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棚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棚膜

(一)棚膜

(包括水稻育秧、大棚用膜) 60年代中期, 黑龙江省有些地方开始试用棚膜培育水稻秧田。当时属于试验示范性质, 由农业部门统一分配,有计划推行。1967年, 农膜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划归供销社经营, 供给水田区用于培育秧苗。由于生产能力和原料的限制, 农膜货源偏紧, 在分配上实行保证重点 (水稻), 专项供应。1971年, 东宁县供销社支农服务队帮助社队搞温室薄膜盒子育苗成功。全县40%的生产队, 水稻田, 采用温室膜盒育苗, 比田间育苗节约农膜17吨, 并使水稻早育苗、早插秧、早收割, 夺取了水稻增收。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农民较快地接受了这一新的技术, 并在水田区普遍推广使用, 供销社供应的农膜不断增加。1975年达2 960吨, 比1973年增长1倍。
1976年, 哈尔滨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参照国外应用农膜的经验, 在郊区用农膜覆盖大棚, 培育秧苗种植蔬菜, 取得试验成功, 蔬菜提前上市, 并提高产量2~3倍。延寿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试用农膜培育玉米苗, 经移苗定位, 强化田间管理, 平均每公顷产量13 500公斤。这些成功的增产经验在全省逐步推行后, 需求量显著增加, 并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 由水田育苗拓展到蔬菜、烤烟、玉米等育苗。当年经农业部门调查测算, 预计需要量1.2万吨, 而国家只安排1 800吨, 供求差距悬殊。为此, 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采取协助工业增加生产, 派人出省采购等措施, 组织货源, 增加供应, 年内销售3 774吨, 比1975年增长27.5%, 基本上保证了水田、蔬菜、烤烟3项生产的需要。1978年, 全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由重点管供, 转入在搞好供应的基础上重点管用以后, 供销社对农膜的分配, 除城市保蔬菜, 农村保水稻、烤烟,加强使用指导外, 积极推广了农膜用后清洗、晾晒和窖贮保管, 节省60%~70%农膜, 为社队减少农业投资1 000多万元, 并缓解了农膜的供求矛盾。
1979年, 随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 省外农膜相继跻身于黑龙江市场, 出现多家经营, 相互竞争, 供大于求的局面。由于经营农膜进销差价小 (高压聚乙稀膜每吨进价3 500元, 销价3 885元, 进销差价11%; 聚氯乙稀膜每吨进价3 325元, 销价3 591元,进销差价108%), 扣除商品流通费、税金后, 三级站经营亏损, 不积极组织进货, 造成二级站库存增大。黑龙江省为了支援农业, 减少积压、加速资金周转, 二级站一方面调整调拨价, 将高压聚乙稀膜调拨价由每吨3 810元降到3 770元。另一方面扩大销售范围, 对城乡、集体和个人实行敞开供应。对基层供销社提高代销手续费, 由2%提高到5%。通过这些有力措施, 全年通过供销社供应农膜5 807吨, 仅比1978年供应的6 619吨下降12.3%。进入80年代, 农民的庭院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对农膜的需要量显著增加。1983年, 通过供销社供应的农膜创历史最好水平, 达9 484吨, 比1979年提高63.3%。1985年, 在生产厂家自行销售农膜,农民精心使用保管, 农膜利用率提高, 省外农膜打入黑龙江省的激烈竞争形势下, 供销社经营的农膜由统购包销改为“以销定产,以需定购”, 供应量相对减少。当年仅供应6 637吨,比1983年下降30.1%。1988年, 国家对农膜实行专营以后, 供销社的供应量有所回升。1991年, 又达到9000吨左右。1994年, 取消专营, 放开经营, 供销社的农膜供应量又开始回落。当年供应4 883吨, 比1991年减少45.7%。1995年供应量缩减到3 143吨,比1994年下降35.6%。

☚ 四、农用塑料薄膜(简称“农膜”)   (二)地膜 ☛
000071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