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开发利用简史
春秋战国时代贵州境内先后建立过牂国和夜郎国,秦代在贵州设郡置县,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促进了贵州早期的农业开发。到了汉代,夜郎国中心地区已进入了“耕田,有圩集”阶段。但贵州地广人稀,山高水险,历代统治者将贵州作为驻军屯田和流放“人犯”的场所。耕垦多先集中于自然条件较优越的河谷、盆坝,随后向丘陵地发展,至明代,开发和经营的耕地已达6.2万公顷。到清雍正五年,全省已有27. 3万住户,163. 8万人口,20.82万公顷耕地。
耕地的开发、改造,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唐代在遵义一带开始兴修山塘、水库。清康熙年间贵州东部的水利建设已有相当规模,单天柱县就有水坝36座,凡有水源之处,多辟为水田。由于灌溉面积的扩大,粮食自给有余,明洪武20年,全省每年输出粮食约3万石;至清康熙年间,每年输出约5.9万石。
贵州林业的开发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已开始栽种并生产油桐和生漆,务川县已“漆之利更广,四乡所出,岁不下数万,农民全赖以资生”。明万历年间开始引种栽培核桃、油茶、乌桕。清初毛竹由福建引入。乾隆年间已人工栽培杉木。据《黔南识略》载,黎平府“山多载土,树宜杉,三五年成林,二十年便供斧柯。”
贵州牧草质好量大,自古以来畜牧业就是一大产业。但汉朝以前是“随畜迁徙”的游牧业,以马、羊为主。随着耕垦的发展,养牛业不断得到发展,关岭和威宁黄牛均早负盛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给农牧业增加了优质肥的来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产生了食肉加工业,著名的宣威火腿就是伴随着威宁一带养猪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后半期,糖、麻、茶、油茶、烤烟和棉花的发展,更推进了全省土地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尽管贵州在数千年历史中,农、林、牧业有所发展,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加之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广慢,大大限制了贵州土地的开发利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旧的生产关系被废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农业和土地开发利用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1949—1957年耕地面积由179.84万公顷增加到206.54万公顷,作物播种面积由195.64万公顷增加到300.52万公顷。复种指数由110.6%提高到151.1%。有效灌溉面积由18.98万公顷增加到40万公顷。农业总产值增长69.5%,林业总产值增加1.5倍,大牲畜增加了51.1%,每年还有部分粮食输出。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以及人口的猛增,盲目毁林、毁草开荒,陡坡耕地大量增加,林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到1984年各种林地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8%,森林覆盖率降为12.6%,比1958年以前森林覆盖率25%降低了一半。
近年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深入农村,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农村商品生产迅猛发展,推动农业土地开发向林业、园艺业倾斜,1990年全省有林地面积已达260.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超过1975年,达到14.78%; 园地面积增至6.07万公顷,其中,果园为2.38万公顷,茶园为3.31万公顷,目前增长趋势仍未减。过去发展较慢的桑园,近一二年也发展迅速,1990年已达0.38万公顷,增长趋势比果、茶园还快,陡坡开荒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近年来已出现改良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国家在威宁、独山、惠水、龙里等地建立了大型改良和人工牧草场。1990年全省改良牧草地已达0.21万公顷,人工牧草地4.03万公顷。这对进一步发展贵州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八五”期间大力进行坡地改梯地的旱地整治工程和开发非耕地的绿色工程。这是进一步改善贵州生态环境、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使全省在2000年前农业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农村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战略措施。