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恢复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为恢复渔业,在渔区进行民主改革,清匪反霸,投放渔业贷款,发放廉价渔盐,调整和减免渔税,帮助渔民发展生产。同时着手组建国营水产养殖场,成立安徽省水产养殖公司,开展了渔业合作化运动,颁布渔业法规,整治渔政,贯彻“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生产方针;发展鱼苗、鱼种和成鱼养殖生产,初步形成池塘、湖泊、水库、稻田、流水养鱼等养殖类型。到1957年底,全省养殖水面达160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0.7万吨,比1949年增加1.7倍。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两个时期,安徽渔业的基础框架已初步形成。

☚ 一、发展历程   (二)停滞倒退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连年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农业生产水平极低,农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境地,194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只有17.19亿元(按当年价计算),人均产值41.2元;粮食亩产46公斤,总产量71.35亿公斤,人均占有171公斤;棉花总产量0.63亿公斤,亩产不足10公斤;油料总产量2.43亿公斤,亩产29公斤;烟叶总产量0.23亿公斤,亩产55公斤。
1949—1952年,党和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农民政治上和经济上翻了身,焕发了极大的生产热情。全省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满目疮痍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27.74亿元,比1949年增加10.55亿元,增长61.4%;粮食总产量达到100.7亿公斤,比1949年增产29.35亿公斤,增长41.1%。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河南农村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1953年初农业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关系向公有制逐步变革。虽然因1956—1957年高级社发展过猛过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有所下降,但由于这一时期全党重视农业,各级政府采取许多有力措施支持农业,加之农业互助合作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个体生产遇到的困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深耕改土、合理密植、选育良种等技术逐渐被农民认识和掌握,使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从恢复到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同1952年比较,1957年的农业总产值达到31.57亿元,增长13.8%;粮食总产达到118亿公斤,增长17.2%;棉花总产达到17.66万吨,增长33.6%。其他农产品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农村购买力平均每人43.39元,增长108.2%。据调查,全省有15%的农业合作社的社员收入赶上了富裕中农(人均年收入116元)的水平。

☚ 二、发展历程   (二)徘徊和缓慢发展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各级农民协会,开展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1952年初建互助组,当年6月建初级社,1954年建立高级社。仅用3年时间就全面恢复了农业生产。到1957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达29905万元,比1949年的19941万元增长48.94%,年均递增5.86%;粮食总产达633909吨,比1949年增长55.74%,年均递增6.53%。

☚ 四、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严重挫折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积极发展农村副业生产方针, 提出 “全面规划, 加强领导,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等一系列原则、措施。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制订副业生产计划, 社员在不妨碍参加集体劳动原则下发展适宜个人经营的各种副业生产, 供销社与国营商业部门积极帮助农民推销土副产品, 有效的促进了副业生产的发展。这个时期农林牧副渔业结构, 以种植业和副业构成这一时期的主体, 而副业发展速度快于种植业。种植业产值由1949年的7.79亿元, 增加到 1957年14.23亿元, 增长82.7%, 平均每年增长5.1%, 副业产值由1949年的3.27亿元增长到1957年7.68亿元, 增长1.34倍, 平均每年增长8.4%, 种植业与副业二者产值之和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0%以上。种植业产值在恢复时期 (1949—1952年) 增长较快,到 “一五” 时期 (1953—1957年) 增长缓慢, 而副业产值则增长快, 到1957年副业产值份额已比1949年增加5.6个百分点, 种植业产值份额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也都保持平衡增长。1949年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产值比为63.2:38.6; 1957年为59.6:40.4。农林牧副渔业结构开始向合理的趋向发展。

☚ 二、农林牧副渔结构与布局   (二)停滞徘徊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林区森林采伐过量,烧山毁林严重,遗留下近400万公顷荒山迹地;沿海地区少林缺材,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群众的生产、生活,林业急待恢复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对林业工作的指示精神,重视抓林业的恢复发展工作。
建立林业管理机构。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实业(农林)厅内设林垦(业)科,在建阳、南平、永安三个重点林区设置国有林管理处,其余地区设管理站,负责辖区内国有林管理,并协助林业行政管理和护林育林工作。1953年,省林业厅成立,各地、市、县也相应设立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初步形成省、地、县三级林业管理系统,并相应成立护林防火专门机构。
开展山林改革,推进林业合作化。根据《土地改革法》,福建省结合土改进行山林权处理试点,制发《福建省土地改革中山林处理办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山林占有制度。建阳、南平、永安、龙岩4个林业重点地区,山改中没收、征收山林39.6万公顷,其中分给农民31.8万公顷,占80.8%。在互助合作中,山区林区积极发展农林结合的生产合作社,山林和土地一样入股,统一经营。至1957年,全省有8 300多个农林合作社完成林木入社工作,并结合调处山林权纠纷,相对稳定了山林的经营权。
创办林业教育机构,培养林业人才。1951年,省农林厅通过举办干部训练班,吸收社会青年和部分在校学生参加培训,从此有300多人走上林业工作岗位。1953年,林业、森工培训机构相继成立,福建农学院开设林业专业,集福州、龙岩、建阳三所农业学校的森林科,创办福州林业学校(1956年迁南平,改名福建林业学校),培育林业专门人才。林业科技也开始受到重视,开展主要造林树种的种源试验和沿海防护林引种栽培试验,取得一定成效。
发动群众造林、育林、护林。贯彻“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方针,实行“谁造谁有,伙种伙有”的造林政策。国家还发放贷款和供应种苗,扶持群众造林,推行合作造林,提倡沿海、沿江营造防护林。山区农业合作社组织耕山队,开始成片营造用材林。沿海沙荒营造木麻黄防护林获得成功,水土流失区种草造林取得成效。这期间,全省共造林56.5万公顷。同时,因地制宜推行“半封、全封、轮封相结合”的措施,有计划地封山育林49.6万公顷。针对烧山严重情况,省政府多次发布护林防火法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严禁烧垦、烧肥、烧山驱兽等破坏山林行为,严肃查处重大烧山毁林案件,护林防火工作逐步得到加强。
发展森林工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1951年,组建省伐木公司,在重点林区设立木材收购站(组)。1953年,福建森林工业局成立,林区地、县设森工分(支)局,在木材集散地设贮木场(或木材转运站),担负木材生产、收购和接收调运工作。这期间,全省生产木材达929.7万立方米。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开始起步,1957年全省制材产量达48.2万立方米、松香产量2.3万吨、松节油6 000吨。

☚ 一、发展历程   (二)“大跃进”与调整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实行“私人养猪、生产自销”和耕牛保护政策,信用社发放贷款,开展畜禽疫病防治, 家庭饲养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耕牛私有公用,后折价入社; 养猪实行“社员和集体饲养并重, 以社员为主”,给社员留足饲料地,每头肉猪留粮25公斤、种猪50公斤;对增殖耕牛给予奖励等,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全省生猪存栏数401.2万头、牛98.7万头(其中奶牛0.7万头)、羊32.1万只、家禽1923.7万羽、兔321万只、蜜蜂7.5万箱, 与1950年相比, 分别增长1倍、39.68%、1.14倍、1.17倍、1.4倍和1.5倍;畜牧业产值2.08亿元 (按1957年不变价), 年均递增14.4%, 占农业总产值的14.62%。

☚ 一、发展历程   (二)曲折发展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这一阶段,渔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并引导渔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渔业互助组、初级渔业合作社,以后又发展为高级渔业合作社,逐步走上了集体化道路。至1956年6月,全省建立高级渔业合作社341个,初级渔业合作社103个,渔业互助组100个,加入渔业社、互助组的渔户达7.24万户,占全省总渔户的98.6%。在流通领域中,对渔行渔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渠道经商的购销体制。
同时,在国家的支持下,海洋捕捞增船添网,改进渔具渔法。1954年底成立了福建省渔捞筹备处,这是福建国有海洋渔业开始的标志。1956年开始,先后在平潭、闽侯县试造大围缯机帆船,揭开了渔船机帆化的序幕。海淡水养殖在扩大缢蛏、牡蛎、泥蚶、花蛤面积的同时,移殖新品种,开发新的生产领域。1956年冬,连江县筱埕海区海带南移试养成功,以及1958年开始大规模紫菜贝壳丝状体室内人工培育和半人工采苗试验获得重大突破,为藻类养殖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国家扶持晋江、福州等地建立一批淡水鱼种场和海水养殖场,海淡水养殖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28.34万吨,比1952年增长77.8%。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3.28万吨,比1952年增长1.3倍,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 一、发展历程   (二)徘徊停滞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在这一阶段,沿海渔区成立了渔协会,渔工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渔区民主改革,打击和镇压渔霸、埠主、鱼栏主等封建势力的为首分子;取缔封建鱼栏主的专卖特权;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1954年以开展互助合作为中心,引导渔民组织起来,逐步开展对个体渔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全省建立了985个渔业生产合作社,90%以上的渔户加入了渔业社。由于组织起来,人力、资金、技术力量相对集中,渔业生产迅速恢复,产量和渔民收入都普遍增加。
同时,广东建立了省、市、县水产行政部门,统一开展全省渔业行政管理和生产技术指导。为恢复生产和保障渔民生活,政府提供渔业贷款和发放救济款;建立了44个水产品批发市场,统一管理水产品批发贸易;帮助渔民兴办了79个供销合作社,组织渔需品供应;拨专款修建三洲、蛇口、南港、码洲等避风塘;整治渔港航道;建立台风警报站和航标,从而使渔业生产有了基本的保障。先后建立了省水产供销公司、省水产养殖公司、南海水产公司和省水产实验研究所。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立,对广东渔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民主改革到实现渔业合作化,历时7年,在这一时期,渔业生产全面恢复发展,水产品产量逐步增长。1957年水产品总产量49.9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32.8万吨,海水养殖1. 6万吨,淡水捕捞1万吨,淡水养殖14万吨。总产比1949年增长1.4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 二、发展历程   (二)二十年徘徊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错误,重新肯定了集市贸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发展集市贸易的法规和政策,全自治区集市贸易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年全自治区只有集市1 383个,成交额8.51亿元;到1986年底,全自治区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2 086个,市场总面积143万平方米,集市贸易成交额41亿元。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使城乡居民和广大农民卖难买难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但这个阶段发展的集贸市场规模较小,层次较低。

☚ 一、集贸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迅速发展,层次不断提高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确定“在全省范围内,仍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但不放松对工业的领导”的方针,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和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省农业生产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29.3%,年均增长3.3%。其中,农业(种植业)增长28.6%,牧业增长46.2%,副业减少7.6%。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量减少6.5%,油料增长114.2%,甜菜增长144.1倍,烤烟增长172.1%,畜产品也有较大增长。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解决粮食问题,因此尽管都有发展,但农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1957年农业和林、牧、副、渔各业所占比重为72. 5∶27.5。与1949年比较,农业(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林、牧、副、渔各业所占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

☚ 二、农林牧副渔结构与布局   (二)徘徊和停滞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

1950—1957年,水产业恢复发展很快。随着渔村民主改革的完成,打倒了渔行渔霸,废除了封建渔业主的剥削制度,解放了渔业生产力,195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即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达到22万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大渔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实现了合作化,渔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195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27. 1万吨。

☚ 一、发展历程   (二)停滞徘徊阶段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7—1983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 “左” 的错误,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其中重要政策之一就是开放集市贸易。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河北省的农产品市场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 二、农产品市场建设   1.逐步开放城市农产品市场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949年9月底,江西全境各级人民政权建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把恢复农业生产作为第一项任务来抓。1949年,面对22县33万多公顷农田遭受水灾、300多万灾民的严重情况,省委组织了6个工作团分赴各地,结合剿匪反霸,在广大农村大规模地开展废债、减租和生产自救运动,帮助广大农民渡过难关。与此同时,省委将中南军政委员会制订的保证佃权、奖励生产、雇佣自由、借贷自由等鼓励农耕的“十大政策”布告全省,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全省历经剿匪反霸、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的有利形势的到来,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开始部署、展开,1952年冬,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全省共没收、征收耕地100多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6.4%;有279万多农户、917万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分别占总农户的73.4%和农民总人口的64.5%,平均每户分得耕地0.36公顷,人均0.11公顷。与此同时,还把11万多头耕畜、118万多件主要农具分给贫困农民,过去为封建把头所垄断的湖、沼、河、港等水域一律收归国有。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废除了长期存在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旧中国反动统治在农村的社会基础,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要求,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改革后,省委、省政府根据江西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如:确定地权、颁发土地证;按实物征收农业税;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提倡和发展供销合作社;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性改进工作,等等。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及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村秩序稳定,人心安定,农业生产力空前地得到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地得到调动。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筑堰修渠,扩大水利,广积肥料,购置耕牛、农具,改进耕作制度,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比土改前的1949年的10.07亿元增长53.1%;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38.7亿千克上升到57.5亿千克,增长48.3%;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0.16万吨上升到1.36万吨,增长8.5倍;生猪增长29.3%,耕牛增长21.5%,油料、麻类、甘蔗等产量也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业生产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省委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和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分析了土地改革后江西农村的情况, 决定采取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的方针, 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到1952年底, 全省互助组发展到12.3万多个, 入组农户72.4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19% 。1953年春, 省委进一步作出决定: “以大量发展临时、季节性互助组为主, 重点发展常年互助组, 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从此, 互助合作运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56年底, 已建成初、高级社共2.03万个,入社农户共393.7万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8%。自1955年底, 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 仅1年时间, 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相应地实现了农村手工业的合作化, 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农村面貌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较短时期内, 农业生产由恢复走向顺利发展。尽管1953年和1954年遭受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仍有大发展, 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1957年, 全省农业总产值达18.2亿元, 超计划8%, 比1952年增长18.3%, 年平均递增率为3.4%。同1952年相比,1957年播种面积扩大105.2万公顷, 复种指数提高33.7%; 粮食作物总产量达 654.63 万吨, 增长13.8%; 生猪年末存栏数达526.8万头, 增加243.3万头; 棉花达25 799吨, 增长89.7%; 苎麻、茶叶、柑橘分别增长54.4%、28.1%、51.6%; 年末耕牛存栏数215.1万头, 增长16.6%; 水产品产量5.89万吨, 增长4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数3.1%高出1.4个百分点。同期社队工业和农民兼营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增长。

☚ 一、发展历程   (二)曲折发展阶段 ☛
000329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