的元曲讲授。由于重视虚构文学的西欧文学研究的影响,戏曲研究在当时是一门引人注目的新领域的学问。在中国留学后,就职于东方文化研究所。编制了《尚书正义》的定稿本,并完成日译。1947年,继青木正儿之后任京都大学教授。1939年,与青木正儿、入矢义高、田中谦二、魏敷训开始合作研究元曲。在《东方学报》(1940—1942)上连载《读元曲选记》。在谈到改编、研究〔中吕粉蝶见〕一套的情形时,写道:“〔剔银灯〕读得来隔靴痒挠,谨向专家请教,恰便似大家同上蚰蜒道,闷葫芦怎得开交,头频侧手屡摇,谢不敏某未学。”前后长达八年的研究成果后来加以整理,冠名《元曲选释》(全四第一集,1951)出版。以《元杂剧研究》(1948,岩波书店)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此书由郑清茂译成中文出版(1960,台北艺文印书馆)。吉川以清代经学为其文学研究的基础,推崇十八世纪的段玉裁、钱大昕等古典语言学、古代史学的方法。其精密的解释和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新颖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不仅给中国文学研究家,而且给其他领域的学者留下了极大的影响。著作有《元曲金钱记》、《元曲酷寒亭》、《元杂剧研究》等多种。所有著作都收录在《吉川幸次郎全集》(共二十二卷,补遗四卷,筑摩书房出版)中。 ☚ 青木正儿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日本汉学家。生于日本神户。1924年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1928年赴北京留学三年;1947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院教授,同年以《元杂剧的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他年青时即潜心研究中国文学,终生不渝,著述宏富。1973年,有《吉川幸次郎全集》(筑摩书房版)二十四卷行世。所论以诗文、文论为主,也涉及戏曲、小说。其《中国文学与社会》、《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以及《唐代的诗与散文》、《新唐诗选》、《元明诗概论》等著作,研深辨详,颇多真知灼见。他喜爱《诗经》,认为其文学价值尚待进一步发掘。他对唐诗着力甚勤,杜甫研究尤精,撰有多种有关杜甫的专题论著,并有遗著《杜甫诗注》十卷。他指出,杜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诗人正确认识生活,不懈追求和谐与美好的世界;而杜诗的笔法,既缜密精确,又超越俗常,使人感到诗中深蕴某种比喻与象征。更为重要的是,其学术研究并未局限于中国文学本身,他常常思考如何根据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点,来研讨有关世界文学一般规律的问题。吉川氏享有世界声誉,其部分著作不仅译成了中文,而且译成了西文(如华兹生所译《宋诗导论》),他还曾多次赴中国、美国和苏联访学或参加研讨会,在国际上交往甚广。 ☚ 藤野岩友 目加田诚 ☛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1904—1980吉川幸次郎1904年出生于神户市,1924年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1928年赴北京留学三年,1931年任职于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8年在东方文化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7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院教授,同年以《元杂剧的研究》获文学博士,1964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67年由京都大学退休,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1975年曾任日本政府学术文化访华团团长,1979年任中国文学研究者访华团团长,1980年逝世。 ☚ 大矢根文次郎 目加田诚 ☛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日本文学博士,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家。生前曾任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会会长、日本中国学会评议员兼专门委员、日本外务省中国问题顾问、京都日中学术交流座谈会顾问、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等职。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日本著名中国学家。1926年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1931年任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任该所经学文学研究室主任。1947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同年以《元杂剧的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1967年由该校退休,任名誉教授。并历任日本东方学会会长、中国学会评议员、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等职。曾多次来华访问,并积极参与国际中国学学术活动。 ☚ 长泽规矩也 中岛千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