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
在黑龙江省委对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采取 “开闸放水”措施的同时, 中共中央下发了1983年1号文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上述宽松的环境和高度的评价, 使黑龙江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像一场春雨浇洒全省农村的每一个角落。1983年2月, 全省落实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5%以上, 其中包干到户占73%。而到1984年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8%。
为了加强对迅速发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的领导, 使之按照省委提出的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要求健康发展, 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和广大干部深入基层农村, 总结出了2000多个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典型; 县、社两级还普遍进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的试点。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 省委、省政府又组织了一批农口干部分赴各县了解情况, 协助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
黑龙江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起步较晚, 但由于有省外的经验借鉴; 有各级党委、政府实施正确的引导措施; 有反映群众意愿的规范作保障;在实施中又采取了分期分批、由点到面的步骤, 因此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全国的步伐。在实施过程中, 执行了一套适合黑龙江具体情况的措施, 使一些主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1.在耕地承包问题上, 实行有统有分, 统分结合的原则。各地普遍坚持了以 “包”字为核心,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凡是一家一户不能办的, 就统; 凡是各家各户能自己办的, 就分, 做到统分得当。1983年11月省委农工部 《关于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若干问题的试行办法》 中规定: “承包耕地的经营形式, 要由群众自主选择。可以以队为单位, 统一计划种植, 统一轮作调茬, 统一机耕作业, 统一筹集良种、化肥; 可以由社员自愿合作, 联户轮作, 联户经营; 也可以分户种植, 分户轮作, 分户经营。” 1986年3月, 黑龙江省委农工部制定、下发了 《关于完善农村合作制若干问题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 “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经营、管理、协调, 核心是搞好服务。一般应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❶完善农业及其他生产项目的承包合同;
❷根据需要, 协调生产计划和生产活动, 组织良种、机械、排灌、植保及防疫等生产和技术服务;
❸兴办加工、贮运、供销等工商企业, 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❹搞好土地管理和调整, 组织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❺健全财务制度, 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和固定资产, 开展经营服务;
❻举办集体福利事业, 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使 “统分结合” 中的管理、特别是服务职责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合作经济统一管理、服务的职能逐渐加强和完善, 国家基层服务组织和互助合作的作用日益发挥,使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机制不断健全, 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形式。一是 “双保制”。它是通过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两个经营层次之间的双向互保形式达到统分结合的目的。作法是: 以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一方, 自主经营的农户为另一方, 在双方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 经过协商, 签定合同, 各自遵守, 有奖有罚。合同的内容, 一般是村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户保证提供适量资金和化肥、种子、农药等必需的生产物资, 保证提供科学种田方案, 保证提供农机具等。农户则保证全面实施科学种田方案, 保证种植计划,保证农时, 保证完成合同任务, 保证积肥养地, 这种双向保证的制度, 称为 “双保制”。双保制的实行,对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起到了良好作用。到1990年全省实行双保制的村4 018个, 占村总数的1/3。二是互助农场。是由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牵头,与贫困户和生产薄弱户共同兴办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 发挥了种田能手的智能和种田大户的经济实力,扶持了贫困户, 维护了新兴的生产责任制,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共同富裕。1990年绥化地区参加互助农场的农户达到10万多户, 占农村总户数的11.4%,耕地占8.2%。
2.在农业机械的管理和使用上, 注意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黑龙江省集体兴办的农机化事业, 当时固定资产总值达18亿元, 在许多地方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条件。家庭承包后, 农机服务对象由生产队转到各承包农户, 经营单位缩小, 如果都种起花花田, 就会给农业机械的合理使用造成困难, 进而影响黑龙江省来之不易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为了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同时解决这个问题, 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4月转发了省农业办公室《关于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调查报告》, 提出对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 “四个坚持” 的要求。即: 坚持承包耕地保持连片和统一种植计划, 为大面积机械耕作创造条件; 坚持统一管理和安排使用农业机械, 充分发挥机械耕作的增产优势; 坚持包干到车组形式的农机责任制, 调动广大机务人员的积极性; 坚持搞好农机具的配套,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效能。如当时肇州县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种植计划, 实行区域种植, 统一调茬, 统种分管; 二是有条件的队统一向承包农户供应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 统一使用机械耕种, 所需费用由承包户按土地面积摊销。农民称这种做法是“远看一大片, 近看有界限”。这种做法进一步发展,在全省许多地方, 特别是豆麦主产区形成一种新的耕种方式——“连片种植”。所谓连片种植, 是指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不变, 只是根据农作物轮作、机耕、管理等需要, 对一些不相邻的地块进行调整, 实行同一品种作物的连成大片面积种植。在经营管理上, 绝大多数实行统种分管, 少数则是在承包户同意下统种统管。收益分配则仍以户为单位, 独立核算。1990年, 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和绥化等市 (地)有20%~30%的耕地实行连片种植, 充分发挥了机械的作用,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齐齐哈尔市调查, 连片的地段粮食增产5.1%, 土地利用率提高3%~5%, 机械作业成本降低20%, 作业效率提高30%,缩短播期5~7天。
3.在社会的服务上, 逐步建立适应生产商品化的服务体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 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民在生产、销售、加工以及生活方面的需求日趋细化和迫切, 要求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成为广大农村的强烈呼声。为此, 省委和农口各单位及时予以重视和解决。1983年10月省委召开生产责任制会议, 通过分析形势, 总结经验, 首先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
❶发展民办信用站, 搞好资金服务。推广巴彦县西集公社裕民信用站依靠群众解决生产资金的经验。这个站办站24年, 先后扶持235户社员摘掉贫困帽子, 支持发展了14个队办工副企业。仅1979年以来, 这个站累计发放贷款72.5万元, 使本大队95%以上的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
❷加强技术指导, 搞好技术服务, 推广呼兰县肉鸡联合服务公司推行育雏、防疫、饲料配方等标准化系列技术服务经验, 为促进全省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要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在搞好生产技术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推行技术标准化方案, 使技术服务切实满足在新的生产责任制条件下, 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求。
❸组织农商联营, 搞好供销服务。要求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农民生产中的买难卖难问题, 以供销社改革为重点, 发展多种形式的供销联营。把农村基层供销社作为社会主义农村商业的主干渠道, 上联国家, 下联农民, 发挥人才、技术、设施、资金、信息、门路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❹扩大产品加工, 搞好产后服务。推广尚志县经验。全县已有以林产品、畜产品、矿产品、山产品等为原料的加工厂240个。可生产木制品、乳制品、纺织品、药品、果汁、果酒、山野菜、啤酒花、规格石等123个品种,由于加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
由于省领导重视和典型经验的示范, 使全省农村服务组织迅速兴起。全省各县、社立足于已有服务组织的利用和改革, 先后办起了农技、种子、植保、农机、畜禽、饲料、水利、会计、商业等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公司 (服务站、服务组)。据不完全统计, 到1983年底, 全省已建立农业、植保、水稻技术服务公司151处; 农机管理服务站 (队)422个。这些服务组织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种服务。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和完善, 农村各种服务组织进一步发展, 服务功能不断扩展和强化。到1985年, 全省仅县、乡两级植保公司就发展到1 045个, 其中乡级881个, 占乡镇总数的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