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明走廊工程
199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反复总结基层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文明走廊工程,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九五”时期的主体工程。其主要内容是:以铁路、公路为依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按照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长远规划与近期安排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国家兴建与社会举办结合的原则,分阶段、按档次沿铁路、公路干线进行综合治理,开展路地共建,抓好示范辐射,把省内的7条铁路(包括:成昆〈南段〉铁路、贵昆〈西段〉铁路、南昆〈西资〉铁路、昆玉铁路、昆开铁路、开河铁路、蒙宝铁路)、6条公路干线(包括:昆明至瑞丽、打洛、水富、富宁、河口、富源)建成“文明运输线”,把沿途城镇大部分建成“文明城镇”,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登上一个新台阶。建设文明走廊工程的标准:
❶文明铁道运输线要达到八好,即:安全效益好、服务质量好、内部管理好、治安秩序好、环境面貌好、文化活动好、生活福利好、创建活动好。
❷文明公路运输线要做到六化,即:道路保养标准化、站段建设规范化、“窗口”服务优质化、交通管理法制化、“两个效益”同步化、文明创建制度化。
❸“文明城镇”建设以争创“五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优先发展)为中心内容,具体标准要做到八好,即:组织领导好、经济发展好、社会风貌好、法制建设好、科教文卫事业好、市政建设和管理好、服务工作好、创建活动好。
文明走廊工程的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路地双方领导牵头,驻地党、政、军(警)、工、青、妇、农、学、商等各方面参加,开展各种形式的路地自建、共建活动,做到“六联六建”,即:联做思想工作,提高人的素质;社会治安联防,片区秩序好转;联办公益事业,方便群众生活;联教科学文化,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联搞环境建设,脏、乱、差现象改观;联抓经济工作,两个效益显著。这种做法虚功实做,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了实处,有五个优势,即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和地方的积极性共同调动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结合起来,把领导的积极性和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和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文明走廊工程涉及云南省13个地州市、70多个县、市、区,覆盖全省人口的80%。因此,它对云南农村有着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截至1998年,全省已有各级“文明乡镇”160个, “文明村”3 580个,有9 770个村开展了创建“文明户”活动。其中大部分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为主要内容,即五爱星、法纪星、致富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卫生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些地方出现了“八有八无”的良好现象,八有即:村(居委会)有乡规民约,路有章法维护,人有道德纪律,物有规范管理,危有群众抢险,难有八方支援,正气有人扶持,歪风有人制止;八无即:无车匪路霸,无盗窃团伙,无吸毒贩毒,无卖淫嫖娼,无制黄贩黄,无以路为市,无占道堆放,无沿路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